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法正常顯示畫面請點我瀏覽



電子報085期 2021.11.01 出刊
【聖嚴師父的叮嚀】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方丈和尚開示】
奉獻利他更利己
【會長會務報告】
榮董會活動預告
【推薦課程和活動資訊】
法鼓山各分寺院及會團共修和活動查詢
【榮董故事分享】

勤學佛法知見 力修無我心—吳齊流菩薩

  奉獻利他 照見幸福美好—連城珍、連許含少菩薩賢伉儷
  終身義工 護持法鼓山—郭文生、謝秀花菩薩賢伉儷
【特別報導】
法鼓文理學院第三位博士的今生念想—專訪畢業生陳宗元博士
  榮董會悅眾赴淡水分會場勘紀實
 

榮董會悅眾赴花蓮精舍新道場參學

【通告】
榮董會線上讀書會(II)《禪的理論與實踐》歡迎參加
  歡迎加入「榮董會學佛群疑」社群~法師站上第一缐親自開示
【榮董會大事記】
2021年10月活動回顧
【服務項目】
伴您共行菩薩道
【榮董參加辦法】
續慧命 種福田
【聯絡我們】
搭起福慧圓滿的橋梁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我常勉勵人︰「忙、忙、忙,忙得好快樂;累、累、累,累得很歡喜。」然而,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是為什麼而忙,也不知道為何而累,所以往往在繁忙當中,就會感受到心理壓力,疲累的時候,便覺得煩躁不已,累得無聊、忙得苦惱,反而成了「忙、忙、忙,忙得要死;累、累、累,累得要命。」

當我們能夠體驗到時間寶貴、生命有限,知道的太少,需要成長的太多時,我們就會好好運用這個有限的生命,來做無限的功德。生命的確有限,我也常感覺不久前才是個小小孩,一轉眼間就老了,現在每當有人問我多大年紀,我就告訴他們:「快了、快了!」所謂「快了」,就是快要死了。我現在快八十歲了,什麼時候會走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人生不會再有另一個五十歲、六十歲。

佛經裡有這麼一個偈子:「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譯成白話就是:「今天一天又過去了,我們的生命也隨著減少,就像是魚在淺水池塘裡,隨時隨地都準備面對死亡,還有什麼好快樂的?」正因為生命是如此有限,就是想多活一點也由不得自己,因此才要好好地運用,不斷地充實我們的智慧、充實我們的福德。

佛教徒相信這一生是從過去生來的,而且這一生結束之後,還有未來的生命。我們這一生已經夠麻煩、夠辛苦的,既然好不容易生而為人,那麼就應該善加把握,多做功德,儲蓄智慧和福德的財產,以求未來會比現在更好。

這就好像告訴我們,要趁年輕的時候,努力工作,多賺錢多儲蓄,才能有養老的本錢,老本愈多,年老的時候就愈有保障。所以,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時間,奉獻自己、幫助他人、服務他人、照顧他人、關懷社會。我常說:「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忙碌的人因為珍惜時間,就會善用時間,反而會有時間。一個勤勞的人,身體健康一定良好。若希望自己活得健康快樂,就應該忙,希望在人生過程中,多儲蓄福德和智慧,更需要忙。

雖然有時看起來好像不是為了自己而忙,所謂「為誰辛苦,為誰忙」,乍看好像忙得很冤枉、很不值得,彷佛是白忙一場。以佛教的觀念來說,這種想法並不正確,我們的觀念是:忙是為自己忙。即使你的這一生在他人眼中看來什麼也沒得到,但還是得到了功德,這是智慧以及福德的功德,在忙於工作的過程中,本身也得到了成長,絕非毫無價值。

有了這種觀念,忙碌的人會忙得很快樂、累得很歡喜,就像是種田的農夫,感謝有田地可種,工作的人也會感恩有這個機會、這種因緣讓他忙、讓他累。

如果錢已經夠用了,擁有汽車洋房,物質不虞匱乏,一切都順心如意,不妨到法鼓山來做義工,整理環境、做接待、做關懷,你一定會享受到「忙、忙、忙,忙得好快樂;累、累、累,累得很歡喜」的滋味。

(摘錄自《工作好修行》)

奉獻利他更利己

◎果暉法師

許多人都聽過,服務眾生是行菩薩道的一種悲願,而奉獻利他是成就自我的最佳法門。但這是什麼道理呢?

