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法正常顯示畫面請點我瀏覽



電子報118期 2024.08.01 出刊
【聖嚴師父的叮嚀】
死亡並不可怕
【方丈和尚開示】
人身難得 積極把握
【會長會務報告】
榮董會活動預告
【推薦課程和活動資訊】
法鼓山各分寺院及會團共修和活動查詢
【榮董故事分享】

勇闖關卡 找到心靈淨化器—陳建綸菩薩

  布施喜捨 行善快樂 老實念佛 成就菩提—周麗玲菩薩
  緊握菩薩手 以佛法開發生命的良玉—周良玉菩薩
【特別報導】
中區榮譽董事感恩聯誼 凝聚幸福大好願
  舊金山道場 「榮董盛夏茶會」報導
【通告】
8/4(日)榮董禪一(雲來別苑)
2025年起榮董生日卡全面數位化
【榮董會大事記】
2024年7月活動回顧
【服務項目】
伴您共行菩薩道
【榮董參加辦法】
續慧命 種福田
【聯絡我們】
搭起福慧圓滿的橋梁

死亡並不可怕

佛教認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種痛苦,一般人很容易誤解這是在散播悲觀主義。事實上,在佛教的觀念中,身體上生老病死的變化,只不過是假相而已,學習並實踐超越這些假相的方法,才是佛教教義的重心所在。

釋迦牟尼之所以能夠成佛,是因為他觀察、體會到,所有人都無法超越生老病死。有生必定有死,生與死是一體的兩個段落,開始的時候是生,結束的時候是死。而且只要有生命,就一定會老,生命的過程就是一連串老化的現象。老化的同時,還會產生許多身體或心理上的疾病,直到最後死亡,誰都不能夠避免。

眾生在人間是受苦受難的,並非享福享樂。即使有時候感到快樂,也是苦多樂少,而且很短暫,不可能永遠維持。例如,為了吃一餐飯,我們必須先花上很長的時間來做準備工作,才能吃到豐盛的菜餚,但是享受美食的時間卻一眨眼就過了,所以快樂是很短暫的。

而且,苦與樂就像雙胞胎,不可能分開,樂的本身就是苦的結果,也是另一個苦的開始。兩頭苦的中間包含著樂,這就好像前後都是火,中間地帶雖然還沒有被火燒到,可是被兩面夾攻,仍然受到威脅。所以,樂的鄰居就是苦,俗話說「樂極生悲」,正在享樂的同時,就已經朝著苦的方向走了。

如果我們想要超越生命的痛苦,就要學著不被生死的問題所困擾或束縛。生死皆有因,生並不可喜可賀,死也並不無奈悲哀。貪生怕死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們都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中,每個人都要面臨死亡,生命的過程就是如此,這是自然現象。所以毋須貪愛生、害怕死,貪生怕死只會造成痛苦,自尋煩惱。

我們要知道,死亡本身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死後還有另一個新的未來在等待著。就像白天工作太累,晚上非睡覺不可一樣,補充睡眠以後,第二天早上起床,又是嶄新的一天。

此外,生可以說是一個結果,利用這個結果,正好可以為死亡做準備。當我們死亡之後,世界上任何財產、名利都帶不走,只有業報隨身。所以,真正可以帶走的,是我們的慈悲心、智慧心和功德。因此,不必擔心死了以後會到哪裡去,看看自己現在有沒有「儲蓄」倒是真的。利用現在的生命好好養精蓄銳,在這個世界上多做些功德,多帶一些好的業報到來生,就不必害怕死亡了。這就像我們在鄉下多賺一點錢,再到都市來做義工,這不是很好嗎?

由此可知,佛教雖然強調從生到死都是苦,但並不像一般人所認為的那麼消極,相反地,還能夠幫助我們消融對死亡的畏懼。佛法教導我們積極地儲蓄功德,在人間先做好人間淨土的工作,往生時才能帶著功德一起前往極樂淨土,這才是我們最好的歸宿,也才能擁有永恆、真正的快樂。

(選自《真正的快樂》)

人身難得 積極把握

◎果暉法師

‧問:方丈和尚,請問您怕死嗎?

