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法正常顯示畫面請點我瀏覽



電子報121期 2024.11.01 出刊
【聖嚴師父的叮嚀】
快樂是過程而非究竟
【方丈和尚開示】
多一點感恩 多一些快樂
【會長會務報告】
榮董會活動預告
【推薦課程和活動資訊】
法鼓山各分寺院及會團共修和活動查詢
【榮董故事分享】

以平常心自在過生活—謝林玉菩薩

  計畫總趕不上變化,學佛需即時—周惠芸菩薩
  盡心盡力報師恩、報佛恩—劉世一菩薩
【特別報導】
新加坡護法會「榮董感恩茶會」活動報導
  榮董與法青鐵馬健走禪悅行活動報導
  北一區榮董參學天南寺活動紀實
【通告】
11/02(六)北二區榮董淡水分會參學暨戶外禪
  11/02(六)北四區榮董蘭陽分院參學暨戶外禪
2025年起榮董生日卡全面數位化
【榮董會大事記】
2024年10月活動回顧
【服務項目】
伴您共行菩薩道
【榮董參加辦法】
續慧命 種福田
【聯絡我們】
搭起福慧圓滿的橋梁

快樂是過程而非究竟

‧問:身為宗教家,對生命自有看法,那麼,法師,您快樂嗎?

‧答:我沒有辦法用一句話來回答我很快樂或我不快樂,因為這對我來說,並不成問題。我的宗教、思想告訴我,人生是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人不可能天天快樂,也不會天天不快樂;只要明白自己的立場、確定人生方向,快不快樂,無非過程,並非究竟。

‧問:所以,您生活上不會起強烈的感覺?

‧答:但我也不是麻木不仁。年輕時跟大多數人一樣,過年過節有吃有玩,覺得快樂;上佛學院讀書時,覺得準備考試很辛苦,考完了會感到快樂。但是現在不再如此。

我不會因為得到一樣東西而高興,甚至興奮;甚至不覺得曾經完成了什麼事,因為以佛教徒的修習目標而言,我還在過程中;但也沒有什麼事是沒有完成的,所以也不會有什麼不快樂。

所謂完成、不完成是相對的,質、量與時間(也就是過程),是變數。從不同的質、量和時間的角度去衡量,就有不同的結果;你可以說它已經完成了,也可以說它永遠都不會完成。以我的信仰而言,達到成佛,獲得大解脫,那才是究竟的快樂。其餘的階段,都不會是真正的完成,但卻是在完成的過程裡。

‧問:根據法師所著的《歸程》及《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二書得知,法師家境貧困,自小體弱,又遇到中日戰爭的動盪時代,您個人的成長經驗是如何轉化這些挫折和困境?

‧答:我六歲才開始會走路、說話,九歲才上私塾,也是從「上大人,孔乙己」開始學起,但家裡窮,讀讀停停,也曾跟父兄做童工。

我並不是少有大志,遇到大環境波折不斷,當時也不明白原因何在,也沒有解決的辦法,心裡很無奈。但現實既是如此,只有接受了。

真正讓我確定人生方向、獲得信心,是個人的一次宗教經驗。我十四歲出家,奇怪的是,從前念私塾、上小學時,我整部《論語》、《中庸》等古籍都背得來;做了沙彌,卻對經文沒轍,總覺得腦袋像一團漿糊,很難記誦,師父見狀,要我拜觀世音菩薩。

從此,每天清晨四點就起床禮拜五百次,約二、三個小時,當時一點也不覺得累,還感覺很輕鬆。這樣過了三個月,突然間,我感到腦筋清明了。那一年,我十四歲,當下很快樂,也知道佛法的好處,於是立志一生向佛、弘揚佛法。雖然過程很艱辛,但一點也不覺得苦。

(摘自《歡喜看生死》)

多一點感恩 多一些快樂

◎果暉法師

‧問:如果佛法是究竟解脫之道,為什麼有些佛教徒看起來還是悶悶不樂?

‧答: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其實,我自己也常有這樣的情況。作為方丈,在許多拍照、錄影的場合,攝影菩薩和隨行人員常提醒我要微笑,但我就是笑不出來。其實,我們不必強求自己表現出快樂的樣子,自然就好。

有句話說「助人為快樂之本」,佛教也說「行善的人快樂」。如果常懷感恩心,自我中心少一點,一定也會比較快樂。

例如,我們到餐廳吃飯,除了現場烹調料理以及人員的服務之外,還有許多因緣成就了這一餐飯,包括生產的農夫、物流運輸等。產銷過程中,經過了許多人的努力和多方因緣的配合,才能成就這一餐。因此少一點自我中心,多一點感恩心,就會少一些計較,多一些快樂。

另一種不快樂的原因可能是身心不安。身體不舒服,當然心情就不容易開朗,但主要還是心的不安定,常常擔心、煩憂。佛法教我們知足常樂,能有這樣的觀念,自然容易放下種種煩憂。例如,資產很多的人,心情容易受股票、景氣的起伏影響,壓力很大;如果能換個角度,看看自己所擁有的已經很多,就能放下煩憂,無事一身輕了。

