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後,夫家務農,與大家庭同住,有好幾年,碧玉師姊每天4點多就必須起床料理家務。師姊還記得,那時候每天都要為在農田耕作的工作人員煮5餐,而在稻子收割期間,還要增加曬稻榖的工作;此外,當時石牌正在興建榮民總醫院,工人很多,先生的二哥就在工地附近搭一間竹籬屋賣涼飲,因此,師姊還要在家幫忙煮好湯圓、綠豆湯等飲品,然後揹著兒子走過田埂,送去給二伯賣,日子過得異常忙碌。雖然工作繁重,但艱苦的歲月培養了師姊吃苦耐勞的性格,不管環境如何都堅忍面對,把吃苦當吃補,讓先生無後顧之憂、兒女得以受到良好的照顧。
長子出家 學佛因緣
民國81年,在碧玉師姊的腦海中無疑是重大的一年。當時,放棄出國留學的長子,從原來一邊上班,一邊到農禪寺學佛、做義工,改成搬到農禪寺去住,以減少俗事的干擾;沒想到幾個月之後,他跟父母說決定要跟隨聖嚴師父出家。聽到這個訊息,碧玉師姊第一時間並沒有感到太大的意外,因為早在兒子出家前,不可思議的因緣已經向她預告「長子會出家」。
第一次是由一位在陽明山泡茶給山友喝的長者提起。這位長者心臟不好,碧玉師姊每三個月會幫忙接送去台大醫院看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師姊得知他懂得命理,於是就和幾位好友相約去他家相命。在並未透露身分的情況下,長者看到師姊長子的名字就說:「這位是阿彌陀佛。」,師姊心裡覺得奇怪,但沒有多問;另一次是碧玉師姐和朋友去石牌明德路聽一位法師講經,聽完後,那位法師跟師姊說:「妳的兒子會出家,已經走了七分佛道。」當時長子並未提到出家的事,師姊因而沒有放在心上。雖然曾被預告二次,可是當長子後來真的到農禪寺出家,法名為釋果品時,師姊在理智上可以接受,但不捨的心仍油然而生。
隨著長子的出家,碧玉師姊開始接觸佛法、護持法鼓山,但是有好長一段時間,她去農禪寺或法鼓山,表面上是參加活動,實際上內心是想要去看兒子;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好幾年,直到2002年參加聖嚴師父帶領的「五百菩薩走江湖——大陸禪宗祖庭探源」後,她的心境才完全改變。
碧玉師姊回憶道:「五百菩薩不管走到哪裡都秩序井然,非常安靜,這樣的隊伍讓我感到驚訝!過去的旅遊經驗,不管去到哪裡都很吵,一台遊覽車的音量比五百菩薩還要大。」在參訪過程中,師父的開示、關懷更是讓師姊留下深刻印象,內心深受感動;因此,從大陸返台後,她對兒子出家不捨的心終於真正放下,了無罣礙。
隨緣奉獻 快樂無限
參加完五百菩薩走江湖回台後,碧玉師姊開始認真學佛、護法,衷心希望能早一點認識師父,多做一點有意義的事。在知道法鼓山建設需要很多資金時,師姊首先與同修一起認捐榮董,等到圓滿後又逐漸擴及到兒孫,如今家裡已圓滿九位榮董。身為勸募會員的碧玉師姊,在獲悉東初禪寺擴建整修需要很多經費時,除了自家捐榮董,也接引一位好友認捐榮董,護持整修工程。
在義工方面,46歲那年碧玉師姐學會了開車,行動力更強,因此當義工有很大的揮灑空間。法鼓山園區在建設時,師父希望盡量運用法鼓山上的原生植物營造景觀,於是顏色素雅、有著淡淡清香的台灣原生百合,就被時任景觀輔導法師的果品法師選為復育的花種之一,並由法師與義工組成百合小組從事復育工作,碧玉師姐就是團隊成員之一。
那段期間,碧玉師姐每週都會開車載義工上山,在法師指導下,從挑選有生命力的種子,到整地、翻土、播種、移植、栽種都有她的身影。雖然時常工作到汗流浹背,但她忙得快樂、累得歡喜。後來法師陸續栽種甜菊、薑黃等其他植物,碧玉師姊的服務內容也更加多元,例如甜菊葉的採收、薑黃採收後的處理…等等。如今光陰已過20多年,法師早已被調派其他任務,但碧玉師姊仍持續護持著這片園區的景觀,並衷心感恩當年百合小組為她開啟的景觀義工生涯。
除了上法鼓山做義工外,碧玉師姐也把握機會到其他分寺院道場服務,她的服務內容常隨順因緣而有所不同。在北投分會,有好幾年,碧玉師姊的任務是開車載慈基會人員外出去慰訪,原因是她在偶然清況下得知義工出勤只靠一位師兄用摩托車載。「冬天天氣那麼冷,我實在捨不得菩薩們那麼辛苦。」碧玉師姊說。
而在法鼓山的重要大典或法會,碧玉師姐的任務則轉變為香積高手;她的拿手好菜「紅燒臭豆腐」常讓吃過的人懷念再三。師姊的這道美味佳餚在法鼓山落成大典的義賣,天南寺的啟用典禮、法會,乃至齋明寺的法會,都曾經出現過。
合唱團是碧玉師姐在法鼓山的另一個重要義工社團,6年前在內湖區姚韻珊師姐的介紹下,師姐以80歲高齡加入。喜歡唱歌的碧玉師姊覺得,自己年紀已經這麼大了還可加入,真的很幸福!因此每週的團練、演出前的彩排,演出當天的呈現,她都非常珍惜,全力以赴。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師父圓寂十週年音樂會的彩排,那次全體團員在巨蛋練習到晚上12點多才結束,當要回寮房就寢時,才發現教育行政大樓的大門已經被鎖上,在團長花了一番功夫後,才聯絡上管理人員來開鎖。
心量大 自我小
學佛對碧玉師姐的生命有重大影響,師父的法語更是讓她受用無窮。例如「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這句話改變了她購物消費的習慣;「心量要大,自我要小」這句話則讓她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懂得以體諒、包容的心面對。她覺得學佛就是要以清淨心去服務與奉獻,因此其他事情就不重要了。曾經有朋友在背後批評碧玉師姊,有人為她打抱不平,但師姐知道後,只說一句:「這件事不重要!」就將其拋諸於腦後;後來兩人在爬山時遇到,對方自覺有愧於師姊就閃躲一邊,但師姊還是主動上前與她打招呼。
如今年高86歲的碧玉師姐不再開車上高速公路,但她仍時常開車上陽明山,找個安靜的地方看山、看樹、持誦〈大悲咒〉;也會載義工上法鼓山除草、清理環境。她說:「擁有健康的一天,就是收穫;照顧好自己不讓他人操心,就是福氣。」。在此祝福以平常心過生活的碧玉師姊,擁有快樂充實的每一天!
(採訪/陳如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