‧答:人人都怕死,我也不例外,但佛法告訴我們,在未死之前要珍惜有限的生命,來增長自己的慈悲和智慧,同時也幫助他人成長慈悲與智慧。

生命有出生就必然會有死亡,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就如同太陽白天升起,傍晚就會落下。如果生命只有生而沒有死,那才是真正的問題。試想一下,如果地球上的人口不斷增加,卻沒有人死亡,那麼地球早已超過負載能力,甚至毀滅了。

死亡只是這一期生命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接著隨著業報、習氣和發願等因緣的牽引,展開下一期的生命。生命基本上依靠「壽、煖、識」三者才能存在。「壽」是指這一生的生命延續,「煖」指身體的體溫,「識」是指精神的存在。身體的死亡猶如花開花謝,但我們的心識如同種子,在適當環境下又會生根、發芽,開始新的生命。因此,如果今生不把握因緣精進修行,了脫生死,那麼下一生還要再來受苦,甚至還不一定能投生為人,那所受的苦就更多了。

因此,死亡也代表著新生,生命充滿無限的希望,不必害怕死亡。人身難得,我們應該積極把握、珍惜這一期的生命,來鍛鍊自己的身心,來自利利他。

‧問:如果往生者非佛教徒,可以用什麼方式為對方祝福?

‧答:非佛教徒往生時,我們可依照對方的信仰為他祝福。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以慈悲和智慧來關懷對方。至於是否願意接受佛教的追思祝禱,應該讓對方和其家人自己做決定。

無論對方是否為佛教徒,我們都以慈悲心來幫助、關懷,不一定要有佛法的名相或佛教的形式,重要的是用佛法的內涵來傳遞關懷。這樣,對方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善意和祝福,表相和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

法鼓山的建築顧問陳邁建築師在幾年前往生,他的同修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告別式按照天主教的儀式布置,但也接受我們為其念佛迴向。因此,對不同的宗教信仰者,我們也鼓勵他們為自己的親人念聖母瑪利亞,或是阿拉的名號。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可給予對方最大的尊重和祝福,讓對方感受到我們誠摯的關懷與溫暖。

(轉載2024年7月《法鼓雜誌》)

【活動預告】
 
2024年08月04日(日) 榮董禪一 (地點: 雲來別苑)。
2024年08月09日(五) 紐約榮董感恩聯誼會 (地點: 東初禪寺)。
2024年08月24日(六) 北六區榮董感恩聯誼會 (地點: 蘭陽分院)。
2024年09月22日(日) 馬來西亞榮董感恩聯誼會 (地點: 馬來西亞)。
2024年09月29日(日) 新加坡榮董感恩聯誼會 (地點: 新加坡護法會)。
2024年10月06日(日) 榮董法青鐵馬行 (地點: 大直美堤河濱公園⇆松山彩虹河濱公園)。
2024年10月19日(六) 北一區榮董天南寺參學 (地點: 天南寺)
2024年11月02日(六) 北二區榮董淡水分會參學暨戶外禪 (地點: 淡水分會)。
2024年11月02日(六) 北四區榮董蘭陽分院參學 (地點: 蘭陽分院)。
2024年11月09日(六) 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雲來別苑)。
2024年11月10日(日) 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雲來別苑)。
2024年12月07日(六) 榮董會全球悅眾聯席會議 (地點: 安和分院)。
【法鼓山活動資訊】
【總本山】8/3、9/14、9/21、12/21念佛共修
  【總本山】8/24、9/28、12/28大悲懺法會
  【安和分院】8/18~9/02中元報恩祈福法會
  【總本山】9/8祈福皈依大典
【人基會】2024法鼓山關懷生命獎頒獎典禮暨論壇
  【電子書】2024下半年行事曆下載
【最新課程資訊】
《快樂學佛人》2024年各地新開班
《福田班》2024年各地新開班
《長青班》2024年各地新開班
【最新禪修活動】
最新禪修活動報名
【活動查詢】
法鼓山活動查詢平台

勇闖關卡 找到心靈淨化器

專訪榮譽董事陳建綸菩薩

是試金石 非絆腳石
如果說,時間是考驗一個作品能否流傳千古的試金石,那麼,我想能夠不讓長時間病痛成為絆腳石的人,生命之堅,當是堅若磐石。

建綸菩薩,小時候體弱多病,常犯氣喘,皮膚病更是奇癢無比,媽媽照顧他特別辛苦。記得一次颱風夜,氣喘發作,媽媽帶著喘不過氣的他求助醫生,急切的敲門聲中,母親的身影讓他鼓起生命力,不斷地告訴自己:難關一定會過去,雨過會天晴的,請給我回報親恩的機會!

是接受它 非逃避它
如果說,腎臟是身體的淨化器,那麼,心靈的淨化器會是什麼呢?