利他,是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利他就是奉獻,在奉獻過程中,其實成就最多的是我們自己。當然,把自己照顧好,也是一種自我成長,不過成長的速度可能比較慢,而提昇的品質不是那麼純淨。

做一個簡單的對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當我們與他人互動之中,也可能發現不同的人身上,各有優點值得我學習,這會讓我們成長、提昇得更多、更快;而看到他人有待改進的缺點時,可以提醒我們做為借鏡,

使這些潛藏的問題現行之前,能夠先一步處理,化為無形。如此一來,對個人而言,與人互動的人際關係,往往就是幫助自己成長的空間和機會。

大乘佛法的修行宗綱是「上求下化」,「下化」也就是要觀眾生苦而發起與樂拔苦的大悲心,而實踐悲願行時就已經在「上求 」了。如果沒有和眾生互動,而是獨自一人修行,就不容易激發這種「上求下化」的道念。而有時候修行還滿快樂、快活的,不與眾生接觸的話,就不容易看到眾生的苦相,也不易生起向佛菩薩看齊、學習的道心,頂多是自利自了,而修行菩薩道的的願力、願行也就提不起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如此久遠的時間?原因就在奉獻利他當中,能夠不斷地成就自己的福德智慧資糧。《華嚴經》述及,生死曠野當中,菩提樹王以眾生為樹根,以大悲水予以饒益,而使眾生汲取營養,成就修行菩提道,最終開花結果,也就是成佛。

此外,要成就度眾生的種種方便,通常還是必須經由事上的學習與鍛鍊,如禪宗所云:「理可頓悟,事要漸修。」菩薩是多生多劫和眾生在一起的,以眾生為福田,而在度生之中,自己的福德智慧資糧也一天天、一點點地累積。所以,透過奉獻利他來成長自己,既可成就慈悲的福田,也能成就成佛的智慧,這是最穩當、最划算的一種方法。

(轉載自2021年1月《法鼓雜誌》)

【活動預告】
 
2021年11月02日(二) 線上讀書會(II) 《禪的理論與實踐》(時間:11/2~12/28每週二)
2021年11月06日(六) 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高雄紫雲寺)。
2021年12月04日(六) 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雲來別苑)。
2021年12月05日(日) 全球悅眾聯席會議 (地點: 農禪寺法堂二三&線上視訊)。
2022年02月20日(日) 方丈和尚新春祝福 (地點:農禪寺大殿&雲來別苑+線上直播)。
2022年03月19~20日 第十四屆榮董禪悅營 (地點: 雲來別苑)。
2022年04月08~10日 第十五屆榮董禪悅營 (地點: 台東信行寺)。
2022年04月17日(日) 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農禪寺大殿)。
【法鼓山活動資訊】
11/20~11/27 法鼓山大悲心祈福法會
  11/6 ~ 12/11《線上初級禪訓班(六堂課)》
  2022 第十九屆生命自覺營
  大悲咒LINE起來2.0
  法鼓山線上 每日早/晚課
【最新課程資訊】
《快樂學佛人》2021線上開班
《福田班》2021各地暫停開班
《長青班》2021各地暫停開班
【最新禪修活動】
最新禪修活動報名
【數位線上學習資訊】
心靈環保學習網
法鼓數位頻道總覽
【活動查詢】
法鼓山活動查詢平台

勤學佛法知見 力修無我心

專訪榮譽董事吳齊流菩薩

2014年,紐約東初禪寺在法拉盛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義賣會,當時請來了名主持人田文仲和賀順順主持義賣活動,而且動用了海內外數十位義工,來自台灣、紐約、新澤西州的義工菩薩們義不容辭地努力付出,心中都是抱著籌建祖庭的心願。拍賣品項則是琳瑯滿目,有古董、字畫、珠寶,最引人注目的是師父的大幅墨寶,以及十多件價值不菲的佛教古物。一場成功的義賣會,幕後英雄人物一定很多,讓我們來跟齊流師兄聊聊吧!

「同修邵德芳罹癌往生以後,我就把她生前收藏的佛教文物全數捐出來,希望能為東初禪寺擴建募款盡一份微薄的力量。」吳師兄補充說:「邵菩薩以往就為道場勸募過許多文物、義賣品。這次能將她一生所藏借此因緣為法鼓山做一點事也是她的心願!」

外表淡泊的吳師兄,居然從小就有「少年維特的煩惱」。他説從小

學開始就會失眠,覺得人生很苦,想著每一個人出生以後,就是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也不知道死亡後會去哪裡,因此經常有很強烈的恐懼與不安。大學時想參加佛學社,但是沒有付諸行動;也曾經跟親友一起去教堂聽佈道,但是感覺不相應。大學畢業步入職場五、六年之後,隨著當時的留學熱潮,他也到紐約來讀書,接著就業,定居。檢視自己的人生歷程,雖然不是飛黃騰達,但也一直都是順風順水,可是內心總是常常感覺很失落、不快樂!「我常常希望有一種快樂的藥可以服用,馬上讓自己快樂起來。」吳師兄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雖然早已是過去式了,卻還有一股落寞與無奈。吳師兄以平和的語調敘述著,但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內心深處曾有的悸動。