發利他的願也很重要。發願、行願的過程,能幫助我們學習放下自我中心,擴大心量,培養韌性,活出有價值的人生。此外,保有因緣觀,能做的不要放棄,但不要對人、對事有過多的期待,自然能夠減輕壓力,放下罣礙。

修行是一個過程,學習如何在苦樂中找到平衡,甚至超越苦樂,才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祝福大家能在佛法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真正的快樂。

(轉載2024年10月《法鼓雜誌》)

【活動預告】
 
2024年11月02日(六) 北二區榮董淡水分會參學暨戶外禪 (地點: 淡水分會)。
2024年11月02日(六) 北四區榮董蘭陽分院參學暨戶外禪 (地點: 蘭陽分院)。
2024年11月09日(六) 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雲來別苑)。
2024年11月10日(日) 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雲來別苑)。
2024年12月07日(六) 榮董會全球悅眾聯席會議 (地點: 安和分院)。
2025年02月15日(六) 方丈和尚新春祝福 (地點: 農禪寺)。
2025年03月16日(日) 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雲集寺)。
2025年04月06日(日) 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農禪寺)。
2025年04月25~27日 第二十屆榮董禪悅營 (地點: 信行寺)。
【法鼓山活動資訊】
【總本山】11/23~11/30大悲心水陸法會
  【總本山】11/30法青水陸菩薩行
  【總本山】12/21念佛共修
  【總本山】12/28大悲懺法會
  【電子書】2024下半年行事曆下載
【最新課程資訊】
《快樂學佛人》2024年各地新開班
《福田班》2024年各地新開班
《長青班》2024年各地新開班
【最新禪修活動】
最新禪修活動報名
【活動查詢】
法鼓山活動查詢平台

以平常心自在過生活

專訪榮譽董事謝林碧玉菩薩

盛夏的午后暑氣蒸人,在天母的一家咖啡店裡,謝林碧玉師姊精神抖擻地喝著沒事(美式)咖啡並且分享她的人生,談生命中的高低起伏、酸甜苦辣,以及勇於面對、承擔、放下的人生哲學,而時光宛如白駒過隙般地流逝。

吃苦 吃補
碧玉師姊出生於基隆,父親是礦工,薪水微薄,為了養育8名子女,母親必須外出做小工補貼家用,因此很多家事及照顧弟妹的工作就落到排行老大的她身上。小學畢業後,艱苦的家境無法讓她繼續求學,於是留在家裡幫忙,直到19歲結婚成家。

婚後,夫家務農,與大家庭同住,有好幾年,碧玉師姊每天4點多就必須起床料理家務。師姊還記得,那時候每天都要為在農田耕作的工作人員煮5餐,而在稻子收割期間,還要增加曬稻榖的工作;此外,當時石牌正在興建榮民總醫院,工人很多,先生的二哥就在工地附近搭一間竹籬屋賣涼飲,因此,師姊還要在家幫忙煮好湯圓、綠豆湯等飲品,然後揹著兒子走過田埂,送去給二伯賣,日子過得異常忙碌。雖然工作繁重,但艱苦的歲月培養了師姊吃苦耐勞的性格,不管環境如何都堅忍面對,把吃苦當吃補,讓先生無後顧之憂、兒女得以受到良好的照顧。

長子出家 學佛因緣
民國81年,在碧玉師姊的腦海中無疑是重大的一年。當時,放棄出國留學的長子,從原來一邊上班,一邊到農禪寺學佛、做義工,改成搬到農禪寺去住,以減少俗事的干擾;沒想到幾個月之後,他跟父母說決定要跟隨聖嚴師父出家。聽到這個訊息,碧玉師姊第一時間並沒有感到太大的意外,因為早在兒子出家前,不可思議的因緣已經向她預告「長子會出家」。

第一次是由一位在陽明山泡茶給山友喝的長者提起。這位長者心臟不好,碧玉師姊每三個月會幫忙接送去台大醫院看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師姊得知他懂得命理,於是就和幾位好友相約去他家相命。在並未透露身分的情況下,長者看到師姊長子的名字就說:「這位是阿彌陀佛。」,師姊心裡覺得奇怪,但沒有多問;另一次是碧玉師姐和朋友去石牌明德路聽一位法師講經,聽完後,那位法師跟師姊說:「妳的兒子會出家,已經走了七分佛道。」當時長子並未提到出家的事,師姊因而沒有放在心上。雖然曾被預告二次,可是當長子後來真的到農禪寺出家,法名為釋果品時,師姊在理智上可以接受,但不捨的心仍油然而生。

隨著長子的出家,碧玉師姊開始接觸佛法、護持法鼓山,但是有好長一段時間,她去農禪寺或法鼓山,表面上是參加活動,實際上內心是想要去看兒子;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好幾年,直到2002年參加聖嚴師父帶領的「五百菩薩走江湖——大陸禪宗祖庭探源」後,她的心境才完全改變。