建綸菩薩當兵回來後進入職場,公司派他到台中管理業務。大約半年,發現自己臉部好像越來越腫,且容易疲勞,開車回台北還得在休息站休息才有辦法開回來。就醫檢查發現體內毒素很高,原來是身體的淨化器「腎臟」出了問題,無法調節身體水分、清除尿酸等有害物質。醫師告知必須洗腎。

當時未及三十歲的建綸菩薩,沒有向蒼天呼喊:「為什麼是我?」,而是安心接受醫生的安排,每周洗腎三次,每次4小時。洗腎數次後,身體較為穩定,老闆很慈悲,將他調回台北上班,上班時間給予彈性,就這樣持續洗腎三年。建綸菩薩說:「就把洗腎的時間當作放鬆與休息的時間,放慢自己的腳步,也是好的。」那坦然接受的豁達,把自己照顧好的準備,終於迎來換腎的機會。

「腎」重其事 其事有三
82年6月5日,經過組織配對成功,建綸菩薩於台大醫院進行第一次換腎移植手術。三年後,85年2月26日,因為排斥現象進入台大醫院檢查,3月13日於台安醫院再次接受洗腎。期間因為吃抗排斥藥,抵抗力變得很弱,經常跑急診。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正在公司上班,吃完飯後漱口,因為感冒打了個噴嚏,卻看到鏡中的自己臉歪嘴斜,心想該不會是中風了吧?當天下午剛好要洗腎,就提早就醫,沒想到竟是臉骨脫臼!在急診室包紮之後,開始洗腎,豈料全身痛苦萬分,原來是脫臼的臉骨並未歸位所致。還有一次感染,全身急遽抽搐顫抖,簡直就是痛不欲生,建綸菩薩說一個人三更半夜,不好的念頭都會竄出來,即使念佛、打坐都沒有辦法,只能強行將惡念頭壓下,無法念佛也要念,不能打坐也要坐,堅持到日出,太陽出來,希望就會到。

希望在86年3月8日到來,建綸菩薩赴台大接受第二次移植手術。腎臟配對成功,並不十分容易,建綸菩薩無限感恩自己還有第二次機會。十一年後,97年12月,移植的腎臟需進行另外一種洗腎方式──腹膜透析,才能維持功能,建綸菩薩萬萬沒想到,98年8月10日還能夠有第三次接受腎臟移植手術的因緣。就醫期間,建綸菩薩特別感謝李伯皇醫師、蔡孟昆醫師,以及林明慧、林惠英護理師的照顧,能夠平安度過三次移植手術,這是多麼不可思議!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這三十年間,飽受病苦的建綸菩薩非但沒有自怨自艾,還積極努力闖出事業的一片天,並歡喜圓滿了各類義工任務。因緣際會下,建綸菩薩結識大理石好友,這位好友引領他走訪義大利、希臘、歐洲各地看石頭,從此一頭鑽進大理石的世界;並於第二次移植手術後隔兩年,民國88年創建「上盈石材有限公司」。追求質感與美感的他,初期事業並不順遂,看似談得順利的案子,卻常常在關鍵時刻拱手他人,他一度認為是因臉色黯黑的淒慘模樣,嚇跑客戶。

沒接到案子,公司怎麼生存?他也曾出現放棄的脆弱,脆弱時刻就自我安慰,也許是老天爺認為時機尚未成熟。當時他在安和分院參加禪坐共修,每次聆聽大法鼓,師父的話總與他當時的心境相應,雖然自己會轉念,但是聽到師父的開示,就像加滿了油又可以上路一般。建綸菩薩堅持品質與誠懇的做事風格,終於在指標性的代表作中得到肯定,事業終於走上軌道,更進一步將公司的業務擴大到進口、設計、施工,這正是應證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笑說公司的名字「上盈」,用台語唸,聽起來像是「最贏」或是「最閒」,但我覺得,上盈的英文「sun win」,更能傳達建綸菩薩的內在,看見太陽就贏得希望。

奉獻利他 義工人生
事業忙碌之餘,只要得空,建綸菩薩就會到安和分院擔任義工。對他來說,做義工是休息也是放鬆,為什麼呢?因為要保持微笑,也不必想工作上的事。建綸菩薩目前擔任安和長青班的班長,同時是榮董會關懷組的組員,採訪當天,他笑著說:「看我現在人模人樣的,很難想像以前躺在醫院又乾又瘦吧! 」

