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法正常顯示畫面請點我瀏覽



電子報117期 2024.07.01 出刊
【聖嚴師父的叮嚀】
心不隨境轉
【方丈和尚開示】
身心安定才有平安
【會長會務報告】
榮董會活動預告
【推薦課程和活動資訊】
法鼓山各分寺院及會團共修和活動查詢
【榮董故事分享】

梵唄莊嚴,學佛踏實—司徒凱施菩薩

  佛法中找到人生的意義—林蓓菩薩
  從佛學到學佛—李秀芳菩薩
【特別報導】
禪悅•法喜•來相會—第十九屆榮董禪悅營活動紀實
  北四區榮董「法鼓山社大三芝戶外教室參學暨戶外禪」活動報導
  台灣榮董團參訪香港道場報導
  護法因緣 代代相傳—北七區榮董情人湖健走禪悅行活動報導
【通告】
7/21(日)榮董盛夏茶會(舊金山道場)
  8/4(日)榮董禪一(雲來別苑)
【榮董會大事記】
2024年6月活動回顧
【服務項目】
伴您共行菩薩道
【榮董參加辦法】
續慧命 種福田
【聯絡我們】
搭起福慧圓滿的橋梁

心不隨境轉

心隨境轉,即是煩惱,即是凡夫,會為自己也為他人帶來困擾。學習佛法的人,不可以心隨境轉;可是我們卻經常陷在境中,不是在內境,就是在外境,由於觀念模糊,又不善於用方法,於是忙得團團轉,不知該將心安放何處?

內境是指心中的妄想、煩惱;外境是環境中的人事。大多數的人認為煩惱來自外境,為此對外境產生占有、排斥或對立。其中,事雖不會惹來煩惱、困擾,但因為有人心的作用,因為加進了「人」,啟動了妄念,「事」就變得複雜,就會衍生出很多令人煩惱不已的問題來。

事實上,最難應付的是內境的虛妄念及顛倒想。一般的人都只想到瞋愛等的境界現前時是苦惱,卻沒有意會到妄念、狂想也很麻煩。例如有一樣食物在你面前,吃也好,不吃也好,沒有什麼關係;可是萬一有人叫你非吃不可,或者你想吃而他偏不給你吃,或者給你少一點,這時候你的心便起了煩惱。這些源自心內的狂想、妄念,很少人能夠明察秋毫,總認為是外境的問題,因而埋怨環境、責怪環境,無法安心。

心隨境轉,涵蓋了心外之境和心內之境。一般心內之境是指貪、瞋、愚癡,稱為三毒;此三心一經觸動,煩惱隨之而至。不能安心的人,此三毒隨時都可能從八識田中冒竄出來,然後在心田中猛打煩惱鼓。煩惱鼓一打,心就不能安;心不能安,身體也就跟著不安;身體不安,就要找醫生看病了。

此外,身不能安,便容易跟自己過不去,也易與人樹敵,跟人生氣,對任何事情也都覺得不對勁。而且身體害了病,醫生便會要你治療、調養,本來是小病,一下子更增添了另一層病,心病又接踵而來。

本來是心病,然後變成身病,身病又變成心病,這身心兩種病的惡性循環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所以,看病愈看愈多、範圍愈看愈大,心離開佛道也就愈來愈遠。

病是業報,業隨心轉。有謂「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是因為實證「空性」的緣故。所以要常常練習觀空;心住於空,安於空,觀無常,觀無我,重病就會變輕病,輕病漸漸地就會轉為無病。這是收心、攝心的方法,一定要學會,不要被境界所轉了。

(選自《法鼓晨音》)

身心安定才有平安

◎果暉法師

問:有人認為人生苦多於樂,如何在苦難與無常中,保持心的平穩?

答:「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諺語,說的就是無常,所以說無常是正常的。有生必有滅、有生必有死,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能接受無常就是正常,我們的心裡已經很平安了;相反地,如果執著無常為常,那就痛苦了。

一般人的身、心都容易受外界影響,佛教看待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組成,因此天氣稍微變化,一不注意均衡飲食,很可能就會生病,但這也是正常的。身體的病可以看醫師吃藥,不用太過擔心,心理的問題,則可以運用佛法來對治。心才是我們真正的主人,能夠掌握自己的心,就不會被身體的狀況帶著跑,甚至也能讓心不受環境影響,身心安定,游刃有餘地面對各種狀況。

人生是否苦多於樂?事實上,事物的本質是中性的,所謂的苦與樂,是由於個人的主觀看法或感受,產生了苦與樂的區別。例如創業時,遇到種種挑戰和考驗,很辛苦,如果願意接受它,這個苦不一定會造成痛苦的感受,反而成為進步的動能。

一個人如果福報不足、智慧不夠,困難和障礙也會比較多。聖嚴師父所寫的〈四眾佛子共勉語〉,其中有一句說:「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如果能以慈悲對待人,人事當中所帶來痛苦就會減低;以智慧處理事,可以運用「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往往一件棘手的事情,如果選擇逃避,不去面對,會讓人痛苦,面對、接受之後,大概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半,所以苦與樂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

面對、接受之後,比較容易理性分辨哪些事能處理、哪些不能處理。能處理的,要把握因緣,運用能力、人脈、時間等資源,盡可能好好地處理,無論最後是否圓滿,至少能減輕負面影響。不能處理或非能力所及的,可以暫時放下,讓自己先抽離困難的環境,等待時間因緣,不需困在其中,作繭自縛。這也是師父常說的:「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轉載2024年6月《法鼓雜誌》)