碧玉師姊回憶道:「五百菩薩不管走到哪裡都秩序井然,非常安靜,這樣的隊伍讓我感到驚訝!過去的旅遊經驗,不管去到哪裡都很吵,一台遊覽車的音量比五百菩薩還要大。」在參訪過程中,師父的開示、關懷更是讓師姊留下深刻印象,內心深受感動;因此,從大陸返台後,她對兒子出家不捨的心終於真正放下,了無罣礙。

隨緣奉獻 快樂無限
參加完五百菩薩走江湖回台後,碧玉師姊開始認真學佛、護法,衷心希望能早一點認識師父,多做一點有意義的事。在知道法鼓山建設需要很多資金時,師姊首先與同修一起認捐榮董,等到圓滿後又逐漸擴及到兒孫,如今家裡已圓滿九位榮董。身為勸募會員的碧玉師姊,在獲悉東初禪寺擴建整修需要很多經費時,除了自家捐榮董,也接引一位好友認捐榮董,護持整修工程。

在義工方面,46歲那年碧玉師姐學會了開車,行動力更強,因此當義工有很大的揮灑空間。法鼓山園區在建設時,師父希望盡量運用法鼓山上的原生植物營造景觀,於是顏色素雅、有著淡淡清香的台灣原生百合,就被時任景觀輔導法師的果品法師選為復育的花種之一,並由法師與義工組成百合小組從事復育工作,碧玉師姐就是團隊成員之一。

那段期間,碧玉師姐每週都會開車載義工上山,在法師指導下,從挑選有生命力的種子,到整地、翻土、播種、移植、栽種都有她的身影。雖然時常工作到汗流浹背,但她忙得快樂、累得歡喜。後來法師陸續栽種甜菊、薑黃等其他植物,碧玉師姊的服務內容也更加多元,例如甜菊葉的採收、薑黃採收後的處理…等等。如今光陰已過20多年,法師早已被調派其他任務,但碧玉師姊仍持續護持著這片園區的景觀,並衷心感恩當年百合小組為她開啟的景觀義工生涯。

除了上法鼓山做義工外,碧玉師姐也把握機會到其他分寺院道場服務,她的服務內容常隨順因緣而有所不同。在北投分會,有好幾年,碧玉師姊的任務是開車載慈基會人員外出去慰訪,原因是她在偶然清況下得知義工出勤只靠一位師兄用摩托車載。「冬天天氣那麼冷,我實在捨不得菩薩們那麼辛苦。」碧玉師姊說。

而在法鼓山的重要大典或法會,碧玉師姐的任務則轉變為香積高手;她的拿手好菜「紅燒臭豆腐」常讓吃過的人懷念再三。師姊的這道美味佳餚在法鼓山落成大典的義賣,天南寺的啟用典禮、法會,乃至齋明寺的法會,都曾經出現過。

合唱團是碧玉師姐在法鼓山的另一個重要義工社團,6年前在內湖區姚韻珊師姐的介紹下,師姐以80歲高齡加入。喜歡唱歌的碧玉師姊覺得,自己年紀已經這麼大了還可加入,真的很幸福!因此每週的團練、演出前的彩排,演出當天的呈現,她都非常珍惜,全力以赴。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師父圓寂十週年音樂會的彩排,那次全體團員在巨蛋練習到晚上12點多才結束,當要回寮房就寢時,才發現教育行政大樓的大門已經被鎖上,在團長花了一番功夫後,才聯絡上管理人員來開鎖。

心量大 自我小
學佛對碧玉師姐的生命有重大影響,師父的法語更是讓她受用無窮。例如「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這句話改變了她購物消費的習慣;「心量要大,自我要小」這句話則讓她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懂得以體諒、包容的心面對。她覺得學佛就是要以清淨心去服務與奉獻,因此其他事情就不重要了。曾經有朋友在背後批評碧玉師姊,有人為她打抱不平,但師姐知道後,只說一句:「這件事不重要!」就將其拋諸於腦後;後來兩人在爬山時遇到,對方自覺有愧於師姊就閃躲一邊,但師姊還是主動上前與她打招呼。

如今年高86歲的碧玉師姐不再開車上高速公路,但她仍時常開車上陽明山,找個安靜的地方看山、看樹、持誦〈大悲咒〉;也會載義工上法鼓山除草、清理環境。她說:「擁有健康的一天,就是收穫;照顧好自己不讓他人操心,就是福氣。」。在此祝福以平常心過生活的碧玉師姊,擁有快樂充實的每一天!

(採訪/陳如秋)

計畫總趕不上變化,學佛需即時

榮譽董事周惠芸菩薩生命故事分享

妳,可以做更多
那天,心情低落的我,伏案寫著不知名的功課。
聖嚴師父一如往昔,穿著木蘭色大褂,來到我身前殷殷的問:「你在做什麼?」我如數家珍的彙報:「我現在護持安和長青班,且在福田班、快樂學佛人班當關懷員,現在也是唸佛共修引禮組成員!」。我滿心歡喜地以為可以得到師父的嘉許,片刻後,師父只緩緩說了句話:「妳,可以做更多!」。倏然,我從夢中清醒,原來…此情此景,多年後依稀歷歷在目。

卻也因為這句話,讓我無怨無悔承擔環保組義工迄今。曾經出坡淨房時,我激動的擁抱馬桶,感謝讓我有這個機會與大眾結善緣。

標準的芋仔番薯
我出生在台南,父親比母親年長十餘歲,畢生奉獻軍旅,我就是大家口中熟悉的「芋仔番薯」啦!