因為捐贈者,他重生了三次,建綸菩薩對於珍惜生命、奉獻利他更不落人後!長期在台大醫院移植外科門診擔任義工,對於即將換肝腎的病友,義工們會協助回答治療過程的一般問題,讓醫師有更多時間處理專業的部份;也會到隔天即將手術的病房,告訴病友需要注意些什麼。過來人的經驗分享,無疑是病友的定心丸。移植外科義工團每年會舉辦演講、聚會,其中有位已經換腎超過四十年的病友,每年的大型聚會一定出現,因為他所代表的就是希望。

建綸菩薩提到,看到師父晚年臉腫腫的照片,想到相同的洗腎經驗,會忍不住眼眶濕潤。師父沒有接受器官捐贈,希望機會能留給年輕人,師父在《大法鼓》中提到器官捐贈的想法,認為生前有發願,願意延續器官的生命,就不會在臨終時起煩惱,反而因為奉獻會升起慈悲心,器官捐贈是值得肯定的事。

我想,心靈的淨化器,應該就是奉獻利他的慈悲心吧!

(採訪/孫美文)

布施喜捨 行善快樂 老實念佛 成就菩提

專訪榮譽董事周麗玲菩薩

從事旅遊業、擔任旅行社經理多年的周麗玲菩薩,是位充滿活力又精進的師姐。因環境與世事無常,她選擇淡出職場,盡心盡力學佛、護法、擔任義工。

母親往生 開啟學佛因緣
談到學佛因緣,麗玲師姐說她要感恩母親周賴月雲老菩薩。民國97年母親節前夕,麗玲師姐的母親因病往生,當時有佛教團體來為其助念,她內心十分感動。日後,她的同學蔡淑貞菩薩接引她至安和分院念佛,迴向給母親,自此開啟她的學佛因緣。憶及此事,麗玲師姐感恩自己有此同學貴人,讓她得以認識正信的佛教。

麗玲師姐提及,當年在母親往生百日法會上的情景,居然跟自己的夢境一模一樣,深覺不可思議,更加堅定要好好學佛。麗玲師姐記得母親總是對她說:「我拜拜都不是為自己求,都是求你們小孩的平安與幸福。」,這讓麗玲師姐體會到,原來菩薩總是如此無私、如此利他。有感於自己與法鼓山的累世法情,麗玲師姐在農禪寺皈依了三寶;之後為了母親能來受幽冥戒,生生世世永為佛種,她受了菩薩戒。受戒後,她說最大的獲益者是自己,她不僅心更安定,也應證了聖嚴師父所說的: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因緣俱足 加入法鼓山合唱團
105年,麗玲師姐承接地區的重陽節活動,她邀請法鼓山合唱團來分享佛曲,因為這樣的因緣,她也加入了合唱團。在她擔任合唱團副團長期間,除了盡力協助團務之外,她也經常和團員們到各地區長青班、金山社大、浩然養老院分享佛曲,藉由活潑又莊嚴的帶動唱,將學佛的歡喜與快樂分享出去,藉此接引更多人親近佛法。

布施的人有福 行善的人快樂
麗玲師姐說師父法語中她最受用的一句話是「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她認為:可以幫助別人,就是有福的人!所以每當她心情不好,她就會多布施,而總在布施後,她的心情就會特別歡喜。她深知發願布施也需因緣,因此她把握每一個可以奉獻、布施的機會,她感恩關懷組長洪芸甄菩薩邀約她一起種福田,在關懷菩薩的過程中,做中學,學中做,慈悲他人,也成長自己。

麗玲師姐非常認同聖嚴師父提倡的「心靈環保」,也感恩師父創辦法鼓山,致力「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她知道自己此生要報師恩、父母恩、家人恩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引更多人來學佛、護法,因此她發願加入榮董大家庭,以圓滿榮董的殊勝因緣,利益更多人。同時,她也接引兩位女兒皈依,讓護法因緣,代代相傳。

她很感謝黃楚琪會長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讓後代子孫能依此法脈,成就代代相傳殊勝因緣。

處處觀音菩薩 聲聲阿彌陀佛
而對治生活中的煩惱,麗玲師姐用的是持誦「阿彌陀佛」佛號的方法,她平均每天持誦1萬2千聲佛號,以此做為定課。她發現,專心念佛號不但可以調伏自己的內心,還可以讓頭腦變得更清楚。另外,她也積極參與水陸法會、大悲懺法會、梁皇寶懺,及念佛共修,從每日一心念佛的定課及法會中,修福修慧、安頓身心。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109年麗玲師姐隨法鼓山僧團至印度朝聖,一路上體會到佛陀當年傳法的艱辛。她說:「真的很感恩能在這麼好的法鼓山學佛,這一期生命遇見明師,遇見正信佛法。」