【活動預告】
 
2024年07月06日(六) 中區榮董感恩聯誼會 (地點: 寶雲寺)。
2024年07月21日(日) 舊金山榮董感恩聯誼會 (地點: 舊金山道場)。
2024年08月04日(日) 榮董禪一 (地點: 雲來別苑)。
2024年08月09日(五) 紐約榮董感恩聯誼會 (地點: 東初禪寺)。
2024年08月24日(六) 北六區榮董感恩聯誼會 (地點: 蘭陽分院)。
2024年09月22日(日) 馬來西亞榮董感恩聯誼會 (地點: 馬來西亞)。
2024年09月29日(日) 新加坡榮董感恩聯誼會 (地點: 新加坡護法會)。
2024年10月06日(日) 榮董法青鐵馬行 (地點: 大直美堤河濱公園⇆松山彩虹河濱公園)。
2024年10月19日(六) 北一區榮董天南寺參學 (地點: 天南寺)
2024年11月02日(六) 北二區榮董淡水分會參學暨戶外禪 (地點: 淡水分會)。
2024年11月02日(六) 北四區榮董蘭陽分院參學 (地點: 蘭陽分院)。
2024年11月09日(六) 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雲來別苑)。
2024年11月10日(日) 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雲來別苑)。
2024年12月07日(六) 榮董會全球悅眾聯席會議 (地點: 安和分院)。
【法鼓山活動資訊】
【電子書】2024下半年行事曆下載
  【香港、舊金山、洛杉磯道場】2024祈福皈依大典
  【總本山】7/27、8/24、9/28、12/28大悲懺法會
  【總本山】7/6念佛共修
【最新課程資訊】
《快樂學佛人》2024年各地新開班
《福田班》2024年各地新開班
《長青班》2024年各地新開班
【最新禪修活動】
最新禪修活動報名
【活動查詢】
法鼓山活動查詢平台

梵唄莊嚴,學佛踏實

專訪香港榮譽董事司徒凱施菩薩

與佛有緣
司徒師姐出生那天,剛好是佛誕,家中的長輩都說她與佛有緣。師姐十八歲那年因緣成熟,那年,她認識了一位朋友,是佛教徒,待人友善,因此師姐也對佛教產生了好感,並且在朋友的鼓勵下皈依了三寶。此後,司徒師姐開始參加不同佛教團體的活動,也做義工,種福田。師姐笑稱自己以前愛「跑道場」,是法鼓山的梵唄留住了她。

2014年5月,有朋友介紹她來法鼓山香港道場學習梵唄,她第一次踏入道場,就立刻感受到道場莊嚴的氣氛。那時道場還沒有擴建,地方不大,空間雖然有限,但是道場的義工和信眾的臉上都帶着安定的笑容,令師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梵唄中學佛
轉眼十年過去了,師姐笑稱她十分專一,把在道場的時間都專注在梵唄上。她認為梵唄音聲既能莊嚴法會,又能安定大眾身心,因此學得很法喜。在梵唄的課程中,需要學習菩薩戒的唱誦儀軌,也了解到受菩薩戒的意義和要旨。師姐知道自己終有一天會在法鼓山受在家菩薩戒,因此決定要在法鼓山再次皈依,希望從頭開始,在法鼓山的體系中一步一步踏實學佛。

司徒師姐由當初學習梵唄,到現在成為法務組悅眾,位置的改變為她帶來了挑戰。當義工時,她只要聽從悅眾菩薩的安排,就可以輕輕鬆鬆地完成法務,但當接手悅眾時,師姐才知道要帶領一個組別並不簡單,雖然大家都是義工,但是也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時,要如何處理呢?師姐說,好在每次活動結束後法師都會關懷和開示,而每次開示的內容,師姐都會記在心上,當起心動念時,法師的開示就成了一劑靈藥。同樣師父《四眾佛子共勉語》中的「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這兩句話,也常常讓師姐豁然開朗。

佛化家庭
司徒師姐是全職家庭主婦,丈夫也是佛教徒,兩個女兒也是胎裏素,小女兒更是讀佛教小學。因此建立一個佛化家庭對師姐來講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兩年前,師姐的家翁重病往生,師姐和同修很自然地決定採用法鼓山的大事關懷。然而當時正值疫情期間,要辦理喪事非常困難,身在海外的家屬既要面對出入境限制,又要隔離,回港變得十分艱難。在佛菩薩的加持下,事情一一順利進行,師姐很快訂到了殯儀館,海外的家屬也可以如期留港參加喪事,更能以法鼓山佛化奠祭的方式為老菩薩送行。佛事當天,到場的法鼓山蓮友們井然有序,佛號聲聲連綿,令不是佛教徒的親人大為安慰,認為佛事十分莊嚴。

發願
師姐於2019年加入榮董會,本來她只是希望能夠護持道場擴建,但想不到道場的法師為榮董開辦了「護法菩薩行」的學佛課程,讓師姐深深感受到師父勸募的本意,並不是單純的募款,而是要募人和募心。也讓師姐發願自己能夠有系統地學佛,以長遠心護持道場。

(採訪/張詩偉)

佛法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專訪香港榮譽董事林蓓菩薩

人生的意義是甚麼?
林師姐曾是一間跨國公司的財務及人事部經理,是什麼令她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在道場當一名小小的義工呢?