幼年印象,父親礙於工作鮮少在家,我們幾個小蘿蔔頭,一直是由外婆搭把手幫忙照料長大。母親19歲就嫁給父親,或許是年紀輕輕就得負擔沉重家務,加以軍人薪俸微薄難以持家,又長年在外,母親很年輕就得了嚴重的憂鬱症。33歲那年,她選擇自我了斷結束生命,當時我年僅12歲。

畢生親睹家人生離死別
11年前,年僅36歲的小弟媳,因罹患大腸癌往生。6年前,我與同修到阿里山旅遊,59歲盛年的外子,就在我面前倒下往生,我的女兒可才剛剛結婚40天啊!這是上天給我的人生課題,真實提醒我「無常」就是我們的「日常」。

我想看日出
清楚記得那天,我與外子難得同遊阿里山,我一心盼望著看日出,沒料到無常卻瞬間到來。那天晚上同修即因冠狀動脈剝離,直接在我面前倒下,我親眼目睹同修死亡時的四大分離,從氣息只出不進,到我在同修耳邊告知你此生功德已圓滿,並應允將善盡責任照顧婆婆餘生,同修終於安心地嚥下最後那口氣。

學佛有段時間的我,居然不可思議的用上了佛法,全程淡定從容的聯繫、處理同修後事。當救護車移送同修大體下山時,從車窗向外看,居然讓我一路看盡了阿里山的日出。

學佛因緣
回想當年因弟媳往生,讓我心情沉重,同事建議我參加念佛共修,一段時間後,心情恢復平靜,我直覺就是弟媳示現度化我學佛。
退休前我參加了「快樂學佛人」課程,心情豁然開朗,了解原來學佛就只是放輕鬆,根本就沒有坊間傳說的諸多禁忌;也釐清過去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上課三天,我笑了三天!回家便迫不急待地分享給家人。

退休後我無縫接軌的繼續佛學班、福田班的課程,同時在長青班做義工,法師說明長青班是希望菩薩們可以終生學習,也參加念佛共修擔當引禮組義工。

盡心盡力照顧婆婆
過去照顧婆婆一直就是外子的責任,同修往生前一年,大伯也因胃癌撤手離世,婆婆一年裡失去2 個兒子,我相信外子是不願意母親看到自己的死亡,選擇出遊只有我在場時往生,我覺得像作夢,老天給我開的大玩笑,同修晚上應該會再回來吧﹖

令我感動萬分的是,法鼓山的師兄姐們守候在殯儀館大門口,在最需要的時候給了我最大安定的力量,我繃緊的神經終於放下,人整個癱下來了。

往後盡心盡力照顧婆婆就是我最重要的日常,其他時間我都在安和分院擔當各種義工。

感謝分期認捐榮董
感謝外子生前有做好財務規劃,加上自己也早有經濟規劃,目前日常生活沒有罣礙。

從沒想過我也有可能成為法鼓山榮譽董事!那天師姐善意提醒:過去參加水陸法會、梁皇寶懺的護持善款,除了可以抵稅外,還可以累計認捐榮董喔!因緣成熟,2024年我歷年護持善款圓滿,正式加入榮董行列。我更開心可以接引親家母進出農禪寺薰習佛法。

正信的佛教
《正信的佛教》是讓我最感動與受益良多的啟蒙書。尤其是「佛法這麼好,知道的這麼少,誤解的人卻那麼多」這段話,提醒我必須時時分享正法給有緣菩薩。

我也應師姐的邀請,加入榮董會line群組,每天研讀一篇師父開示短文,讓我受益良多、法喜充滿。

叮囑
很多人總是計畫退休後要做這做那,但是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啊!學佛要即時,無常總是無預警的到來,不要只重視外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堅強更能夠成就各種不可能啊!

提醒菩薩們即時把握因緣鍛鍊,薰習佛法,定可發現另一個心力無限可能所建構起來的精采大千世界!

(撰文/周惠芸‧整編/劉美諄)

盡心盡力報師恩、報佛恩

專訪榮譽董事劉世一菩薩

劉世一師姐儀表端莊、態度自若,操著一口標準國語,說起話來就像是在說故事。她的祖籍是東北遼寧,出生於日據東北偽滿州國時期,家族是旗人。她笑著說:「我的母親曾經說,四個孩子中只有最小的女兒是中國人,因為其他人的國籍都是滿洲國。」