師父說:「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那麼少,誤解的人卻那麼多」,學佛之後,她體會到,對自己所擁有的,不論是權勢、名利、眷屬等等,雖然偶爾患得患失,但因為沒有「我」的執著,所以沒有「我的」煩惱。學佛至今,在她心中只有無盡的感恩與感謝。

(採訪/朱漢屏)

緊握菩薩手 以佛法開發生命的良玉

榮譽董事周良玉菩薩自述

一場病,失去活著的動能
過去的我每日消遙自在、輕鬆隨性過生活,天塌下來總有人頂著,但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福報總有用盡的時候。當醫生宣告了我的病情,我只是默然接受、靜靜地離開醫院。家人得知我的病情,全家陷入愁雲慘霧,誦經的誦經、求神的求神,每日三餐的噓寒問暖,三不五時的鼓勵我要振作;並且常用師父的法語來勉勵我、寬慰我,尤其是師父「四它」在這事件中的運用,他們可說是發揮到極致。但病痛中的我,哪能提起與放下呢?我時常反問他們:「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若經我苦,未必有我善,你們做得到嗎?」

過去的我生性樂觀,病了,才知道原來自己這麼的脆弱、不堪一擊!平時所知、所學的佛法完全使不上力,法不入心,也不入行。家人常勸我要正向思考、一切往好處想,但我卻逆水而行,身體的病痛讓我失去了活著的動能。

體會不二 展開學佛新生活
日復一日,一轉眼過了兩個春夏秋冬,而我也逐漸適應這種苦日子。我想明白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黎明終有來臨的一天,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無常就是常!在無常中學會愛別離的滋味,又何嘗不是種新的體驗?之前我不太明白「煩惱」與「菩提」是不二,現在我懂了,原來「病痛」與「快樂」也是不二,善待自己就是慈悲家人。

於是我開始了新的生活,重拾經書,固定做早課、抄經,晚上睡前持誦〈楞嚴咒〉,打坐30分鐘後入睡。並且也開始聽經聞法,師父的《大法鼓》,《金剛經》、《華嚴經》、《維摩詰經》等,現正在聽常惺法師的「佛學入門」及果慨法師的「觀自在大悲行」,而且聽得很入心。果慨法師說學佛不能只停留在歡喜適悅,更需要增長善根、除去惡障,最後才能進入解第一義諦,當然更要深信因果,這些話我都聽進去了。

日常生活處 就是修行處
以前我把我的人生分成兩階段,一是學佛前,一是學佛後,現在又增加了病中的第三個階段,每段歷程都有著心境轉折。自小我就是個沒有人緣的人,我一直是隻孤鳥,求學期間如此,工作之後亦是如此!我曾收到一張放在我桌上的字條,上面寫著「謙受益,滿招損」,我始終想不透我到底做錯了甚麼,而讓自己這麼沒有人緣?

後來我進入了法鼓山,接觸到佛法後,我開始自我反省,原來我缺少了一份語言的溫度與一份同理心,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衡量別人的過失,吝於讚美別人,出口就傷人。而人之美好,來自於心寬與心善,和煦的笑容可以給人愉悅的心情。我明白,心要寬、念要純,隨喜讚美別人的優點,虛心接受別人的指正,學習包容與接納,做義工聽從師姐的指揮,認真做好每件事,因為師父說:「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每次出坡都是快樂的出航。

曾有一位師姐對我說:「良玉,妳讓人感覺很舒服。」之後有兩次我請假沒出坡,師姐還賴給我:「良玉師姐,這兩次出坡沒有看到妳,我想妳了。」哇,好窩心的話啊!原來,語言是有表情的!一句溫柔真誠的話語,一個貼心的微笑,都能讓人感受如沐春風,溫暖無比。這不就是四攝法的「愛語」嗎?日子久了,不知不覺,我不敢說我的人緣變好了,但討厭我的人變少了,我想這就是「修行」吧!

緊握菩薩手 與菩薩並肩同行
現在我病了,我做不到師父的「病得健康」,因為師父是大修行人,是聖者,但我可以發小小的願!我跟菩薩說,因緣許可,我要每天做一件好事,或許是個微笑,或許是一個揮揮手、一個頷首點頭,這些都是我發心的動力。看見杵著拐杖的老人,我會提醒他小心慢慢走,不要跌倒了;看見太瘦的老人,我會提醒他要多吃點,太瘦會沒有體力;看見媽媽帶著小朋友,我會誇獎小朋友好可愛;而當別人稱讚我長得莊嚴時,我也很開心地說聲謝謝!原來美善的言詞能帶給人這麼多的快樂,現在的我每天都在練習與人建立親近、真誠的互動,給人溫暖,給人愉悅,落實終生學習菩薩行。

我時常在想,我臨命終時,我的心境是否也能跟蘇東坡詩中所寫:「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呢?