1998年,自己正值四十出頭,有兒有女有房,在紐約安定了下來,契機就在這時候出現了。經由同修報社的同事李思賢師姐的帶領,開始接觸東初禪寺。還記得第一天一踏進東初禪寺,就看到一群和善的資深悅眾,他們忙著準備當天的活動,以及開心的互相道好,並且親切地跟新來的人打招呼;那時候還只有一點點老的這群菩薩們,臉上透露著發自內心的喜悅,讓吳師兄立刻心生嚮往。「還記得有一位來自新澤西州的倪善慶師兄給我的印象很深刻 ,他透著一股和氣與安定。」這是他第一次遇到修禪人的印象。不久,適逢師父與達賴喇嘛在紐約玫瑰廣場舉辦三天的「漢藏佛教世紀對談」。在會場,第一次看到西方眾五體投地大禮拜,驚訝之餘,他心裡出現一個念頭,佛教一定有值得我學習追求的東西!

這樣的善因緣為吳師兄開啟了學佛之路。他開始比較用功了,每天必讀師父的書,有時候還會挑燈夜戰。時時感到法喜充滿,常常躺下無夢到天微明,起身運動再繼續打坐。2006年,他準備好了!象岡舉辦話頭禪十,據說可能是最後一次跟師父打禪的機會,一定要好好把握!可是卻沒想到業障現前,好事多磨難,這或許就是所謂的菩薩道難行吧!

禪十的第一天報到就緒後,晚上10點安單入睡,居然一夜無夢,早上4點打板,他準時睜開眼睛。多麼完美的開始,他默默稱頌了一聲「阿彌陀佛」!第二天早上師父還親切地問:「大家昨天睡得好嗎?」然而,事與願違,從此每況愈下!白天遠遠望著蒲團心裏糾結,晚上盯著天花板睜眼到天明,感覺人要崩潰了,時時想逃!可是每天一聽到師父早晚的開示又捨不得離開,如此反覆到了禪期結束,一場嚴重的憂鬱症就此爆發開來!禪十的最後一天連三皈依都沒有領授,吳師兄就離開了象岡道場,這件事情至今仍引以為憾。

回來以後,師父關心他,找他談話。「我很怕師父看穿我!」吳師兄一向躲著師父,這次只好乖乖在師父面前盤腿而坐,心情忐忑不安。一向很依賴同修的他,時常擔憂她的安危,這種執著在禪十失眠的壓力下變成心魔現前,造成身心極大的痛苦。「後來我在師父面前大哭了一場,身體才慢慢放鬆下來。師父並沒有指責我,他點醒了我的愚癡。師父說:「你這是用沒有發生的未來,煩惱現在的自己。」然後師父對同修德芳說:「他沒事的,過了就好了。」

憂鬱症延續了兩年多,看醫生、用佛法,慢慢地他才走出憂鬱的陰影。「憂鬱的那段時間,我最羨慕的是加油站的工人,他們擁有沒有壓力的人生!」吳師兄說,現在回想起來像夢一場。佛法不可思議,他很感謝同修與法師們的支持,才能夠真正的走出來。這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他產生了力量,度過幾年後同修的突然離世。

吳師兄喜歡閱讀師父的書,早期從傳記和遊記開始,如《歸程》、《我的法門師友》,後來讀《正信的佛教》,《比較宗教學》、《印度佛教史》。更愛有關禪的書籍,如《智慧之劍》、《禪無所求》、《無法之法》。他非常嚮往禪的智慧,尤其特別喜歡師父對西方眾的禪修開示,因為比較直接,往往覺得那都是他想問的,師父正在對著他回答。以前他不知道用方法,所以習禪總是沒有方向,感覺自己覺性不夠就是放牛吃草。最近兩年才開始了解到禪宗不立文字、不藉語言的真實意涵。因為舉手投足都是佛性,法身的顯現。禪無所求、無所得,真正的修行要徹底的放捨諸相,休息萬事。

現在的吳師兄不再尋找快樂,因為快樂和痛苦是一體的兩面,有快樂必然有痛苦。真正的快樂是《金剛經》說的「心不住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法為他開了智慧之窗,修行不只是在禪堂裡打坐或佛堂裡念經而已,而是要時時刻刻無所不在的努力不懈,行住坐臥都不離佛性。執取現象就是迷,他希望能從知見和實修精進兩方面同時下手,多一分智慧,就少一分煩惱。

曾經在憂鬱症最嚴重的時候,有過輕生的念頭;在同修驟然往生以後有過出家的念頭;現在的他更篤定修學佛法是今生的必然,發願下一生能現出家相繼續自利利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感恩僧團豐富的線上課程,吳師兄從危機中看到了轉機,不管世界怎麼演變,學佛利生的心只會更加堅定,雖然人生劇本早就寫好了,但我們可以用佛法的知見和無我的心態得到不同的體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現在的他,深深感覺無事就能一身輕!