移民紐約 出現學佛善因緣
1979年劉師姐帶著一對兒女,從台灣移民到美國加州,次年搬到紐約,不久就出現了一個善因緣,她陪著同事送一封來自大陸的信到東初禪寺面交聖嚴師父,那是她第一次見到師父。東初禪寺獨具的家庭式溫暖深深吸引了她,於是,平日忙碌於工作和孩子的她,進出禪寺便成為唯一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她回憶著說:「一開始師父叫我辦郊遊,他交代的原則是:找一處可以打坐、經行和遊玩的地方就可以了,不要買門票。我連續辦了兩年,那時候法師和信眾很難得有機會在外面交流,所以玩得特別開心。」

師父交代的事 總是全力以赴
劉師姐年輕時是一位中學的國文老師,曾經教過無數學子,其中最有名的是前總統馬英九先生。她謙虛說自己是誤人子弟,但朋友揶揄她:「誤人子弟都當了總統,那妳要認真起來,還得了啊?」劉師姐很謙虛,常常說自己能力不夠,也慣用笑話的方式來說故事。人生是一串串喜怒哀樂的經歷所組成的,她有獨立爽朗的個性、有自己做事的風格,舉凡師父交代的事,總是全力以赴。

譬如1990年師父交代她辦兒童班,因為信眾來禪寺參加修行活動,沒有人幫忙照顧孩子。於是,每個週日上午,她就帶領著一群孩子說故事、做勞作、畫圖,還自己掏腰包買了T恤,指導孩子們用水彩把圖畫在衣服上面,然後自己全部帶回家,用大型的烘乾機烘乾,這樣就可以定型定色了。「這是我非常開心做的事,因為我很喜歡美術、做手工,師父幾乎每個禮拜都會來看看兒童班,法師們也常常來關懷我們,其實我一點也不覺得辛苦。」早年禪中心自製的綠色圍裙上面的山徽圖案,也是由劉師姐繪圖、設計、印製上去的。直到現在,83歲身體健朗的她還熱心地在做穿珠飾品,跟喜歡地人結緣,把自己心裡的愛傳達出去的這份熱情,一直沒有變。

往事歷歷在目 盡是美好回憶
劉師姐精神抖擻,說起話來鏗鏘有力,回憶如潺潺流水輕輕淌過。訪談中,她分享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小故事。

東初禪寺很小,很容易撞見師父,但劉師姐對師父十分敬畏,總是不敢正面打招呼,師父有一次還問她怎麼不打招呼呢?有一天,她又見到了師父,她心血來潮雙膝跪下向師父頂禮,但猛然聽到師父的喝斥聲:「吃飯的時候怎麼可以頂禮!」事後她覺得很委屈,講給法師聽,法師好心告訴她,凡是師父在打電話、吃飯、刷牙的時候,都不可以頂禮。「我不懂規矩,犯了錯,雖然師父不會介意,但從此以後,我見到師父就用溜的,再也不敢打招呼或頂禮了。」宇宙很大,連行星都難免撞擊;東初禪寺如此狹小,當然會有這種「奇妙碰撞」吧!

兒童班辦了許多年後結束了,師父對她說:「你現在失業了,我再幫你找個事做吧!」於是劉師姐開始在禪寺掃地、拖地、擦佛像、拭佛桌,寺內的法師規定很嚴格,不僅程序很多,抹布種類也很多,她很認真,努力把每一個交代做好,絲毫不敢馬虎或弄錯。可是有一次又鬧笑話了!午齋前,劉師姐負責打板和出食,她背不起來出食的儀軌,法師就寫在紙條上,貼在旁邊讓她讀。但當時因為太緊張,她的動作快了些,不小心就掉了幾顆飯粒出來,一時情急之下,她迅速地將那幾顆飯粒丟進自己的嘴裡。「現在想想,還覺得實在太好笑了,我怎麼會做出那種舉動呢?」,「師父的書房中,有他丟在垃圾桶的字條或文稿,我真想撿起來保存,可是我不敢,現在很後悔呢!」劉師姐妙語如珠,許多往事歷歷在目,充滿著鮮明的畫面感,這就是這次訪談很特殊的氛圍。

師父是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燈
劉師姐有一位妹妹,她的兒子六歲時在睡夢中意外往生。當她告訴師父時,「世間走一遍,小菩薩是沒有恐懼、沒有遺憾的。」這是師父的開示。果元法師則開解說:「人死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當時劉師姐學佛不深,自己在心裡想,1減1等於0,怎麼會是開始呢?經過許多年,劉師姐涉獵了很多佛學知識,眀白三世因果的道理,並且把佛法用在自己的生活上,現在她對生命的解讀不一樣了。師父的著作是她的精神糧食,尤其是《雪中足跡》和〈108自在語〉更是讀了又讀,總是有很多啟發。

師父對她很關心,讓獨自在紐約打拼工作、撫養孩子的劉師姐覺得分外溫暖,並且感銘在心。每當她感到傷心、失望、徬徨、無助的時候,「你可以的!」師父的聲音就會在耳邊響起。這種長期的信任和鼓勵,讓她發願生生世世護持法鼓山。當時東初禪寺的法師很慈悲,特別開放信眾以合捐榮董的方式來護持道場,意思就是由幾個人聯名認捐榮董,分幾年捐、分幾次捐都沒關係。劉師姐說:「我不是很會賺錢的人,而且還要負擔孩子們的教育費,但就是想自己一個人捐,所以一直默默地努力存錢。在我快要退休的時候,終於可以一次圓滿自己的心願。」