人生苦短,回首來時路,一切皆是夢一場。我很喜歡師父的一句話:「有一種獲得叫做付出,有一種幸福叫做能做是福,有一種學習叫做義工。」看著師兄姐們快樂的出坡,我何時才能回到從前呢?感恩生病的600多天,每一個人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在我生命最脆弱的當下,你們給了我最充足的養分,從今爾後,天有多寬、我的心就有多寬!在每日做功課的當下,我將為你們祝福,也同樣迴向給你們,期盼我最親愛的家人、法親眷屬以及默默為我祝福的貴人們家庭幸福美滿。我更要感恩三寶的加持,實現在病中向諸佛菩薩發的願,生生世世護持佛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永遠緊握菩薩的手、與菩薩並肩同行。

(撰文∕周良玉‧潤稿∕卓俐君)

中區榮譽董事感恩聯誼 凝聚幸福大好願

「歡迎榮董菩薩們回家!」7月6日上午,法鼓山中區榮譽董事感恩聯誼會在寶雲寺舉行,寺院管理副都監果理法師、榮董會會長黃楚琪、中區榮董會召集人陳治明,與近200位榮董、眷屬及榮董會悅眾等,凝聚願心願力,將大大的好願,化成人間的幸福。

「每年都看到許多新菩薩從地湧出,一起護持法鼓山三大教育,行菩薩道。」果理法師關懷開示,大家在佛光及聖嚴師父的引領下增長福慧,希望大家繼續學習地藏、觀音、文殊、普賢四大菩薩的清淨富貴,「把生命最有價值的與人分享,做一個人人喜見的菩薩。」

黃會長以今年法鼓山的祝福語「人間有幸福」,分享幸福在於心的安定和滿足,鼓勵大家持續做好事,讓好事長久流傳。陳治明召集人鼓勵眾人發大願,明年將迎接寶雲10年,希望寶雲寺繼續發光發熱,影響更多的菩薩及社會人心,讓世界更和平幸福。

「給我們自己一個機會,種福田;給我們的後代一個大希望,辦教育。」聖嚴師父的影片開示期勉大家,一個人做好事的力量有限,結合大家共同做好事的力量,功德將會無限。

福慧傳家,代代相傳。陳保源律師的父親陳國華、母親劉素珠,是寶雲寺的資深悅眾及榮董,他上台分享時感恩地說,父親從學佛、生病期間及往生後,全家一直受到眾人照顧,尤其法師及義工們經常關懷,「佛法,給了父親及我們家強大的力量。」

聯誼會由李美智菩薩主持,包含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五感體驗。大眾從一樓轉至三樓大殿,聆賞「看見—巴哈。音樂—供養。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法國大提琴家法蘭克.伯納德(Franck Bernede)帶來聽覺體驗,搭配畫家保羅.麗琪(Paule Riche)五幅水墨畫的視覺體驗,琴旋樂聲融合抽象畫境,供養佛菩薩與在場大眾,最後演奏〈寶雲頌〉由眾人一起合唱,感動久久不絕。午齋是味覺及嗅覺饗宴,大寮義工精心準備色香味俱全的佳餚,讓榮董及眷屬感受回家的溫暖與飽滿。

家住彰化、高齡90歲的榮董黃土墻分享,佛法讓他的心靈寧靜,年輕時許多應酬的習性都改掉,學佛後每天定課、閱讀《法鼓》雜誌及聆聽師父影片開示,感覺自己的世界因而翻轉。「我要繼續護持,並邀約孩子、親戚一起來護持。」
來自大甲的張文忠、周美華夫婦,護持法鼓山已經30多年,「今天有這麼多的法師及榮董共聚一堂,真的很令人感動。」兩人都是榮董,還發願繼續護持,預約下一個榮董,同心做弘法利生的永恆志業。

榮董廖繼春的寶眷廖黃瓊玉,把握女兒、女婿及孫女暑假自美回台的時光,邀約他們來參加活動。女婿陳德開心地說:「今天的活動讓自己覺得很幸福、很知足。」

員林榮董羅財榮的同修李香蘭表示,原本認為做好事要低調,今天給自己很大的啟發,做好事要讓更多人知道。她說,看到這麼多人凝聚一起,結合眾人的力量,每個人的小願,就可凝聚成大大的好願。