(採訪/李青苑)

奉獻利他 照見幸福美好

專訪榮譽董事連城珍、連許含少菩薩賢伉儷

歷史是一連串生命體驗的累積,出生於1935年的連城珍菩薩,曾參加過金門823砲戰與台灣十大建設,與同修連許含少菩薩因為認同聖嚴師父的理念與行誼,一起護持法鼓山。城珍菩薩的經歷堪稱是台灣的近代史,至今仍與含少菩薩持續奉獻自己的心力。

禪三體驗平靜美好
城珍菩薩出生於礦業發達的基隆金瓜石,當地礦工入坑挖礦生死未卜,因此家鄉信仰風氣相當虔誠,城珍菩薩自幼即跟隨母親信仰儒釋道,含少菩薩自幼也隨著家裡拜拜。由於么弟連智富的邀請,城珍菩薩參加第16屆由聖嚴師父親自帶領的菁英禪三。每日早、中、晚,聖嚴師父各親授兩堂課,當時的課堂筆記都還珍藏於檔案之中;打坐的初經驗並沒有腿痛難耐,而是感覺平靜與美好。當時感到特別有趣的是「禁語」,當場遇見幾位好朋友卻不能打招呼,直到活動結束後才交流。

城珍菩薩由於認同聖嚴師父的理念,爾後加入法行會,並與含少菩薩響應榮譽董事會的活動號召,認養聖嚴師父的墨寶,賢伉儷一同圓滿法鼓山榮譽董事。城珍菩薩參加許多社會團體,法鼓山是含少菩薩覺得最認同,也覺得是最好的團體。

城珍菩薩喜愛登山,已登上玉山10次,曾和聖嚴師父相約一起登玉山,但師父弘法國際奔波,暫歇時體況已不便登山,這是城珍菩薩的遺憾。含少菩薩親近聖嚴師父時,則感受師父是位修行很深且品格高尚的修行人。

營造專業貢獻法鼓山
城珍菩薩在義工執事中完全貢獻出自己溝通交涉、工程發包、工法指導、驗收點交的營造技術專長。曾參與四川大地震後法鼓山重建災區秀水第一中心小學的工程,以及農禪寺水月道場的建設。在法鼓山建設過程中,聖嚴法師指示原生的樹木都不能砍,只能移植,因此發起千棵「原樹民」移植與認養的活動。其中最大的一棵樹,移植至目前祈願觀音殿的遊覽車平台下方,城珍菩薩回憶當時施工多次都移不動,出動各級機具還是拖不動,師父後來親自主持大樹關懷,才順利移植成功。

實踐佛法成就幸福晚年
城珍菩薩表示,由於營造工程業接觸的人士三道九流,自己過去比較常罵人,學佛之後長養慈悲心,凡事較能心平氣和地同理溝通。自己每日早、晚都以誦《心經》與〈大悲咒〉為定課,參加過兩次禪七與四次禪三,比較深入研讀的經典是《法華經》。當生活中遇到比較麻煩的事,會禪坐靜思,將佛法放進生活中來做思考。含少菩薩則常與城珍菩薩參加法鼓山各種法會或活動,並以念佛為定課,她分享念佛能讓自己的心平靜、安定。

城珍菩薩雖然已86歲,但精神飽滿,行走快速,笑聲開朗宏亮,談話條理分明,翻到泛黃的筆記本與行事曆也記錄得縝密有條,智慧型手機使用俐落。因此請教他如何維持健康?他表示自己本身就好動,現在還在爬山,家裡的紙屑他會撿,馬路上的紙屑他也撿,最重要的能量是含少菩薩每天早上為他打的精力湯,讓他喝了神清氣爽、精神飽滿。雖然現在大家都愛護他,讓他多休息,但是法行會每個月兩次的景觀出坡活動,他與含少菩薩一定會參加,十幾年來含少菩薩總是自己親手準備點心,在出坡時與大家一起分享。