師恩重如山 發願護持法鼓山
2006年師父最後一次到紐約象岡道場帶禪七,看到師父每星期必須進出醫院洗腎兩次,身體已經那麼虛弱,還不忘度眾,她的內心中除了難過、不捨,這番如兄如長的師恩將何以為報呢?劉師姐決定跪獻紅包,這是多年來她第一次供養師父,代表發自內心至誠懇切的尊崇與敬仰。師父輕聲對她說:「你退休那麼久了,錢夠用嗎?怎麼還供養師父呢?」當下的她一個字都說不出來,兩行淚早已潸然而下。

(採訪/李青苑)

2024新加坡護法會「榮董感恩茶會」活動報導

新加坡護法會於9月29日中午舉辦了榮董感恩茶會,喜迎榮董回家。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榮譽董事會黃楚琪會長與40多位榮董及寶眷齊聚,品茶與分享。方丈和尚也頒聘給新近圓滿的榮董,並送上關懷與祝福。

從品茶中 照見慈悲與智慧
活動從茶禪的體驗開始,茶主人帶領榮董們先靜坐,放鬆身心,然後沏茶、奉茶,以茶練心,以茶參禪。茶會的前3泡茶是禁語,讓身心的狀態從粗糙慢慢調和,然後榮董們在茶主人的引導下靜靜品茶,輕鬆與茶主人聊天,氣氛安寧且溫馨。榮董吳一賢伉儷在品茶中和茶主人分享:這樣的喝茶方式,這茶真是好喝呀!

品茶後,方丈和尚為大家開示,他從趙州禪師"吃茶去"的公案講起。"吃茶去"的話頭和機鋒講的是遇茶吃茶、遇飯吃飯,平常自然,是一種"平常心"。喝茶時,應持平常心、平等心,輕鬆自在喝茶。要學會體驗當下身心,清楚動作與過程,清楚感受,從四念處──身、受、心、法四個層面來體會宇宙內外無限,與我是一個整體,這樣才會平靜、穩定,少煩少惱,沒有對立,慈悲與智慧心才會產生。

接著,方丈和尚親自頒聘給5位新加入的榮董菩薩,並一一合照紀念。

榮董菩薩齊心 推動護法因緣
專程從臺灣趕來參加榮董頒聘儀式的資深護法──法鼓山榮譽董事會會長黃楚琪菩薩致詞時表示,今年法鼓山的主題是「人間有幸福」,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裡?他認為:心安平安,愛自己,滿足了,平安就有幸福!他上回來新加坡是2019年的事,他當時就發了一個願:希望新加坡有一個固定道場!希望新加坡的菩薩們同心同願,大家一起行善、佈施,把今天的茶禪喜悅帶回家。期許明年再舉辦榮董頒聘典禮。

新加坡護法會的召委高德慧菩薩介紹護法會一年來的重點工作。2023年,新加坡護法會舉辦了355場共修、課程及活動;並積極開展社會關懷,這些都仰賴義工菩薩們的持續推動和努力,也感恩各位榮董的不斷護持。一年以來護法會悅眾從團隊、組織、規劃、流程、道風等五個方面不斷地總結、完善,以便讓護法會能夠更好地運營,吸引更多信眾來學佛,加入法鼓山的行列,弘揚佛法。同時,他也介紹新加坡護法會開展了第一次的勸募鼓手培訓,方丈和尚親自為62名勸募鼓手頒證,這是護法會成立28年來發展的里程碑,護法會勸募體系正式成立。

音樂是世界共同的語言,琴譜是共同的符號。在活動中,義工家屬高如一小菩薩還表演了二胡獨奏《葡萄熟了》,護法會財政兼教育組組長黃景倫菩薩表演大提琴《菩薩行》,法青組蔡敬慈為他們伴奏。這三位菩薩穿著綠、藍、白三種不同顏色的法鼓山服裝,象徵了護法會幼年、青年以及壯年三代同堂的傳承與希望。

勉勵人人發願 成就大福德
活動尾聲,方丈和尚以新書《從放鬆到放下》和大家結緣,並勉勵大家常以禪修安頓身心, 就會時時平安、處處幸福。

最後, 主持人念了一段聖嚴師父在二○○三年的一段開示:「諸位菩薩們!我已經是七十三歲的老和尚了,為我自己,一無所求,為了利益眾生,我要懇求大家,給各人自己一個機會,自己發願,有大功德;勸人發願,雙重功德。佈施錢財,猶如從井中取水,明裡佈施了,暗裡會回來;佈施得愈多,回流得愈快。如果擁有財富而沒有用之於佈施,再多也並不屬於自己的;所謂『千萬家財帶不走,唯有善惡業隨身』。如果雖不富有,卻能隨分隨力,自己發願佈施,也勸他人佈施,便是廣結善緣,便是有大福德的人了;所以在我們的共勉語中,有兩句自勉勉人的話:『佈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參與茶會的榮董菩薩們都感受到方丈和尚、法師、黃會長與義工菩薩滿滿的關懷,法喜充滿,滿載而歸,並期待下次的相聚。

