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丞道:「昔日暴君變溫柔,輕聲細語話從頭,說三道四不離佛,日夜勤念彌陀佛,隨緣隨和好自在,昔日老虎已不在,情緒耐性理性化,親子關係更進化,吃素念佛修根性,只為培養好習性。法會禪修來學佛,回饋家人自性佛。」博丞描述母親學佛之後的轉變。
領受佛法的好,成就榮董家族
現任法鼓山臺南分院副召委兼知客組組長的麗敏菩薩分享,以前對兒女的管教方式慣施打罵,認為孩子們的教育不能輸在起跑點上,把自己小時候未完成的夢想加諸兒女,逼學這、學那,課程滿檔,常常讓她們親子關係處於緊張的狀態,孩子們對她又畏懼又討厭。麗敏菩薩與先生白手起家,要做生意又要照顧兒女,蠟燭兩頭燒,情緒心浮氣躁,博得「女爆君」之名。同修要她「不要這麼忙碌,放孩子一條生路」,自己也想要改變「她一回家,笑聲凍結」的家庭生活。直到五年半前接觸聖嚴書院福田班及佛學班,知道有方法可以解除煩惱、可以境隨心轉,後來調整生活型態,放下部分工作,參加禪修、法會、快樂學佛人課程,在知客處當義工,瞭解佛法是生活的方法。受益最多的是「四它」,面對孩子有不如意的表現,轉念一想可能因緣不具足,暫且放下。現在親子關係融洽度改善了,體會到境隨心轉的受用。
麗敏菩薩在民國90多年時就發願要當榮董,那時她認為布施可以保佑家庭平安幸福、事業興隆,卻不知那是有漏的布施。第一次參加水陸法會288送聖時很感動,發願翌年到總壇全程參加,感受殊勝的氛圍。之後,更發願每年把參加水陸法會當做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至今已五個年頭;博丞也發願要積沙成塔,從小心願開始發起。麗敏菩薩願力無窮,現在已為父母、家人圓滿了8個榮董。第三代也即將出生,她已發願孫子是未來榮董,真個是「願願相續、代代相傳」的榮董家族。
護兒起布施心,護家起懺悔心
麗敏菩薩的學佛因緣,啟於民國83年博丞出生,因博丞有先天心臟疾病,三個月大即接受開心手術。在等待開刀的過程中,為人母既擔憂且害怕,心靈無寄託之處;看到博丞3.5公斤的瘦弱身驅插滿了粗粗的管子,那種揪心之苦、錐心之痛,令人難以忘懷,任誰看了都會心疼不已。因開刀前有因緣接觸到六龜廣濟寺的法師,告訴麗敏菩薩要持誦〈大悲咒〉回向給兒子,於是就不斷持誦〈大悲咒〉(台語版)。因緣不可思議的是:原本成功機率只有20%,卻在多方廣大的祝福下,手術順利圓滿,孩子也因此安樂易養。
閒暇之餘逛進書店購買到「東初出版社」出版的《正信的佛教》一書,只是當時因緣尚未成熟,看完書後並沒有立即親近法鼓山,卻因兒子的特殊狀況,讓她生起布施之心,於是83年開始用郭博丞的名義護持法鼓山。
89年博丞進入小學就讀,因班級群組關係,麗敏菩薩認識了當時同為班親會召集人的羅粹娟師姐,閒聊中得知她是法鼓山的義工,偶而會提供分院活動的訊息。96年間首次參加地藏法會,之後則因工作及照顧家庭過於忙碌,而無心參與分院活動。此期間,她沒有因為博丞是開過心臟的小孩而縱容,反而對他更加嚴格,教育他要珍惜得來不易的身體,要多方學習,成就自己的才華,於是親子間的衝突日漸展開。
在高壓政策下,孩子的學習欲望低落,所產生的結果往往與期待值有很大的落差,而母親的失望也就越大,鞭打聲更是此起彼落、絕不手軟。堅持自己的做法是為孩子好,所以管教態度依然我行我素、不想改變。當時的心情紛亂,日子也覺得越來越難過,心裡完全沒有快樂的感覺。直到有一天,驚覺到「凡事為孩子們好」的做法,並沒有讓家更和樂,反而讓家人的距離越來越疏遠,甚至回到家就像冰宮一樣,沒有人氣與溫暖。當靜下心來思考,她想要的家不是這樣的,決定要改變當時的慘狀。
精進學佛,回歸正知正見正念
真正到法鼓山參與活動,就是因爲想要改變親子關係與家庭狀況,於是在101年2月接觸到聖嚴書院,開始學習佛法,最後在101年7月快樂學佛人第三堂課的下午皈依三寶。聖嚴書院授課法師告訴她們:所謂的煩惱都是來自於「心隨境轉」,然而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境隨心轉」。「讓自己的心念改變,行為就跟著改變了」,當時那句話如當頭棒喝!