城珍菩薩提到自己其實有糖尿病,心臟也有支架,但誠如師父所開示的,他把這些病當成菩薩,和病菩薩和平共處,自己的精神就非常好。

城珍菩薩與含少菩薩共有三男一女、九位孫子、一位曾孫,不論參與法會、共修、會議、出坡,都夫婦相隨,從他們相視而笑的靦腆中,照見了幸福而美好的晚年。

(採訪/李佳錫)

終身義工 護持法鼓山

專訪榮譽董事郭文生、謝秀花菩薩賢伉儷

真正的平安、快樂,並非來自物質條件的豐厚,而是一顆奉獻、利益他人的心。從結束生意興隆的快餐店,轉而全心投入法鼓山護法、弘法的行列,從郭文生、謝秀花菩薩賢伉儷身上,我們看到菩薩道的行者,因奉獻而展現的真正平安與快樂。

法鼓因緣
學佛前,文生師兄、秀花師姊賢伉儷經營一家快餐店,生意興旺,但非常忙碌。民國86年文生師兄的母親往生,秀花師姐住土城的大姊原先規劃請土城的義工到內湖,為老菩薩誦經結緣。恰巧文生師兄住內湖的弟弟店面的樓上,住了一位法鼓山的師兄。知道後,建議家人搭內湖共修處的念佛專車,到農禪寺念佛,為老菩薩超薦迴向,如此家族圓滿了49天的佛事。同一年,秀花師姊在其大姊的接引下,成為勸募會員。當時法鼓山正在建設,需要龐大經費,因此請她擔任勸募會員,向社會大眾募款護持法鼓山。秀花師姐自忖勸

人做善事應該不難就答應了。

成為勸募會員的秀花師姊,每天依然為店裡的生意忙碌,一天松山區劉秋桂師姐為她送來勸募會員證,開啟了賢伉儷參加松山區共修活動的契機。早年松山區並無自己的共修道場,所以最早是到菩薩家參加念佛共修。後來在張清泉菩薩的帶領下,逐漸參與其他活動,尤其在參加佛七聽聞師父的開示後,更增加了秀花師姊對佛法的信心,並於受菩薩戒後,開始精進學佛。

奉獻與成長
1998年師父與達賴喇嘛在紐約玫瑰廣場對談,文生師兄有幸躬逢其盛。當時住飯店的室友李科達是法鼓山交通組的義工,因此接引文生師兄加入交通組。這段期間,秀花師姊的身體因過度操勞而變差,賢伉儷倆商量後,於民國88年決定結束營業,退休,全心投入當義工。秀花師姐首先承擔了助念組長的任務,工作繁重,幸好文生菩薩有車,可以幫忙接送蓮友,讓師姊內心充滿感恩。而因承擔組長執事的關係,秀花師姊上了很多大事關懷的課程,從而提升了關懷家屬的技巧,成長許多;後來更承擔地區副召委、召委的任務,對松山區的發展奉獻心力,貢獻良多。

2005年法鼓山開山落成,有感於山上需要很多義工護持,秀花師姊於是在召委卸任後,也上法鼓山當義工,擴大服務區域。文生師兄則除了松山區外,每週六、日固定護持法鼓山與農禪寺的交通組,並從組員、小組長一路升到義工團團長。在團長9年任內,以誠懇、踏實,全心奉獻的行儀,帶領義工團全力發展與創新。

福慧雙修好自在
民國89年春節,賢伉儷帶著兒女一家四口到安和分院向師父拜年,師父看著孩子們,對他們說:「你們有一對很好的父母。」看到師父慈祥的面容,賢伉儷感動不已,之後知道師父建設法鼓山,需要很多經費,就決定捐榮董。隨著對法鼓山理念的深入了解,護法因緣也一路從阿公傳到孫子,目前全家族共認捐了5位榮董。

在修學佛法方面,賢伉儷持續精進,秀花師姐每天的定課是誦《普門品》、〈楞嚴咒〉,同時十幾年來持續讀誦《法華經》,每年也會把握因緣參加法會、禪七、佛七或一些成長課程;文生師兄則是以念佛、靜坐為主。透過不斷的薰習,賢伉儷無論在佛法知見及待人接物上都提升許多。由於瞭解因緣、因果,更能體會別人的感受,對家人或朋友,也更懂得包容與尊重,煩惱來時,就用師父所說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來化解,生活也因此過得更自在。