(報導/陳逸慧.攝影/鍾忠興、林宸禾)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 「榮董盛夏茶會」報導
—與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一起吃茶去—

品茶是生活、是藝術、也是修行。在炎炎夏日中,法鼓山舊金山道場在7月21日下午特別邀請榮董及寳眷回到道埸參加 「榮董盛夏茶會」。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和榮董會黃楚琪會長雙雙蒞臨會場,除了和榮董們一起品茶、分享,同時也為新進榮董頒發聘書並做關懷與祝福。

活動開始,主持人講述了禪宗最有名的公案之一「吃茶去」的故事。趙州禪師同時對三個不同背景的人都說「吃茶去」。以前曾來過寺院的和尚被請去吃茶,以前沒來過的和尚也被請去吃茶,覺得很納悶而發問的監院也被請去吃茶。這「吃茶去」到底有什麼深意呢?原來這三個人去見趙州時正好是吃茶的時間,就都被趙州請去吃茶,應該吃茶時就去吃茶。所謂「平常心是道」,所以請大家今天也以平常心,輕鬆、自在喝茶。

監院常襄法師在歡迎致詞中提及:從「全球榮董活動剪輯」和舊金山道場「日日是好日」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台灣辦的活動往往場面浩大,參加的人數上百成千;而相對地,舊金山道場活動的規模比較小,不過場地雖較小,辦的活動卻一樣也沒少。就像照片中大家看到的室內一個個克難式的大帳篷,是連辦了兩年禪七的住宿方式。面對著當今全球暖化、社會變遷,戰爭和衝突,不管是東方人、西方人都需要心能安定。我們透過辦活動,讓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個安心的方法。常襄法師接著說:「由於現有的硬體設備已經不敷使用,加上美國地方大,公共運輸較不普遍,也不夠快捷,我們正在南灣尋找一個共修的場所,讓附近的民眾可以就近參加活動。在此同時,我們也仍然需要各位榮董菩薩的護持。大家捐錢給道場,成果和奉獻都是深遠的!除了讓自己找到安心的方法,也幫助別人可以心安。就像今天的茶會是我們眾多活動中的一個,也是讓人身心安定的方法之一。感謝大家的護持,我們很有潛力,請大家繼續護持我們。」

遠渡重洋,特地飛來舊金山關懷榮董菩薩的黃會長首先感謝今天出席的榮董,同時介紹台灣隨時都有舉辦各種榮董活動,加上八月在紐約,九月在馬來西亞、新加坡,10月在雪梨都將舉辦感恩聯誼會,隨時歡迎大家參加。尤其舊金山離紐約比較近,下個月就請大家飛紐約參加活動、共襄盛舉。今年法鼓山的主題年是「人間有幸福」,平安知足、健康快樂就是幸福。幸福在哪裡?幸福就在來參加我們的「盛夏茶會」裡。會長也提醒大家,為善一定要讓人知道,我們不求回報,而是要邀請大家一起來做好事,一起來修習佛法、來禪坐,接引更多人來道場做好事,讓佛法更普及。會長以聖嚴師父的法語——「對於過去,無怨無悔;對於未來,積極準備;對於現在,步步踏實」和大家共相勉勵。

今天的茶會共有六席。每一席有一位茶主人。每一桌的佈置、桌旗、盆花各有特色,賞心悅目;配上典雅的茶具,優雅有緻。禪修組組長Tina表示,師父在初階禪修說過:禪修是一種體驗,今天要帶大家體驗的是喝茶,用一種不同的方式來喝茶,先簡單放鬆一下身心幾分鐘之後,再請茶主人泡茶。當茶主人泡茶、奉茶時,可以靜心感受茶杯的溫度、茶湯的顏色,茶在舌尖、口中的感覺,但是不做比較。這一泡茶是唯一的,和你以前的、以後喝的都不一樣,不用分辨是高山茶、阿里山茶還是碧螺春,只要好好享受當下這一杯茶。

茶過兩泡,香積組開始奉上手工特製點心,看著盤子上個個精緻、美味的點心,大家都說捨不得享用它們。與此同時,茶主人也開始邀請大家自由交談分享、彼此交流。以下都是各桌的精彩分享——「我禪修的經驗很有限,但是覺得用茶禪的方式很能放鬆,因此也對禪修很感興趣。」,「方丈和尚介紹三本書,用普通車、快車、高鐵來比喻,感覺很生動、有趣,我想要從"高鐵"也就是《從放鬆,到放下》那本書開始接觸禪修。」,「我今年80多歲了,Covid 之後都沒回到道場,今天自己開車來,看到這麼多舊的、熟識的義工都還在,感覺很親切,很感動。甜點非常的好吃,希望能帶回去跟同修分享。」,「我接觸法鼓山是是從道場搬來Fremont開始,在值班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善知識,修學佛法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今天聽法師說要成立南灣的共修處,非常期待!我住在南灣,希望能就近接引更多的人來學習佛法。」。