二十多年前,林師姐的父母相繼離世。「媽媽說,原來生命是如此的短暫,到底人一生的意義是甚麼?」林師姐回憶起母親臨終前的感歎,她因為無法解答母親的困惑而感到內疚,也因為父母驟然的離世而久久不能釋懷。因此,她走遍書店尋找與生命有關的書籍,希望為自己和母親尋得答案。聖嚴師父的《金剛經講記》的封面吸引了林師姐的注意,那時候她還沒有接觸佛法,但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句令她的印象很深刻,於是她買下這本書,當作護身符隨身帶着。後來她又讀了《正信的佛教》一書,心中對聖嚴法師十分尊敬,非常希望找到聖嚴法師的道場學佛。

機緣巧合下,林師姐通過弟弟認識了法鼓山香港道場的資深悅眾梁素華師姐,梁師姐很有耐性地跟林師姐分享佛法,兩人談了將近三個多小時,林師姐也因此開始親近道場。

林師姐心中的疑問直到讀了師父的《美好的晚年》一書才真正獲得解答。當時,林師姐參加了道場舉辦的「醫心」 關懷員培訓,需要撰寫《美好的晚年》一書的讀書報告,故她利用每天上下班的時間閱讀。她說:「師父的《美好的晚年》是以口述的方式寫成的,書中記述的事就像日常平淡的家事。那些日子就像我陪伴在師父的身邊,一起經歷他的晚年生活。」書中提到師父帶病堅持去演講,有記者問他是如何做到的,師父說「盡形壽,獻生命」,這件事讓林師姐受到很大觸動。師父在病中仍接引很多人,為他們皈依、說法,每天開會、接見客人、開示等。身體受不了,便去醫院接受不同的治療……林師姐終於在師父的日記中了解到媽媽最後的疑惑。「生命雖然短暫,但是可以有着無限的廣度,每個人都有著與佛陀一樣不生不滅的佛性。師父他的生命便是一場展示佛法慈悲與智慧的過程。」《美好的晚年》不僅解開了林師姐的心結,也影響了她往後十多年的義工和學佛生涯。

法師的當頭棒喝
林師姐親近法鼓山道場後不久,當時在道場領職的常炬法師就鼓勵她參加福田班,並擔任關懷員。2013年,法師更請她負責道場的財務,以及建立POS及會計系統。林師姐回憶說,法師想得很遠,當時道場有法師常住後,參加活動的信眾和捐款、請購書籍的人越來越多,原有以人手開單的方法既緩慢,又不便於財務和稅務的處理,道場的法務要走得遠、走得廣,就必須有穩定的財務管理。但是新系統的推行並不一帆風順,林師姐知道必須要有一個人全職負責管理,於是她毅然辭去了高薪厚職,一心一意為道場建立完善的管理財務流程,更換新系統,以及處理會計、稅務和法律查詢等方面的工作。過程中,林師姐也曾經起過煩惱,有過退心,甚至向當時的監院及已調回台灣、但仍負責香港道場財務的常炬法師提出請辭。常炬法師回了一封電郵,短短二句:「監院法師的法務已經很忙了,你不要因人事問題再麻煩他!」法師一語道破林師姐的起心動念,讓她當下慚愧得淚流滿面,自此就沒有動過請辭的念頭,甘之如飴地留在道場。

珍惜每一次師父的開示
林師姐以禪修作為修行法門,她表示每次去參加較長的禪營都有一點生命內在的轉化。 比較容易看到自己內心的習氣,由身心對外境的抗拒排斥慢慢轉而調和合一。每次當方法用不上時,便能夠適時聆聽到師父的開示,師父就像心裡的一盞明燈,能夠照亮黑暗與無明,直指無我的方向,教我們放下執著,逆風高飛。林師姐明白只有一步一腳印跟著佛法修行,照顧好當下的每一念,才有機會改變心態和習氣。她以往每年都抽時間去總本山禪七,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是可以聽到師父珍貴的開示,禪堂裡不能寫筆記,每次到了開示的時候,她都特別留心,想把師父說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記在心中。

圓滿榮董,讓道場成為第二個家
當初常炬法師要求林師姐為道場買POS及會計系統時,提出既要便宜、又要好用的要求。林師姐心想,世上哪有這種事?但她知道道場的經費不多,每項開銷都要節省。那時,師姐剛受了菩薩戒,發願要護持道場,因此藉建立POS會計系統的因緣圓滿了第一個榮董。第二個榮董是在2019年,道場剛購買了荔枝角會址的二樓,又遇上社會運動,道場的活動暫停,善款也相對減少。十方道場,即使沒有活動、沒有供養,也需要運作,眼看着善款收入越來越少,作為道場財務的林師姐十分擔心,於是她以母親的名義圓滿了第二個榮董。

林師姐表示,現今越來越多人需要佛法,即使道場不斷地擴展,仍然不夠空間舉辦活動,只有長久地護持,才能將佛法帶給更多的人。成為榮董後,林師姐感到自己與法鼓山的感情越來越深厚,就好像自己的第二個家。林師姐期望這個家會變得越來越大。她表示自己有一個願望,希望香港道場擁有一個禪修中心,能夠讓更多香港人更方便地參加禪期長一點的禪修,受益於師父承傳的禪宗法脈,並藉著禪法改變生命,離苦得樂。

對於自己,林師姐也期許自己永遠保持初發心,遇到人生中的挫折,遇到疾病、老、死等都可以用佛法的正見去面對,也期望能幫助更多的人用佛法去轉化生命。香港道場是林師姐安身立命的地方,看着道場在法師們的帶領下迅速發展,林師姐感到很幸運能參與其中,當初選法鼓山修行也是選對了。她也很感恩在過程中陪伴她走過的法師、善知識;她並表示,即使有一天沒有因緣或能力奉獻,也將在心中默默為道場祝福,願師父的願永永相續,願佛法代代相傳。

(採訪/張詩偉)

從佛學到學佛

專訪香港榮譽董事李秀芳菩薩

「問題」兒童 帶著問號成長
一般信眾的學佛之路通常是親近道場,再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有因緣的則會進一步受在家菩薩戒。李秀芳師姐(以下簡稱秀芳)卻是倒轉來行,為什麼她的學佛之路這麼不同呢?她的學佛因緣究竟是怎樣的呢?