永懷師恩
身材壯碩高大的文生師兄,早年當義工時,對師父很敬畏,總是避免和師父正面接觸,沒想到一次出勤務,載聯合國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高峰會秘書長巴瓦.金到農禪寺和師父會面,讓他有機會和師父獨處。雖然時間短暫,但師父知識的淵博、親切和藹的態度卻在文生師兄內心留下深刻印象。師父圓寂荼毗那一天,文生師兄在風雨中結束法鼓山交通指揮的勤務後,與幾位夥伴一同前往苗栗獅頭山參加荼毘大典。當黑煙從煙囪冒出時,對師父捨報的不捨,及內心無所依靠的感覺,讓文生師兄淚流滿面,卻也更堅定了護法的願心。這麼多年來,每次義工勤務結束,全體發願時,他依然只發一個願「終生當義工」,從不曾改變,問他原因,他說因為師父在當義工,法師也在當義工。

採訪結束,即將離開雲來別苑之際,我們和秀花師姊一同搭電梯前往地下停車場。已先行下去的文生師兄,此時正在把準備送往法鼓山的物資一大包一大包的裝到義工車上,賢伉儷倆臉上洋溢的笑容,為「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做了最佳的註解。

(採訪/陳如秋)

法鼓文理學院第三位博士的今生念想—專訪畢業生陳宗元博士

陳宗元菩薩於1986年中華佛學研究所第三屆畢業後,赴日留學研究佛教唯識學,於今已經35年歲月。平時除了到幾所大學教書之外,就是看報、閱讀書籍、寫論文,致力於教育與研究之外的興趣就是看日劇,日常生活規律而簡單。

宗元菩薩是法鼓文理學院第三位博士生,博士研究的主題是「陳那的唯識思想」。取得博士學位時的感想是覺得又喜又悲。喜的是有始有終地了結一樁因緣,悲的是從開始研究到博士學位的取得,大約費盡35年歲月,除了感嘆自己智慧短淺、業障深厚以外,實在也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事情。

深受師父影響 以師父為典範
謙卑且溫文儒雅的陳老師,敘述著自己的學佛因緣。1956年出生於北港鄉下,從小受母親影響,篤信媽祖,然而在國中三年級時因為父親往生,啟發了對於生死大事想要深入了解與尋找答案的動機。佛教對於因緣、因果、生死之事講得特別詳細,為追求更多的佛學哲理,直到大學四年級,受隔壁室友的推薦閱讀《地藏經》時,有所感應,異香滿室,從此就走上信佛之路。皈依三寶之後,即參加大學佛學社團,頭髮也變短,也很少參加班上社交活動,生活越來越簡單樸實,心境像是一位出家人。

學佛之後,參訪過不同道場,也在不同法師座下皈依,但是影響宗元菩薩最深遠的是聖嚴師父。閱讀過《歸程》這本書,得知聖嚴師父早年出家苦修六年後,於大家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毅然於中年時期留學日本研究佛學,此種決心與毅力,對宗元菩薩的影響很大。後來又目睹師父於文化大學興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時,曾經遭受到很大的阻力,最終是被迫離開陽明山的文化大學,至於我們學生每天早晚課所禮拜的佛像,因無法安置,聽說有一陣子是流落街頭。當時已經留學日本的宗元菩薩,除了羨慕日本佛教大學之多、佛學研究之盛以外,又悲哀於台灣傳統的佛教界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排斥,但同時也感謝師父他不計較個人榮辱,積極辦學培育佛教人才的遠見,師父的身教永遠是最佳的典範。

研究佛學 也落實佛法修行
對於用佛法修行與研究佛學有沒有特別的不同感受?宗元菩薩分享說:「研究佛學與佛法修行,是可以並行而相輔相成的。雖然不容易,但卻是可以克服的。研究佛學是為深入經藏,是為與祖師大德神會,然後用現代的學術語言,來淺出諸佛菩薩的智慧與悲願。每一個佛學研究就像一件有靈性的作品一樣,就像是諸佛菩薩的化身一樣,所以研究者面對它是必須懷抱著虔誠與恭敬之心,才能在佛菩薩的加被之下,做出好的研究。個人在研究「陳那的唯識思想」時,碰到了來自於自己身心內、外無法克服的阻力,每每都想要放棄,但當時就會有大善知識出現來指點迷津,結果又讓我重新回到這條寫作的道路上。甚至在博士論文寫完,最後要接受博士口考的前一天,夜宿法鼓山時,總覺得論文還差一點令自己感動的東西。因不能感動自己,當然要說服口考委員們也是很勉強的。故深夜起來研讀論文,突然恍然大悟,豁然開解到一千五百年前的陳那,在他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集量論》中,所暗藏的新唯識密碼。這真的是如獲至寶,走了35年的歲月,總算有了一點點的滿足感。」