接著方丈和尚親自頒聘給新加入的榮董菩薩,並一一與之拍照紀念。方丈和尚和大家分享的是生活中的佛法:從放鬆到放下。聖嚴師父所倡導的「心五四」——四安、四要、四它、四福和四感是大家共同需要的社會運動,其中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在人生遭逢困境、需解決問題時都能應用得上。接受它是最難的一部分,其實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前後因果的關係,只要接受它,還有一口呼吸在,就有無限希望,時間也是可以幫忙解決問題的。另外,方丈和尚也略提了修行的佛法。方丈和尚說:「昨天在和Shasta Abby 的方丈尼對談中也談到了只管打坐,任何時候都是修行,任何時候也都是結果,不用在意開不開悟。所有的人、事、物用心於『現在觀』,不要太擔心未來;還有一種『直觀』,不比較,不貼標籤,層次更高,更好用。我們今天時間不夠,請大家自己回去唸書。今天我們有三本書要贈送給大家,和大家結緣。看《平安最幸福》一書,有如搭普通車,《止觀禪》則是搭快車,《從放鬆到放下》就是帶你搭高鐵。你可以從普通車慢慢搭,也可以倒著走,先搭高鐵,愈看愈輕鬆。」

今天的茶會在「以茶為緣、以茶會友、借茶修心」中圓滿,大家一起拍團體照,臉上都是滿滿的笑容。方丈和尚以「人間有幸福」祝福大家,勉勵大家隨時用佛法來安身、安心,用我和、人和來和團體互動,這様就能時時都平安,處處有幸福了。

(報導/Anna Liao.攝影/舊金山分會)

8/4(日)榮董禪一(雲來別苑)

2025年起榮董生日卡全面數位化

2024年07月06日(六)

中區榮董感恩聯誼會 (地點: 寶雲寺)。

2024年07月21日(日)

舊金山榮董感恩聯誼會 (地點: 舊金山道場)。

伴您共行菩薩道
 
榮譽董事會竭誠為您、寶眷及親友提供下列服務:
【捐款服務】 凡發心成為榮譽董事者,相關資料表之填寫、護持捐款之繳交等相關事宜,會本部均可提供諮詢及辦理。
【捐款查詢】 提供「預約榮譽董事」或「發願榮譽董事」累計護持金額之查詢。
【諮詢服務】 法鼓山各項活動、法會、課程之諮詢。
【全面關懷】

◎大事關懷/佛事諮詢、臨終關懷、往生助念、慰問關懷、追思祝福、公祭行禮……等等之關懷與諮詢服務。
◎喜慶關懷/婚嫁、祝壽、喬遷、落成、滿月……等等之祝福。

續慧命 種福田
 
榮譽董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成為法鼓山的榮譽董事。為鼓勵「護法因緣 代代相傳」,可以「預約榮譽董事」或「發願榮譽董事」的方式加入法鼓山榮譽董事的大家庭,給自己一個布施種福田的大好機會,給後代子孫一個大好希望。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洽詢。
劉珍維編輯
搭起福慧圓滿的橋梁
 
若您有任何問題、寶貴的意見或者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利用以下方式與我們聯絡,祝福 心安平安!
TEL: +886-2-2896-6119 #259 & #258 (專案秘書室)
上午9:00至下午5:30
Email: secie@ddmf.org.tw
Fax: +886-2-2895-8155

備註說明
榮譽董事會基於遵循創辦人 聖嚴師父提倡之自然環保理念,相關邀請函、活動訊息需要郵寄者,郵寄原則調整如下:
若同一家庭、同一地址有多位認捐榮董,將只郵寄一份,以主要代表人為收件人。
其餘同一家庭同一地址之榮董,則以榮董編號呈現於郵寄名條上(不含往生菩薩、非自然人及絕對保密者)。
實施初期,如有疏漏之處,尚請菩薩們見諒與指導。
 
 
 
 
 
 
 
 
 
 
 
 
 
 
 
 
榮董會電子報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 聯絡我們取消訂閱榮董會電子報

聯絡專線:+886-2-2896-6119 #258 & #259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