秀芳的母親和外婆都是持長素,她是胎裏素孩子,與母親感情深厚。在母親的期望下,從小就學習佛、道、五倫八德、背讀論語等,也深切感受著母親走在信仰路上的點點滴滴。而在她心中一直對生命有着大大小小的問號:為什麼有人樣貌端正,從小成績優秀,既得到師長的讚賞又受到同學的歡迎?又為什麼有同學從小家庭背景很多問題,無心向學,頑皮生事,惹人討厭?為什麼會有人睡在街頭、做乞丐?而有些人這麼富裕?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會有這麼多的分別?那麼不平等呢?她嘗試問過家人、老師,但是沒有人可以提供令她滿足的答案,只好嘗試去圖書館借哲學書籍來閱讀,仍然沒有找到答案。她一直帶着這些問號成長,感到心中好像有一個洞,沒法填滿,十分迷惘。

一次衝擊為秀芳打開了學佛的道路。步入中年,一切尚算平順,然而一位上司(上司聰敏勤奮,以堅強意志走上事業的青雲路)浮屍海上的事件,使她跌入究竟「一生何求」的迷惑中,讓她再一次渴望尋覓人生的答案。她從上班、下班、照顧家庭、督導女兒功課的平淡生活模式中跳出來,探索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嘗試參與不同的課程和興趣班 (音樂、文學、運動、瑜伽……)等等作調節,每每都是三分鐘熱度。因緣之下她接觸到佛學課程,卻讓她堅持著一路走下去。由佛學的入門課程一直讀到研究生,過程雖然艱苦,但仍然甘之如飴!在佛學的薰陶中,她找到了成長中那一個個問號的答案。

師父捨報 成就學佛之路
秀芳學佛的經過很特別,和法鼓山的因緣也很奇妙。她先是花了將近十年時間研讀佛學,期間既沒有親近法鼓山道場,也沒有看過聖嚴法師的書,沒有受三皈五戒,卻直接去了總本山受菩薩戒。2009年2月3日師父捨報的消息不僅震動了佛教界,也成為了華人地區的重要新聞。當時秀芳看著電視的轉播和介紹,內心有一份莫名的觸動,感受到這一位高僧大德廣闊的胸襟,為眾生而忘我的大悲願心,對這一位高僧大德既好奇又敬重,立即上網尋找資料。於是秀芳與師父接上了!──看了《點燈》節目,被師父和沈家禎居士的因緣所感動;看了師父的自傳,驚訝於師父一點兒日文都不懂就去日本讀博士,英文也不懂就去美國弘法;佩服師父把《大藏經》融會貫通,寫成《正信的佛教》等這麼淺白和通徹的文字,讓普通人都讀得懂;讀畢師父的《學思歷程》後,更明白了師父的願心和理想。秀芳多年來一直在尋找可以追隨學習的師父,有點感歎尋尋覓覓這麼久,最終卻在師父捨報後才依止門下,然而回過頭來,這十五年在法鼓山道場的學習,卻發覺原來師父一直都在…。

2009年的3月,總本山傳授在家菩薩戒,秀芳在一位好朋友邀約下,既突然也自然地上山受戒了。突然:是在查找和暸解受菩薩戒的意義後,才知道自己偷吃了好幾步受菩薩戒;自然: 是因緣如此,在尋覓已久的師父道場依止受戒,是如此自然而然。受菩薩戒時印象最深刻的是唱頌〈搭衣偈〉──「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 搭上了菩薩衣後她猛然醒覺,持了哪一戒,便不再牽絆和糾纏在和這戒相關的因果關係上。這領會,讓她對事物的看法也有了轉變,而且內心有了力量。秀芳笑着說,雖然已婚多年,也有了孩子,但總會有一些愛慕者對她表示好感,以前她不懂得去拒絕,一方面是覺得很尷尬,另一方面也出於女性的虛榮心;受了菩薩戒後,她面對同類事物就有了勇氣直接拒絕。

佛法不再是一堆文字符號
受菩薩戒前,秀芳視佛教為一門學術、知識,佛法既深且廣而且充滿哲理,對她十分有吸引力。受菩薩戒後,她決定放棄佛學上的更高追求 (當時指導老師多番嚴厲督促她要繼續讀佛學博士,他日以弘法利生為使命),然而她想通了:如果沒有把佛學消化、內化,用上,都只不過是在腦袋裡的一堆文字符號。就這樣,她踏入了香港道場,由零開始學習基本的佛門禮儀,學禪修、參加法會、當義工等,學佛的日子過得既精進又法喜。另一方面,也想接引家人和朋友學習佛法。先生工作繁忙,為了鼓勵他接觸道場,便以先生的名義圓滿了榮董,也藉此帶他參加法會。她會與朋友談吃素的好處,有需要的時候也會以佛法角度開解朋友的煩惱……。在這親近道場的學修過程中,她發現從佛學到學佛的轉折,原來是融會到生活中,原來「菩提心」、「菩薩道」等並不只是一堆學術名詞,而是一邊體會、一路踐履。多年來,秀芳一直在文教組當義工,認同及堅持著師父所說的:「沒有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以及師父一直堅持:佛法就是要在生活中用上及和大家分享的。師父的這些話語,為她學佛之路指引了一個清晰的方向,無論頭腦中裝了多少佛學義理,最後都需要通向內化,再從自心出發去與人溝通和分享。

期許自己如海一樣包容寬宏
訪談最後,秀芳以法名「常海」自勉:海,一方面是指經藏如海,要好好學習;另一方面也是指生命如長河,有很多波浪起伏,要隨順著因緣的進退,不要被偶爾的小波折迷失了自己,並且時刻提醒自己要如海一樣的包容寬宏。再問秀芳如何解答童年時對人生的那些疑問時,她說:學佛到了今日,那些問題的答案已經不重要了,面對人、事、物,已不是問為什麼 (WHY) ,而是該如何處理(HOW) ,用什麼心態去面對所觸及的人、事、物才是最重要的。

(採訪/張詩偉)

