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即將進入高齡社會,每四人就有一人超過65歲,2040年時,台灣就會進入多死社會,也就是每兩人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因此老後生活、長期照護、臨終關懷等課題,將會更加頻繁地讓我們不得不認真對待「死亡」這份人生期末考的答卷。
這份答卷裡的考試範圍包括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與別離苦,甚至包括在一部分人的瀕死經驗裡,會出現的臨命終時所示現的種種求不得苦,以及怨憎會苦。
究竟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世間法來面對死亡,進而能藉由死亡的因緣,來達到「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目的?法鼓山北五區榮董7月22日到新竹精舍參學的活動當中,安排了台中榮總朱為民醫師前來帶領近70位榮董菩薩,在熱烈討論與歡樂的氣氛中,仔細深思究竟要如何善終,並希望將觀念帶回家傳達給親友,讓人生最後這一哩路真正圓滿。
朱為民醫師在研討活動中,每三位榮董菩薩形成小組依序討論「當我走到生命盡頭要不要急救?」、「何謂生命的盡頭?」、「當我有天無法以口進食要不要插鼻胃管?」、「我有沒有將上述的決定(預立醫療決定)寫下來?」、「我有沒有將這樣的決定告訴別人?」五個問題,引發現場來賓彼此間熱烈討論並積極分享各自面對的難題。
在小組討論與分享的過程中,許多榮董菩薩分享了自己癌症治療期間的急救經驗,如何因為生病而完全改善了家庭成員之間過去的緊張關係。
也有菩薩回憶起父母臨終前遭遇的種種痛苦不堪的急救痛苦,因為萬般不捨而不禁潸然淚下,而這些你我身邊都不斷發生的例子,也讓人更想探究要如何做才能善終,以不痛苦的方式走完人生歷程。
也因此,朱醫師在演講中特別介紹預立醫療決定,其中包括急救意願的表達、維生醫療的抉擇、醫療委任代理以及書寫預立醫囑,而明年一月即將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對生命盡頭的條件有更進一步的規範,而朱醫師也建議大家在做預立醫療決定前,要先思考、選擇所想要的照護,同時,最重要的是,還要與親人溝通好,並寫下自己的預立安寧意願,必要時再進行修改,而朱醫師也說,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聖嚴法師所提出的「四它」,「面對」、「接受」、「處理」及「放下」,如實圓滿走向生命盡頭。「這是人生最後的期末考,也希望每個人找出自己的答案為何,並將答案帶回家和家人討論,才是真正的生命圓滿。」這段朱為民醫師在分享最後與大家共勉之的話,也在參與講堂的每個人心中種下一個種籽,期待一個最適合的善終規劃以了解生命真實的價值。
在研討活動的尾聲,法鼓文化中心監院果賢法師特別從台北南下新竹關懷開示,果賢法師首先代表與會者感謝朱為民醫師以如此幽默活潑的方式,帶領大眾深入淺出地探討生死這個平時大家難以啓齒討論的議題,同時也以僧團每位法師均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案例來佐證今天主題雖然是世間法的議題,不過也要以假修真地以世間法來圓滿人世間的種種因緣,預立醫療決定不但可以減少自己面對死亡的恐懼,更可以免除親友在自己面臨生死關頭時需要為我們做決定的巨大壓力。最後則是在齋明寺監院果舟法師代表法鼓山致贈結緣品的溫馨氣氛中圓滿了今年度北五區榮董聯誼活動。
(整理/張聖時,部分文字引用自齋明別苑江欣怡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