是啊!自己的心一直都是隨著外境變動而上下起伏不定,心都掛在外境的事務上,希望生活環境變好、希望孩子變優秀、希望事業蒸蒸日上、希望世界和平沒有戰爭。但是,真能如我們所願嗎?不,當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向上提昇時,環境依舊、孩子依然、世界仍然讓人不滿意,這些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啊!唯一能改變的是自己。於是她開始規劃,調整生活型態,積極地參與台南分院的各項活動,舉凡禪修:禪坐共修、打七、護七,法會:分院法會、農禪寺梁皇、總本山水陸,佛學課程:聖嚴書院、快樂學佛人、福田班、經典講座,法器學習:助念、念佛共修、法會,知客義工等等…。在與人、事、物的相處上,隨時練習讓自己的心安住在佛法的正念上,如此,看待事情的角度也隨之改變,對外在的環境與對家人的要求也就不會那麼多。
再者有一帖妙方更是好用──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生活上遇到困境,馬上搬出法寶來運用,接受環境帶來不適的感覺,接受事業依舊會有起落的震盪,接受孩子不如己意的表現,接受這個世界的種種變化…。當心念轉為面對與接受時,會發現自己更有勇氣去處理周遭的事務;如果因緣不具足無法處理時,就暫時放下,待能力及因緣成熟足以解決困境時,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也因為不斷的如此練習著,漸漸發現周圍的環境變了、親子關係比以前貼近了、家庭氣氛融洽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真的能夠更安住了。這時她真正體會出所謂的「境隨心轉」,原來是這樣運作而來的啊!
薰習佛法,增添生命價值與色彩
麗敏菩薩投入許多時間在法鼓山的活動上,又常千里迢迢北上總本山參加禪修活動及水陸法會。回家後會分享所做、所見、所聞之心得,家人們都很好奇的問:「是何等的力量讓您做如此大的改變,而且樂此不疲?」她說:「要發願啊!有願就有力,姑且不論自己有多少能力,唯一的信念就是盡力而為。」又因為參加水陸法會時讓她感受特別深,她理解到要成就一項活動,事前的規劃、準備,活動進行中的各項物力、人力、財力的支援,缺一不可!當第一年參加完送聖後,即發願隔年一定要再參加,這小小願望在心中開始萌芽,願力就像滾雪球般的越滾越大,隔年真的讓她如願圓滿了!於是,她再度發願,在自己經濟及體力許可的範圍內,將參加水陸法會當成生日禮物來犒賞。這個願一發,已是第五個年頭了。
法會讓麗敏菩薩受益良多。法會的經文就像一面鏡子,讓她明瞭佛法中最重要的──因、緣、果的關係;更因此了解人不只活這一世,過去生所造的業,這一生中當緣成熟了,果報就會現前,無論善的果報或惡的果報,我們都無法避免。所以參加法會,是在告訴自己勇敢面對周遭所發生的一切事務,同時也在審察自己的行為是否如法。因為薰習佛法、運用佛法、讓自己的生命增添價值與色彩,親子關係不再疏遠、家庭氣氛融洽;因為自己受益良多,也希望他人能從佛法中得到好處。如是想,所以願力可以持續下去。
佛法妙無邊,誓願護法因緣代代傳
麗敏菩薩回想在103年初,婆婆因急性腎臟衰竭,醫院發出病危通知,醫生也宣判要家屬準備後事。當時麗敏菩薩已學佛,且常參加誦經關懷,知道皈依的重要性,於是就取得同修及其他兄姐的同意,恭請果謙法師至醫院幫婆婆皈依。說也奇怪,原本雙目緊閉的婆婆竟然可以睜開眼看著法師,且嘴唇微動看得出是跟著念佛,因緣真是不可思議,皈依後兩天竟然可出院了。直到105年1月,婆婆因年邁且多重器官衰竭,終於在眾多子孫及蓮友們持續8小時的助念佛號聲中安祥往生。禮儀師幫婆婆淨身時,她的身體是柔軟的,而且不會很冰冷,這些過程都讓她體會到佛法的好用之處。
婆婆的佛事全都沿用法鼓山的理念來圓滿,連生前簽訂的禮儀公司契約也放棄不用。同修是家族中最小的弟弟,大哥信基督教,其他人則無宗教信仰,要圓滿母親的佛事應該會有很多的爭議,但是同修曾上過果慨法師的「佛教徒生死觀」課程,知道「唯有生者安,亡者才會安」的道理,說服了家族成員用佛教儀式辦理。麗敏菩薩興奮的大聲說:「學佛真好,佛法真是妙用啊!」
因為學佛,身心得以清淨與安定,對於分享佛法,別人聽得進也好,聽不進也沒關係。抱著這樣的信念,只要道場有適合家人參加的活動,她都會分享與邀約,一次「不」、兩次「不」,第三次也許就會說「好」。於是在這種不急不徐的推拉中,她同修進了「自我超越營」,也與孩子一起參加了榮董禪悅營,今年8月更第一次參加法會──三昧水懺與三時繫念;孩子也參加青年二日營與5月份法青SRE。麗敏菩薩謙虛的說:「其實這不只是我個人的努力,而是周遭相關的人、事、物共同成就圓滿的。」
麗敏菩薩感恩有三寶讓我們學習,學觀音、做觀音,學當眾生觀音,也學當眾生是我觀音。她祈願每一次的助緣,積沙成塔,成就更多的事情;也祈願護法因緣、代代相傳,永無止歇!她感恩眾因緣和合成就,讓她能更健康、快樂的繼續走在成佛大道上。
(採訪/蘇麗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