慶--紫雲寺70 •新大樓落成
禪悅•法喜•來相會—第十九屆榮董禪悅營活動紀實

欣逢紫雲寺創立70周年暨新大樓落成,榮董會在黃楚琪會長帶領下,聚集了來自北中南東共137位菩薩,於5月25-26日在紫雲寺舉辦了「第十九屆榮董禪悅營」。這為期兩天一夜的活動,除了參訪法鼓山在南台灣高雄地區的心靈環保重鎮—紫雲寺,藉此增進榮董菩薩及寶眷們相互交流、凝聚向心力的道情外;禪悅營全程的easy、不趕、放鬆,更讓所有菩薩感受無比的愉悅與自在!並發願學法、護法、弘法,常回「法鼓山道場的如來之家」。

近半年籌備、三次「場勘」,只為與「紫雲寺」相聚
為舉辦此次禪悅營活動,黃會長早在去(2023)年12月即著手規劃,並分別於2023年12月3日暨2024年3月1日,帶領會本部悅眾,與紫雲寺、高屏悅眾三方,就活動內容流程、戶外景點、行禪動線等進行縝密的討論規劃。又於5月9日第三次偕同宜志執行長三往紫雲寺,勘查完工後的禪堂大樓,了解各樓層功能設施、動線,以及報到集合空間、停車場等細節。數次場勘,感謝監院常參法師、高屏區曾瓊玉召集人暨專職等多位菩薩,於新大樓即將竣工、諸多忙碌間,鉅細靡遺協助成就此次第十九屆禪悅營的舉辦。

「法鼓山•紫雲寺」冥冥中不可思議的因緣
•1954開山法師演禪長老尼為弘法利生,發願創建紫雲寺。
•1962完成籌建大雄寶殿與功德堂。
•1964演禪法師(亦為天台宗高僧斌宗法師的弟子)將寺院冠上南天台宗派,命名為「南天台紫雲寺」。
•1996演禪法師卸任住持,由淨圓法師接第二任住持。
•1999演禪法師再發大願建「新大殿」,並感念自身及淨圓法師年事已高、無常迅速,故積極尋覓有道高僧接掌法務,期能永續正法。
•2001聖嚴師父拜訪演禪法師及淨圓法師,承接法務。
•2003年 3月1日「新大殿」落成啟用,舉行新舊任住持暨管理人交接典禮。第二任住持淨圓法師移交印信,聖嚴師父正式接任第三任住持。同年6月5日演禪長老尼以後繼有人,欣慰弘願圓滿,安詳捨報。
•2003年 6月11日聖嚴師父親自主持追思讚頌大會時表示,長老尼是天台宗高僧斌宗法師的弟子,冠「南天台」的宗派名。而師父自己在日本修學碩、博士的論文,亦與「天台宗」有關,著「天台心鑰」一書,弘講天台教觀後接任紫雲寺住持,有不可思議的因緣。
•2020新建大樓開始整地動工。
•2024年 4月13日新大樓竣工,法鼓山紫雲寺──南台灣心靈環保重鎮,再度邁入新的里程碑。

不只參加,也是回家──禪悅營紀要
5/25禪悅營第一天
上午10:30「心靜自然涼」──歡喜來相會

全體菩薩群聚2樓禪堂,雖初夏的南台灣正以高度的「熱」情迎接大家,唯甫入禪堂,挑高、明亮、質樸、簡約的空間設計,頓時令人身心安頓、清涼。
監院常參法師致詞歡迎後,復以尋常的一句「心靜自然涼」,共勉這兩天以此「心靜」,好好體驗高雄的風光。

下午13:30—16:15駁二、大港橋──輕鬆心旅行
約莫50分鐘的車程,四部車各由紫雲寺一位義工隨行關懷,並做沿途特色建築街景解說,周到的服務讓參加的菩薩們一致稱謝。
駁二藝術特區(簡稱駁二)過去是儲放貨物的港口,現在則轉型為藝術家的創作天堂。以藝文與世界接軌,以獨特藝術氛圍成為高雄最有人氣的文化景點。大港橋位於駁二碼頭旁,是全台首座水平旋轉景觀橋樑,同時也是亞洲最長的跨港旋轉橋;找一個coffee shop喝杯飲料,面對著「海景一號」,看大港橋的開合秀,「好享受!」文山區召委莊玉雪及多位菩薩皆如是說。
而與駁二為鄰的曾榮輝菩薩(曾瓊玉召集人之兄長),熱心地介紹大港橋周邊的建築物,包括造型吸睛的流行音樂中心、真愛碼頭、光榮碼頭等景觀…。當天筆者有幸聆聽包括大姊曾淑英等兄姊妹三人加入榮董大家庭的因緣。曾榮輝盛讚妹妹瓊玉,以妹為貴。

晚上19:30-21:30星光夜禪──法音滿行囊
首先由高北分會義工菩薩編演「內山姑娘要出嫁」戲碼,伴隨輕快悅耳的老歌,由粉墨登場、逗趣、唯妙唯肖的媒人婆、新郎、數十位迎親隊伍,抬著嫁妝、新娘轎子環繞出場,一邊小菩薩致送每一位「賓客喜糖」:—個別出心裁、附有「108自在語」的棒棒糖,大眾的歡笑聲及掌聲如雷貫耳!
次由高北分會的小菩薩組成的「萌芽」兒童團,表演一連串組曲。從不論是小小菩薩的懵懂、幼兒菩薩的純真或少年菩薩的青澀,在在感受到佛法的光明種子正悄然萌芽的無限希望!
三則由經常應邀演出的花寶珠、洪芸甄、秦淑蓮三位菩薩帶來「回家的歸途」手語帶動唱。三位菩薩溫婉莊嚴地一遍又一遍的帶動──法鼓山是我回家的歸途!是呀,今生有個「法鼓山」可依止,是何等殊勝的福報。