護持法鼓山 照亮有緣眾生
宗元菩薩有學者的博學多聞,也有修行者的淡定與智慧,不求聞名利養,感慨佛學研究真的是一件無盡的投資,而且是看不到任何報酬率的。所幸還能得到同修諒解與支持,才能夠走過這35年孤獨的研究生涯,繼續完成學業;也覺得自己如今的成就,是歸功於佛菩薩保佑的奇蹟!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宗元菩薩祈願大家都能珍惜現有的因緣,發心護持正法,護持師父所建立的道場 — 法鼓山,讓它在疫情過後,像一盞明燈一樣,繼續地照亮有緣的眾生,培育國際佛教人才。也祈禱大家都能智慧開顯,體悟到世間的無常,今生發願念佛、求生西方。

(報導/謝秀美)

榮董會悅眾赴淡水分會場勘紀實

10月3日上午,秋高氣爽,榮董會會本部悅眾一行10人,在會長黃楚琪的帶領下,前往即將整建完成、預訂於11月7日落成啟用的淡水分會,進行場勘。

當天早上9點,大夥兒在捷運淡水站集合,以健行方式前往淡水分會。沿途淡水河風光旖旎,令人心曠神怡、讚不絕口。眾人步行大約20分鐘後,抵達位於中正路251號、與紅毛城相對的淡水分會新道場。

此新道場是棟兩層樓的建築物,外觀簡樸素雅、莊嚴大方,頗富禪意,從頂樓即可以俯瞰淡水河景觀,風景十分優美。當天分會內部正緊鑼密鼓進行裝修,從接待菩薩的導覽解說下,我們明瞭了每一個空間的使用功能,以及設計人員對各項設施的用心規劃;例如,為了讓共修活動能夠更加攝心,大殿的音響、燈光、收音系統…等等的配置都別具巧思,若不經過解說是不易察覺的。

淡水分會原址位於新民街,由於法務日益繁忙,已經不敷使用,在匯聚信眾多年的願心、菩薩們齊心持誦〈大悲咒〉的願力下,終於因緣俱足,由一位發心菩薩提供了這個交通便利、景色宜人的新道場。

在此特別獻上最誠摯的祝福,祝福淡水分會法務昌隆、龍象輩出!

(報導/陳如秋)

榮董會悅眾赴花蓮精舍新道場參學

今年10月28日早上,天氣晴朗,榮董會會本部悅眾一行約10人,在黃楚琪會長的帶領下,前往即將建設完成,預訂於明年3月20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的花蓮精舍參學。

當天早上7點30分,悅眾們於捷運忠孝新生站集合後驅車出發,途中在台泥的花蓮DAKA園區短暫休息後,即繼續行程,並於11:00抵達花蓮精舍。

眾人一下車,即受到監院常鐸法師及地區菩薩們的熱烈歡迎。大夥兒相互寒暄後,隨即由資深悅眾鄧美美師姐帶領大家參觀花蓮精舍的各個樓層。其中位於三樓的大殿寬敞明亮,中央安放著釋迦摩尼佛像,莊嚴攝心,左側牆面設有點燈區,一排排的三寶佛,在金光的照耀下,安詳莊嚴,可供信眾恭養。

四樓歡喜地的設計頗具巧思,以透明玻璃將空間隔成內、外兩部份,內部舖著開放式木質地板,可進行各類活動,室外則是一片青翠的草坪,一走進即令人心生歡喜。頂樓前面一眼望去,是蒼翠的中央山脈;後面是美崙山,右邊可遠眺太平洋,左邊則可俯瞰花蓮的重要機關設施,令人心曠神怡。

午餐之後,大家齊聚歡喜地聯誼,黃會長感謝有機會能帶領悅眾們前來參學;而當天正好帶領法鼓文化團隊一行約10人前來關懷與協助佈展的法鼓文化副督監果賢法師,則感謝各區域護法菩薩,從跟隨師父一路以來至今,對僧團的護持與實踐法鼓山理念的持續不懈。果賢法師勉勵大家,不管遇到任何困難、挫折,只要心中記住師父的叮嚀,就會有力量,不論有再多、再大的困難,一定可以迎刃而解。最後,由精舍監院常鐸法師關懷勉勵大家,他自謙與演鼓法師甫於今年10月4日進駐花蓮精舍,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與大家的幫忙,但會盡全力擔負這份弘法大任,接引更多的人來學習佛法及實踐法鼓山的理念。