(報導/邱瑩潔.圖/新加坡護法會)

10月6日榮董與法青鐵馬健走禪悅行活動報導

風雨生信心
慢悠悠的山陀兒颱風帶來風雨,促使台北放了兩天颱風假;加上劍南路站一號出口施工,撤離不少ubike,榮董會悅眾團隊緊盯10月6日水門是否開啟?以及劍南路站各ubike據點的資訊,期盼活動能順利舉辦。所幸,當日晴空萬里,雖然需稍微走遠一點點,但菩薩們都順利租借到ubike。第一次由榮董會與法青會共同舉辦的榮董與法青鐵馬健走禪悅行,轉化各項阻力為助力,可說是風雨生信心。

雙路線 樂趣無雙
此次活動參與人數約150人,九點集合完畢,歡喜大合照之後,兵分二路,一路騎鐵馬,一路健走,前進大直美堤河濱公園。一路上,有路線引導菩薩笑容滿面的指引,攝影菩薩隨時捕捉歡樂的畫面,大家在藍天、綠河、徐風中,自在對話、彼此關懷,雖然身體汗流浹背,但是心裡舒暢快意,透過鐵馬行達到跨世代的交流。

萬事如意 平安無事
餐會與聯誼活動,由北二區副召集人曾維怡菩薩與法青張福菩薩共同主持。首先,由法青會監院常楨法師關懷,法師以退居方丈的「萬事如意」來勉勵大眾:「盡責負責的人,大事小事,都是好事。修福修慧的人,大事小事,都是佛事。提放自如的人,大事小事,根本沒事。可謂 『萬事如意』」。接著,黃楚琪會長問大家:「今天歡不歡喜?要不要再辦呢?」大眾熱烈回應:「好歡喜,要再辦!」會長並表示,「騎」鐵馬也蘊藏著為台灣「祈」福的意涵,在祝福現場菩薩平安吉慶的同時,也祈願受到風災影響的總本山平安無事。

一二三四 事事順心
北一區召集人古承濬菩薩上台致詞時提到,剛開始聽會長說要與法青合辦活動時,忐忑不安!他語帶幽默風趣地說,今天夫妻倆是靠惡勢力,才帶動兒子來參與,不過想到北一區有很多風光優美的地方適合騎鐵馬,就比較放心了;再加上自己擅長變魔術,透過魔術增添活動趣味。北二區召集人辛智秀菩薩今天則是三代同堂,兒子、女兒、外孫一同出席。幼兒園中班的張弘毅小菩薩是今天年紀最小的一位,媽媽昌蕾菩薩說:「弘毅昨天特別練習滑步車好幾圈,今天滑完全程,表現不錯!」北三區召集人吳聿琪菩薩說行程安排得很好,不會走得太累,又有流汗排毒,加上看到法青菩薩,內心立即充滿年輕活力!北四區召集人林高順菩薩幽默的對智秀召集人說,您的兒子、女兒都住林口,應該可以歸在北四區才對!並跟大眾介紹剛剛才認識、但已深度交流的法青。

音樂表演 互動遊戲
餐會中,安排了精彩的法青音樂表演,其中《生命脈動》這首心聚團團歌,是由法青戴碧持作詞、作曲,歌詞其中有一句「遙望著空中明亮的星辰,菩提的剪影在前方點燈,樹下的人啊,我們祝福人間不再路途坎坷……」,慈悲之懷滿溢於音符旋律。「一五一十」互動遊戲,則是利用角色扮演五或是十,組成小隊後,讓榮董與法青菩薩有機會多一些交流與對話。誠如常楨法師的觀察,現場菩薩們完全沒有代溝的感覺,全部都是法青啦!一整天的活動,在掌聲、笑聲、歌聲中,完美體現三「聲」有幸福。

🎥2024/10/6榮董法青鐵馬健走禪悅行~活動精彩影音紀錄
https://youtu.be/hSNPKk7ZH64

(報導/孫美文.圖/攝影組)

北一區榮董參學天南寺活動紀實

涼爽秋天微風徐徐,10月19日北一區榮董召集人古承濬師兄帶領40位榮董菩薩及法眷們,參訪位於三峽有「小法鼓山」之稱的天南寺及新北市美術館。

走進天南寺,感受禪悅境教
讚嘆榮董菩薩們對參學行程報名的踴躍,當天報到、集合很有效率,出發時間整整提前了10分鐘。感恩召集人古承濬師兄貼心為榮董菩薩及法眷們準備素包子、飲料和點心,菩薩們安心在車上享用餐點時,古師兄一邊述說著邱春木老菩薩及子女們捐贈法鼓山天南寺的因緣,以及聖嚴師父勉勵大家:「要到天上去,先過南天門;要到法鼓山,先來天南寺。」的經典佳話,鼓勵大家未來多參與法鼓山和天南寺的活動。