榮董分享護持因緣與願心
接著護法因緣時段,黃寬思菩薩分享從小學佛的啟蒙師──最疼她的爸爸,在她40歲時往生,頓失依靠。後又因媽媽失智及女兒生病,內心諸多煩惱升起。2022年在善因緣成就下,在法鼓山線上皈依了三寶,認識了聖嚴師父的理念及佛法的智慧,如同找到了治療心理疾病的大慈父,從此又有了依靠。
再接著是一家三姊妹:老二陳麗蓉、老三陳小萍和老么陳小芬的分享。小時因祖母出家、父母親生意忙碌而將三姊妹送到佛寺住的因緣,令三姊妹從小薰習阿彌陀佛佛號,並自認是佛教徒。而在台北的大姊,因親近聖嚴師父,介紹「正信的佛教」給妹妹們,妹妹就此認識了法鼓山。同時法緣深厚的全家,又因媽媽是勸募會員,為成就嘉義分會道場,發願認捐千萬,連帶成就姊妹們擔任了榮董。現在三姊妹無不以感恩的心護持三寶,更隨時提醒自己是佛弟子,運用佛法的智慧接受媽媽失智的無常,用「四它」面對一切的因緣。
最後聆聽師父《大法鼓──佛教徒該如何發願》的開示。緊接著,常參法師邀請大家一起合掌:
〜願我學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永不疲倦。
〜願我學地藏王菩薩,地獄拔苦,永不退轉。
第一天的禪悅營活動就在發願中圓滿。

5/26禪悅營第二天
上午05:30-11:30身心放鬆──體驗行禪

行前常俱法師諄諄提點,不管外境,用心和自己相處。首先,百餘位菩薩在紫雲寺戶外公園魚貫而行,各種鳥鳴聲此起彼落,腳下有不同質地的感覺,不分別、不給名字;驚鴻一瞥正盛開、滿樹金黃花的「阿勒勃大道」,提醒自己、專注腳下。
早齋後接續驅車到澄清湖,法師特規畫「挑戰性」及「易行道」兩種路線供菩薩選擇。沿著九曲橋,提起「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的心法。途中偶遇一隻大蜥蜴駐足觀看著隊伍,法師帶領大家繞行、再折回繼續往前的方式,互不干擾。
之後聚集在泡茶區,常參法師與義工菩薩早已準備好涼茶與美味的手作點心,供養大家解饞止渴。

下午離營依依──感動、感恩、感謝
原就住在高雄的周德禎菩薩第一次參加禪悅營,為的是來看看紫雲寺的「新厝落成」,直言「前人種樹、後人納涼」,兩天的體驗感動在心頭。
夫婦同來的林彤恩菩薩,感恩的籲請大家一起來照顧好法鼓山這塊園地,讓後代子子孫孫都能有一塊安穩、清涼的地方可依靠。
30餘年來,一直積極努力接引榮董的北三區副召集人蘇妧玲菩薩,大聲邀請大家發一個好願,接引家人、親朋好友,讓這一份善生生不息的循環下去。
會長則感謝榮董菩薩慈悲奉獻給法鼓山,「榮董會」更應盡心盡力為榮董菩薩做一些事,未來將繼續規劃精彩活動以饗大家。

法師帶領佛前告假再發願
常參法師感恩的說:「這裡也是你們建設起來的喔!」叮嚀大家未來要常回如來的家,並以佛陀初成道度五比丘,告誡他們不可兩或三走在一起,必須一個、一個單獨走,以便能爭取更多機會向更多人傳遞佛法的精神。帶領大家在佛前告假,發願募人、募心、募款,再去弘化、再去接引。

主持人總結謝忱、菩薩詩偈作別
擔綱兩天禪悅營主持人的朱漢屏、陳桂瑱兩位師兄姐,再次代表全體參加菩薩表達對法師們無微不至的照顧、紫雲寺義工菩薩美味的午齋、點心,以及包辦一切服務,而參加者不必出坡善後的貼心…,致敬衷心謝忱。另有呂菩薩以一首詩作別曰:「菩薩十方會紫雲 駁二開橋觀海景 朝起行禪澄湖畔 感恩殷殷法鼓情」。依依不捨中,眾人揮手辭別紫雲寺。

🎥2024/5/25~5/26第十九屆榮董禪悅營精采影音紀錄(紫雲寺)
https://youtu.be/hcBtEz1wxes

(報導/余素瓊.攝影/潘森典)

幸福、健康、快樂的知性之旅
北四區榮董「法鼓山社大三芝戶外教室參學暨戶外禪」活動報導

6月2日上午,天氣陰雨,榮董會北四區約40位榮董菩薩及寶眷們,在召集人林高順的帶領下,參訪法鼓山社會大學三芝戶外教室暨戶外禪。菩薩們在靜謐的園區,體驗了豐富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活動,為這個以自然環保理念,維護生態環境,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來規劃的園區做了最佳見證。

當天一早,菩薩們分別在林口分會、捷運新埔站集合出發,大眾先做早課,然後以感恩心享用菩薩結緣的早齋與水果。接著由召集人高順菩薩致詞,他感恩有因緣和大家一同參訪三芝戶外教室,相信雖然是雨天也會有不一樣的體驗與收穫;接著由車長麗珠師姊介紹悅眾與相關事項。由於交通順暢,遊覽車比預定的時間提早20分鐘抵達。

一下車,菩薩們就看見社大校長曾濟群和多位專職、義工站在大門口等候迎接。他們親切的笑容及特別為北四榮董們所製作的歡迎紅布條,讓大眾倍感溫馨。隨後由主持人林筱玲師姐為菩薩們說明活動流程,接著由曾校長介紹社大接手經營這塊土地的沿革,他從感恩楊陳巧女士捐贈土地,到社大如何將雜草叢生的林地,建設成為具有法鼓山特色的園區,以及成為動植物原生地保育區與生態維護區的過程娓娓道來。