花蓮共修處成立以來26年,幾度搬家、因緣流轉,由於地區法務日益興隆,場地不敷使用;另一方面因道場位於七樓,經過的路人不易察覺道場所在,因此,多年前就有購地自建的心願。然而,要覓得適合的建地並非易事,雖然菩薩們長期尋覓,卻一直無法滿願;為此,花蓮分會發起持誦《大悲咒》活動,從團體共修到個人持咒,大家同心齊願地祈求佛菩薩加持。所謂心誠則靈,菩薩們至誠懇切的心,終於得到了感應,在專職菩薩佳韻師姐的介紹促成下,終於在2017年4月取得位於中央路這塊交通便利的寶地,並於2019年3月舉行動土典禮。如今花蓮精舍即將於明年3月20日落成啟用,我們在此除了要祝福花蓮精舍法務興隆外,更歡迎海內外的菩薩們能共襄盛舉,一起來參訪、護持這個新道場。

花蓮精舍新道場地址:花蓮市中央路四段272號,電話:03-834-2758

(報導/陳如秋)

全新一期榮董會線上讀書會(II)《禪的理論與實踐》

諸位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平安吉祥!
邀請您加入【榮董會線上讀書會】LINE群組。
線上讀書會好評不斷,為了滿大家繼續精進學習的願,全新一期榮董會線上讀書會(II)《禪的理論與實踐》於10~12月份「每週二」晚上19:30~21:00舉辦,歡迎您繼續在線上共讀共修,非常感恩。🙏

(請擊點下方連結即可加入讀書會群組)
https://line.me/R/ti/g/zgycA1C6lr

歡迎加入「榮董會學佛群疑」社群~法師站上第一缐親自開示!!

榮董會於109年9月成立的「學佛群疑」群組,是一個專供成員們提出在閱讀聖嚴師父相關著作以及修學佛法上之疑問的平台。成員們提出問題後,由法師於線上回復;成員們也可以分享個人學佛心得及互相交流討論。

為了協助更多菩薩獲得正信佛法的引導與開示,群組近期變更為社群,以容納更多的成員,歡迎菩薩們擊點下方連結加入「學佛群疑」社群,以精進佛法正信知見,增長智慧。
※因社群成員人數受限,目前僅邀體系內的菩薩,請勿轉傳體系外菩薩。

(請擊點下方連結即可加入)🙏
學佛群疑LINE社群

2021年10月03日(日)

榮董會悅眾淡水分會場勘

2021年10月05日(二)

線上讀書會(II) 《禪的理論與實踐》(時間:10/5~10/26每週二)

2021年10月28日(四)

榮董會悅眾花蓮精舍參學

伴您共行菩薩道
 
榮譽董事會竭誠為您、寶眷及親友提供下列服務:
【捐款服務】 凡發心成為榮譽董事者,相關資料表之填寫、護持捐款之繳交等相關事宜,會本部均可提供諮詢及辦理。
【捐款查詢】 提供「預約榮譽董事」或「發願榮譽董事」累計護持金額之查詢。
【諮詢服務】 法鼓山各項活動、法會、課程之諮詢。
【全面關懷】

◎大事關懷/佛事諮詢、臨終關懷、往生助念、慰問關懷、追思祝福、公祭行禮……等等之關懷與諮詢服務。
◎喜慶關懷/婚嫁、祝壽、喬遷、落成、滿月……等等之祝福。

續慧命 種福田
 
榮譽董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成為法鼓山的榮譽董事。為鼓勵「護法因緣 代代相傳」,可以「預約榮譽董事」或「發願榮譽董事」的方式加入法鼓山榮譽董事的大家庭,給自己一個布施種福田的大好機會,給後代子孫一個大好希望。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洽詢。
劉珍維編輯
搭起福慧圓滿的橋梁
 
若您有任何問題、寶貴的意見或者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利用以下方式與我們聯絡,祝福 心安平安!
TEL: +886-2-2896-6119#258 & #259 (專案秘書室)
上午9:00至下午5:30
Email: secie@ddmf.org.tw
Fax: +886-2-2895-8155

備註說明
榮譽董事會基於遵循創辦人 聖嚴師父提倡之自然環保理念,相關邀請函、活動訊息需要郵寄者,郵寄原則調整如下:
若同一家庭、同一地址有多位認捐榮董,將只郵寄一份,以主要代表人為收件人。
其餘同一家庭同一地址之榮董,則以榮董編號呈現於郵寄名條上(不含往生菩薩、非自然人及絕對保密者)。
實施初期,如有疏漏之處,尚請菩薩們見諒與指導。
 
 
 
 
 
 
 
 
 
 
 
 
 
 
 
榮董會電子報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 聯絡我們取消訂閱榮董會電子報

聯絡專線:+886-2-2896-6119#258 & #259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