車抵天南寺外,菩薩們漫步進入三門,映入眼前的是綠草如茵的遼闊大草原。天南寺位於半山腰,可俯瞰三鶯地區景色,建築主體採灰白和磚紅的色彩搭配,線條簡約、樸實無華,與法鼓山的建築形式相近,如實呈現了「小法鼓山」的意象。

進入天南寺內,義工菩薩們帶領大眾安定地進入一樓教室入座,接續引導全身放鬆,感受身心清涼,霎時禪悅及感恩湧上心頭。隨後觀看了天南寺的介紹影片《 禪心淨土》,讚嘆邱春木老菩薩的子女們--邱仁賢菩薩等的菩提願心,成就了法鼓山天南寺成為國際禪修中心的美好契機。感恩天南寺監院常學法師關懷與勉勵,他期許榮董菩薩們珍惜及把握法鼓山的活動,常來參加天南寺的禪修,把法鼓山的禪法實踐於生活之中,也能將「心靈環保」及法鼓山的理念分享出去,一起來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心淨土。

身心放鬆,體驗禪修心法
緊接著,托水缽活動在大自然環抱的遼闊大草原舉行,榮董菩薩們慢步經行,體會「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的禪修心法,放空自己,不執著缽內水的波動與否,全然享受放鬆的感覺。

用齋後,導覽菩薩帶領大眾前往大地園禮拜,感恩地藏王菩薩的慈悲護祐,接著體驗天南寺獨特的後山林道走路禪,在清涼禪境與森林芬多精中,大眾的身心都能感受到輕安自在與法喜充滿。

放鬆慢行與品嘗輕食區的手工咖啡、點心,並歡喜地與法師、義工菩薩留影大合照後,大眾即搭車前往新北市三鶯的新北市美術館。這是一座結合當地自然、人文、環境,以蘆葦為設計意象的美術館,隨著導覽人員的介紹及解說,大眾依序參觀了不同題材的藝術展覽,體驗了不同的藝術、人文視野。

收穫滿滿,期待下次參學
最後,菩薩們歡喜搭車返家。這時天空下起雨來,召集人古承濬師兄說,他非常感恩龍天護法,讓每次參學活動都能在和風且無雨的天候中順利圓滿!而參與這次活動的榮董菩薩們也表達了他們的感恩與感謝,他們讚嘆召集人古承濬師兄及悅眾團隊,用心規劃與安排行程,讓菩薩們身心靈收穫滿滿!同時更表示,非常期待下次的法鼓山參學活動。

(報導/林伯翰.圖/陳瑞)

11/02(六)北二區榮董淡水分會參學暨戶外禪

11/02(六)北四區榮董蘭陽分院參學暨戶外禪

2025年起榮董生日卡全面數位化

2024年10月06日(日)

榮董法青鐵馬健走禪悅行 (地點: 大直美堤河濱公園⇆松山彩虹河濱公園)。

2024年10月19日(六)

北一區榮董天南寺參學暨戶外禪 (地點: 天南寺)

伴您共行菩薩道
 
榮譽董事會竭誠為您、寶眷及親友提供下列服務:
【捐款服務】 凡發心成為榮譽董事者,相關資料表之填寫、護持捐款之繳交等相關事宜,會本部均可提供諮詢及辦理。
【捐款查詢】 提供「預約榮譽董事」或「發願榮譽董事」累計護持金額之查詢。
【諮詢服務】 法鼓山各項活動、法會、課程之諮詢。
【全面關懷】

◎大事關懷/佛事諮詢、臨終關懷、往生助念、慰問關懷、追思祝福、公祭行禮……等等之關懷與諮詢服務。
◎喜慶關懷/婚嫁、祝壽、喬遷、落成、滿月……等等之祝福。

續慧命 種福田
 
榮譽董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成為法鼓山的榮譽董事。為鼓勵「護法因緣 代代相傳」,可以「預約榮譽董事」或「發願榮譽董事」的方式加入法鼓山榮譽董事的大家庭,給自己一個布施種福田的大好機會,給後代子孫一個大好希望。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洽詢。
劉珍維編輯
搭起福慧圓滿的橋梁
 
若您有任何問題、寶貴的意見或者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利用以下方式與我們聯絡,祝福 心安平安!
TEL: +886-2-2896-6119 #258 & #259 (專案秘書室)
上午9:00至下午5:30
Email: secie@ddmf.org.tw
Fax: +886-2-2895-8155

備註說明
榮譽董事會基於遵循創辦人 聖嚴師父提倡之自然環保理念,相關邀請函、活動訊息需要郵寄者,郵寄原則調整如下:
若同一家庭、同一地址有多位認捐榮董,將只郵寄一份,以主要代表人為收件人。
其餘同一家庭同一地址之榮董,則以榮董編號呈現於郵寄名條上(不含往生菩薩、非自然人及絕對保密者)。
實施初期,如有疏漏之處,尚請菩薩們見諒與指導。
 
 
 
 
 
 
 
 
 
 
 
 
 
 
 
 
 
 
榮董會電子報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 聯絡我們取消訂閱榮董會電子報

聯絡專線:+886-2-2896-6119 #258 & #259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