尊重自然、融合人文
曾校長指出,戶外教室建設的三大原則:一、採用「無痕森林」(Leave-no trace)規劃,進行最低度開發,所有機械用具不進入園區,步道鋪設的石板,每塊35公斤,全部535塊都由義工人力一塊一塊搬運。二、園區設計以「場所精神」(Space Spirit)為主,建築表達所在地的精神和意義,融合人文,尊重他人、尊重自然,並以開放性、融合性及借境造景等觀念進行建設;法鼓山是禪修道場,園區因而呈現禪的雅靜境教;園區中的步道命名,前面是明心道、見性道,後面進入菩薩道即是禪宗的修行次第。三、成為「自然環保學習中心」(Our Future is Nature),我們的未來取決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希望藉由參訪園區使人們了解自然環保的重要。

對三芝戶外教室有了基本認識後,大家穿上雨衣、戴斗笠、撐雨傘,分組走入森林步道體驗。在導覽義工解說下,了解園區設施的歷史因緣和命名意義,並在園區豐富的自然生態中,體會曾校長所說,王維的詩:「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的意境。接著,菩薩們在茶之道的趙州台品味魚腥草茶,茶葉是由義工在園區摘取、晾曬而成,一杯杯溫熱的茶,傳遞著義工們一顆顆的愛心。

行進中,有時會看到步道旁有圓形洞穴,導覽義工特別介紹,那是珍稀保育類動物臺灣穿山甲的家,代表園區生態環境優良,穿山甲在此能安心棲息。雖然在體驗過程中,雨勢不斷,但導覽義工提醒大家留意腳步,輔以步道旁的棉繩,一步一步地安穩前進,並運用禪修的心覺察、感受。這真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心靈環保體驗。

當天的午齋,除了有美味的蔬食便當外,還有義工在當天凌晨親自製作的碗粿。用完午齋後,還有咖啡禪與品茶趣活動,由廖中賜老師及社大咖啡班學員現場沖煮具有花香、果香等不同風味的咖啡,讓大家用五感品嘗體驗;另外,由洪淑雯老師及茶葉班學員擔任茶主人,帶著大家領略茶的香氣與滋味。就在茶香和咖啡香交織中,大家都感受到一種放鬆的愉悅。

在下午的活動開始前,天公短暫作美,雨勢停歇,大家趁機歡喜相招,在沁心園古井和大門口留下大合照。

感動、感恩的心靈環保體驗
下午的活動分成三組,各有不同體驗課程。第一組由陳玉蘭老師帶領「療癒植物苔球」,將水苔與土壤揉捏成球狀的苔球,包裹白脈椒草、兔角蕨、球蘭、或迷你天堂鳥根部,成為獨特的植栽,並了解照顧苔球的技巧,它可以為居家環境增添綠意。第二組由賴國林老師指導「生態玩陶趣」。說明製作方法後,老師建議組員在陶杯素坯上彩繪在園區所見的動植物,於是園區特有的植物七葉一枝花等便在大家一筆一筆描繪中成形,素燒後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禮物。第三組的「心安平安青草槌」由黃郁真老師指導,讓大家透過嗅覺及觸覺感受,認識艾草、香茅、樟葉、黃荊及小槐花五種青草植物,將它們裝袋後,加上竹棒製作成按摩搥,並介紹拍打按摩保健方法。課程進行中,各組歡聲笑語不斷,完成後,每組與親手完成的成果合影,留下了珍貴的記錄。

大堂分享時,高順召集人說,因為下雨,心裡本來有點擔憂,後來發覺在這種天氣下體驗更難得、更珍貴,感謝曾校長和義工們的付出,讓大家有福報在戶外教室體驗這麼好的自然和人文。年輕的江建儒說,他是城市男孩,能夠用五感體驗各種活動,感到很特別,不管是雨中的自然生態導覽、親手揉捏植物苔球,都是獨一無二,別有一番幸福的滋味。當天帶著孫子一起來的王桂蓮菩薩分享,早上的步道體驗,中午用齋、咖啡禪與茶禪,以及下午的手作體驗,都讓她很感動,是自己70多年來未曾再有的體驗,彷彿又回到了童年,這是用錢買不到的福報,而孫子在畫陶杯時,把義工的綠背心都畫進去了,非常歡喜,很感恩這次的知性之旅。有些榮董菩薩也分享了心得,有菩薩說:雨天反而得到義工們更特別地照顧服務,在過程中發覺天氣沒有好壞,所謂日日是好日,只要用心,就能體會「佛法」、「禪法」,這次的參訪活動非常快樂、健康,來到戶外教室感到非常幸福,是這一生難得的寶貴經驗。當天的參訪活動,也在大家感恩及歡喜聲中,畫下了圓滿的句點。

(報導/陳如秋.攝影/北四區提供)

台灣榮董團參訪香港道場報導

6月7日至9日,來自台灣,包含黃楚琪會長在內共22人的榮董訪問團,來到香港參訪香港道場。黃會長透露,此次參訪是他們8年來的計畫,早在8年前就構思前來香港道場參學,但直到今年才得以實現。

6月8日下午,台灣榮董菩薩來到香港道場,稍作準備,隨即開始由副召委郭永安菩薩帶領的導覽。郭菩薩講解道場裝修後的新面貌,大家對饒富禪意且莊嚴清雅的設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動態的導覽之後,就進入靜態的茶禪環節,大家安坐在第二齋堂,靜心品嘗由義工精心準備的茶及點心,隨後稍作休息及交流。到了傍晚,在享用由香積菩薩烹調的豐富素宴之後,便前往大殿聆聽方丈和尚主講的【人間有幸福】講座。

