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蓉師姐提到在她30歲接觸佛法的錄音帶後,才開始了解正信的佛教,也因為聽了佛法的錄音帶,才了解到佛教與道教的不同,並覺得法鼓山是心靈的倚靠和歸屬,這或許是自己前生曾和聖嚴師父結了很深的法緣。麗蓉師姐的同修自小就是在道教的家庭中長大,對佛教完全不認識,直到大姐向他介紹法鼓山和聖嚴師父,麗蓉師姐同修雖然不是佛教徒,聽大姐一說,便也成為榮董。很感謝大姐,因為她的接引,家族中有多位成員發願成為榮董,有法鼓山這個大福田可種。
小芬師姐說家族中除了大姐家,都是因為媽媽的接引而護持法鼓山。媽媽是法鼓山的超級勸募會員,參與很多嘉義分會的活動,不論是勸募、助念、或是朝聖總本山,只要法鼓山有活動,都是透過媽媽向家人分享,全家一起護持,使護法因緣代代相傳。
發大願心 成就大家庭
小芬師姐分享說大姐和二姐夫是家族中最早的榮譽董事,其他的人則緣起於媽媽的大發心。當時嘉義分會並沒有自己的共修處,恰好民國86年有一個因緣可能促成嘉義分會有自己的固定場所,那時候媽媽發了一個願,她願意捐出千萬元來圓滿此事。雖然後來因緣沒有成功,媽媽捐出千萬,圓滿了家族8位榮董,再加上大姊家、二姊夫及三姊夫,整個家族目前共有14位榮譽董事。
小萍師姐也說同修會擔任榮董,也是一種特別的因緣。有一次她收到法鼓山的生日卡,就隨口問同修要不要也來認捐榮董,他很開心的答應了,於是用了兩年的時間圓滿榮董。其實早在民國97年,同修因學校計畫的因緣,就已接觸惠敏法師,因為這個因緣而對法鼓山更加認同,也耳濡目染決心廣種福田。
布施的人有福 行善的人快樂
麗蓉師姐認為最受用的法語就是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麗蓉師姊分享說:「四它可應用在很多事情上,譬如說同修和朋友間因金錢往來而損失時,就運用四它來面對,而自己的健康出狀況,也用四它來渡過。」
小芬師姐感到最受用的法語是「活在當下,不懊惱過去,不擔心未來」,她說:「因為自己比較多慮,然而通常擔心的事情不一定會發生;會發生的事情,即使擔心也毫無幫助,所以擔心是多餘的。」
小萍師姐最有感觸的則是:「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她說:「這是一個進行式,因為布施有許多種方式: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等等,我們隨時都可以把這些運用在生活上,譬如自己在齋明寺知客處做義工,也是一種布施,分享佛法也是一種布施,遇到受挫的人給他一句溫暖鼓勵的話語,也是布施,小至協助按電梯、給人一個友善的微笑,都是布施,隨時隨地都能夠做善事。」
提醒自己是學佛的人
小芬師姐提到過往常會堅持己見,學佛後會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生活中會反省自己,因此減少很多摩擦,相處氣氛也變得更好。
麗蓉師姐則笑著說:「我沒有像妹妹那麼有智慧,我情緒很容易起伏,所以遇到境界時,就會提醒自己,這是逆增上緣,要修忍辱,讓自己提起佛號。雖然已學佛30年,進步緩慢,但還是想勉勵和我一樣的人勿退失道心,繼續努力! 」
小萍師姐說以前對於「有佛法就有辦法」不覺得有特別感受,後來學佛後聽聞法師開示,自己也開始看一些經書,讓心變得比較柔軟和穩定,也樂於傾聽。以前遇到事情會抱怨、會煩惱,現在遇到境界的時候,則提醒自己已經學佛,應該安住當下,不起波瀾。
無常是世間常態 轉念讓心更寬
小芬師姐和媽媽同住,103年母親罹患失智症,慢慢地退化,剛開始她不能接受,心中常常想為什麼?後來接受佛法,了解無常是世間的常態,讓她轉念接受事實,把握相處的時光,目前的狀況都是最好的,希望自己未來不會有沒有好好跟媽媽相處的遺憾。因為母親從84年做勸募時起,便是由她負責接送,因此媽媽失智後,就接手勸募的工作。
麗蓉師姐分享當學會用「四它」來面對事情,就覺得沒有什麼特別的困境。
小萍師姐則提及因為同修工作的原因搬回嘉義,三姊妹因此能一起面對媽媽的失智和照顧父親的晚年。因為有學佛,在照顧父母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會同心協力想辦法解決,彼此都不孤單。這次的活動也因同修的支持,三姊妹才得以同行參加,感恩同修們的護持。
小芬師姐謙虛的說,看到其他師姐的故事都很精采,相較之下覺得自己很平凡,有待努力。她也開始跟隨母親的腳步擔任勸募,並在嘉義知客處做義工。
專訪中,小萍師姐三姊妹在母親及大姊的接引下,幸福的大家庭都跟法鼓山和聖嚴師父結了很深的緣,運用佛法安身、安心、時時平安;運用同理心,我和人和,人間處處有幸福。
(採訪/陳桂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