我們的心很微妙,諸佛菩薩示現的佛國淨土與凡夫造作的生活環境,都是心的作用。進一步來講,使我們起煩惱的是心,然而覺察煩惱,轉化、淡化、淨化心念,進而改變環境、境隨心轉的關鍵,也是心。因此,修學佛法應當有個認知:佛法不是貪得患失的戀世法,也不是憤世嫉俗的厭世法,更不是逃避現實的出世法,而是為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入世化世的救世法。這便是法鼓山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本懷。
法鼓山理念以「心靈環保」為核心主軸,學習以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體諒包容一切人事物因緣,予以正面解讀、逆向思考,常保平常心。有了平常心,面對順境便能心存感恩,不得意忘形;知福、惜福、培福、種福,永遠有福。遇到逆境得以泰然處之,視為鍛鍊、體驗、學習、成長。正如「失敗為成功之母」,或如培訓運動選手採取的「重力訓練」,都在告訴我們,若能勇於承擔,壓力與挫折並不等於負擔。因此,二○一五年法鼓山提出「光明遠大」年度主題,與社會大眾共勉:「智慧轉境,自心光明;慈悲利他,希望遠大」,從自己人品的提昇,帶動人心與社會的淨化。
現在有許多公益團體,均為了利益大眾之事,而在募集人心、勸募資源。法鼓山則有很清楚的目標,即提倡正信、清淨的佛法,透過三大教育培養人才,為世界人類奉獻。諸位榮董菩薩均因認同法鼓山理念而奉獻。奉獻即布施,具有兩個特質:真誠心,奉獻而無所求。沒有布施的人、布施的事,也沒有接受布施的對象,實踐「三輪體空」,而發福德智慧財。
新春期間,我們常以「恭喜發財」互道祝福,從佛法來看,「恭」是恭敬、虔誠、懇切心;「喜」是無所求地付出,從體驗佛法而得法喜;「發財」則是發清淨的福德智慧財。聖嚴師父也在《智慧一百》書中提到,福德智慧財可有「七聖財」,便是信、戒、慚、愧、聞、施、慧等七種心靈、精神的永恆財。因此,發心與發財的共通點均在奉獻,譬如鑿井,愈鑿愈深,源源不絕。在修學佛法過程中,只要是發心利益大眾之事,便有感恩心與正向能量不斷生起,而使我們能夠轉化各種順逆境界,心不退轉,常保朝氣與活力,這就是諸位修學、護持與弘揚佛法的功德。
《華嚴經》講:「菩提心燈,大悲為油,大願為柱,光照法界。」大家響應法鼓山三大教育,除了是護持以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中華佛研所為主體的大學院教育,也在支持大普化教育及大關懷教育。大學院教育是為了培養人才,大普化及大關懷教育,則在淨化人心、關懷社會。以真誠心奉獻所擁有的資源是大願,成就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教育事業是大悲;悲、願互為增上,成就清淨、溫暖的自心光明,將源源不斷照亮這個世界。
感恩聖嚴師父給我們種福田的機會,感恩諸位護法菩薩以師父的悲願為己願,護持三大教育,給後代子孫一個大好希望。祈願人人發起清淨的大悲願心,願願相續,燈燈相傳,成就他人,成長自己。
最後,以「法鼓悅眾和樂行」,邁向光明遠大,與大家共勉:
法鼓因緣殊勝行,修學護持喜悅行。
清楚放鬆安定行,放下身心自在行。
你我對錯包容行,彼此關懷福慧行。
順逆感恩精進行,懺悔報恩清淨行。
安心奉獻信願行,珍惜當下幸福行。
四攝六度菩薩行,和樂無諍圓滿行。
阿彌陀佛,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