此外,榮董團還參加了方丈和尚頒授榮董聘書及午餐聯誼活動,傾聽了香港道場的資深護法梁素華菩薩和黃庭德菩薩的分享 ── 香港道場的成立,和各個發展階段所面對的挑戰和發展點滴。深深感受到,道場的由無到有、由有到好,實有賴前人的發心奉獻以及堅持不懈的護持,才有今天法務發展多元、興隆、蓬勃的新景象。

方丈和尚開示道: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就是提供慈悲與智慧,能夠安定人心、安定社會,這是我們世間沒辦法提供的,這就是佛法的好處和功能。我們自己享用、受用之外,我們也要發心、發願,讓更多人透過聞法修學,得到佛法慈悲與智慧的利益,並終身受用。今年法鼓山的主題是【人間有幸福】,祝福大家安身、安心,生活世世有平安,我和、人和,人間處處有幸福。

此次台灣榮董團的參訪,強化了榮董會與法鼓山香港道場的交流與合作,祈願我們一起推動人間佛教,為社會和諧做出貢獻。

(報導/香港道場文宣組.攝影/譚柱石)

護法因緣 代代相傳—北七區榮董情人湖健走禪悅行活動報導

潮溼的梅雨季剛結束,炎熱的夏季天氣接著登場,北七區榮董聯誼活動就在這時間展開,這次聯誼活動地點選在基隆知名景點「情人湖」舉行。活動前,北七榮董召集人黃炳陽師兄已多次與活動規劃的苑晴師姊進行場勘,也向情人湖管理單位:北觀處申請使用場地、涼亭的許可。

6月23日活動當天雖然有些熱,但不時有涼涼的山風吹來,原本氣象預報會有午後雷陣雨,幸好沒有變天。感恩好天氣的幫忙,讓大家渡過一個充實、歡樂的假日。

由於事前細心的籌劃,活動輕鬆又有內涵。此次活動成員包含榮董及寶眷、資深悦眾及法青,老中青三代菩薩共計有35人。活動一開始,就依個人體能狀況分為兩組:一為壯年的「環湖組」,二為青年的「環山組」。這次活動日,剛好情人湖旁的戶外餐廳開始試營運,也為我們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午齋,大家在炎熱的環山、環湖後直接享用美好的戶外午餐。餐後,大家喝著涼涼的洛神花茶,愉快地交談與分享。

接著,大家在涼亭下,由淑芬師姊引導做八式動禪。淑芬師姐有參加完整的禪修課程培訓,動禪的口令清楚、簡捷,大家都專注在動作中。開放的公園裡,偶爾會聽聞到飄過來的人聲及煙味,大家也能及時回到動禪心法「身在那𥚃、心在那𥚃」。由於大家呈現出整體專注、放鬆的氛圍,也帶動了一些路過民眾參與。

動禪後,大家分組由法青帶著法老們玩桌遊。活動就在「救國團」招牌歌《當我同在一起》的歌聲中圓滿。資深的師姊說,她已然丟掉了50歲。

此次活動由於師兄、師姊盡心盡力的安排及參加菩薩們的配合,大家都接受了一場山水的心靈SPA。活動最後,每位菩薩還帶著一份健康的手工麵包回家,這是一位師姊及她來自俄羅斯的同修的分享。

(報導/孫同祥.攝影/陳樂榕)

7/21(日)榮董盛夏茶會(舊金山道場)

8/4(日)榮董禪一(雲來別苑)

2024年06月02日(日)

北四區榮董社會大學參學暨戶外禪 (地點:三芝戶外教室)。

2024年06月09日(日)

香港榮董頒聘典禮暨感恩聯誼會 (地點: 香港道場)。

2024年06月23日(日)

北七區榮董情人湖健走禪悅行 (地點:基隆情人湖公園)。

伴您共行菩薩道
 
榮譽董事會竭誠為您、寶眷及親友提供下列服務:
【捐款服務】 凡發心成為榮譽董事者,相關資料表之填寫、護持捐款之繳交等相關事宜,會本部均可提供諮詢及辦理。
【捐款查詢】 提供「預約榮譽董事」或「發願榮譽董事」累計護持金額之查詢。
【諮詢服務】 法鼓山各項活動、法會、課程之諮詢。
【全面關懷】

◎大事關懷/佛事諮詢、臨終關懷、往生助念、慰問關懷、追思祝福、公祭行禮……等等之關懷與諮詢服務。
◎喜慶關懷/婚嫁、祝壽、喬遷、落成、滿月……等等之祝福。

續慧命 種福田
 
榮譽董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成為法鼓山的榮譽董事。為鼓勵「護法因緣 代代相傳」,可以「預約榮譽董事」或「發願榮譽董事」的方式加入法鼓山榮譽董事的大家庭,給自己一個布施種福田的大好機會,給後代子孫一個大好希望。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洽詢。
劉珍維編輯
搭起福慧圓滿的橋梁
 
若您有任何問題、寶貴的意見或者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利用以下方式與我們聯絡,祝福 心安平安!
TEL: +886-2-2896-6119 #259 & #258 (專案秘書室)
上午9:00至下午5:30
Email: secie@ddmf.org.tw
Fax: +886-2-2895-8155

備註說明
榮譽董事會基於遵循創辦人 聖嚴師父提倡之自然環保理念,相關邀請函、活動訊息需要郵寄者,郵寄原則調整如下:
若同一家庭、同一地址有多位認捐榮董,將只郵寄一份,以主要代表人為收件人。
其餘同一家庭同一地址之榮董,則以榮董編號呈現於郵寄名條上(不含往生菩薩、非自然人及絕對保密者)。
實施初期,如有疏漏之處,尚請菩薩們見諒與指導。
 
 
 
 
 
 
 
 
 
 
 
 
 
 
 
 
榮董會電子報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 聯絡我們取消訂閱榮董會電子報

聯絡專線:+886-2-2896-6119 #258 & #259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