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法正常顯示畫面請點我瀏覽



電子報123期 2025.01.01 出刊
【聖嚴師父的叮嚀】
清貧與慳吝大不同
【方丈和尚開示】
簡樸少欲 知足常樂
【會長會務報告】
榮董會活動預告
【推薦課程和活動資訊】
法鼓山各分寺院及會團共修和活動查詢
【榮董故事分享】

護勤金剛的鐵漢柔情—王茂森、邱苓絜菩薩賢伉儷

  三代因緣 一心護法—陳俊元、詹秀勤菩薩賢伉儷
  認定佛法是心靈的港灣—John菩薩
【特別報導】
2024榮譽董事會全球悅眾聯席會議—有大願力接引更多同心同願的菩薩
【通告】
2/15方丈和尚新春祝福 (地點: 農禪寺)~1/2開始報名
  2025年起榮董生日卡全面數位化
【榮董會大事記】
2024年12月活動回顧
【服務項目】
伴您共行菩薩道
【榮董參加辦法】
續慧命 種福田
【聯絡我們】
搭起福慧圓滿的橋梁

清貧與慳吝大不同

清貧生活的風氣曾流行一時,也可以稱為是一種簡單過生活的思潮。所謂清貧生活,就是符合自然,盡量節約,崇尚樸實,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它和慳不同,慳是捨不得用,而清貧是強調生活的清淡、簡樸,因此需要用的東西仍然要用,只是要耐久而不奢華;自己的環境也要打理得非常簡單、素雅,不講求過分的華麗和花俏。

我有一個朋友,雖然他是船運業的鉅子,是位大商人,但他每天早上吃的東西都非常簡單,只要一杯咖啡、一個蘋果、一杯牛奶,就打發了。有一天我去拜訪他,他從冰箱裡拿出一個檸檬,看起來已經切過好幾次了;接著他切了一片放進他的紅茶裡,也切了一片放到我的紅茶裡,然後又放回冰箱。我就問他:「這個檸檬吃了幾天?」他說:「這是第三天,反正一個人吃飯,早餐也習慣這樣。」我說:「這樣子是不是太節省了?」他說:「可是我只要這麼多!」因此,他一個檸檬大約可以吃上五、六天。

一般人也許會因此而覺得這個人很慳吝、很小氣,其實他是非常慷慨的人,常用金錢幫助他人,設立了各種獎學金來幫助社會、幫助學校,和所有需要幫助的年輕人。他將自己個人的花費降到最低,生活過得相當簡單,然後再把大筆的錢提供給需要的人,這種人怎麼會是慳呢?

另外,還有一個人也很有意思,他每次來看我都會帶一籃水果,我問他:「你平常不是已經有別的捐款了嗎?為什麼每次來都還要帶一籃水果呢?」他回答我說:「師父,我每次來都不坐自己的車子,而將省下來的汽油錢拿來買水果,因此這籃水果都是從車錢中節省下來的。」

像他這樣當然也不算慳,慳是因為不捨得給人才節省,清貧則是為了生活簡單,並不是捨不得。而且唯有自己簡樸、簡單,才會有更多的東西給人;如果自己浪費、享受了,那能給人的東西就減少了。

清貧思想為什麼能夠流行?這是因為欲無止盡,物質的享受永遠無法滿足,也沒有辦法讓人的心感到真正的寧靜、安定與和平;只要物質的生活條件愈舒服,人心就愈不容易安定下來。譬如一雙平價的鞋子就可以穿,可是物以稀為貴,因為虛榮,一定要穿名貴的,結果要求愈來愈高,拚命搶稀有的東西來享受,以為只要能享受愈名貴、稀有的東西,就愈能得到滿足。

其實這些東西都不能讓人得到滿足,享受到最後還是空虛。人的心必須在樸實簡單之中才能安定下來,才不會隨著物質而起伏,今天想要這個,明天又想要得到比這個更好的享受。所以,唯有過樸實、清貧的生活,才能讓自己滿足,也才是最好的自在享受。

(選自《放下的幸福》)

簡樸少欲 知足常樂

◎果暉法師

‧ 問:「知足」和「消極」有何不同?

‧ 答:少欲知足的觀念,不是一聽就做得到,需要加以練習。

譬如我在一般關懷餐敘的場合,因必須主動談話,表達慰問和感謝,即使餐桌上的菜色比平常豐富,我還是吃得比平常還少。正逢用餐時間,美食當前,氣氛也融洽,在這種情況下,仍需自我克制,不能吃得太多。

二○二三年底,我在新加坡參加第十二屆全球佛教會議(Global Conference on Buddhism)時,和澳洲菩提智寺(Bodhinyana Monastery)住持阿姜布拉姆(Ajahn Brahmavamso)對談,我提到,如果大家可以少一點非必要的購物(shopping)、多一點禪修(meditation), 多一些內省工夫,必能幫助落實生活上的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是用來要求自己,過簡樸、簡單的生活,這需要有觀念的轉換及練習的工夫,才容易做到,因此不但不消極,反而是一種正向的積極。再者,修學菩薩道的人,要積極地修福修慧,對於利益大眾的事,只要自己做得到,就多幫助他人。比如分享禪修、佛法的好處,讓更多人知道,使其他人也能運用佛法提昇自己。不只自己知足常樂,也要積極幫助更多人知足常樂。

(轉載2024年12月《法鼓雜誌》)

【活動預告】
 
2025年02月15日(六) 方丈和尚新春祝福 (地點: 農禪寺)。
2025年03月16日(日) 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雲集寺)。
2025年04月06日(日) 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農禪寺)。
2025年04月25~27日 第二十屆榮董禪悅營 (地點: 信行寺)。
【法鼓山活動資訊】
【農禪寺】12/31、1/1 跨年法會&元旦早課
  【總本山】1/28除夕撞鐘
  【法青會】1/1~1/6有大願力 青年禪五
  【僧伽大學】2/9~2/16第二十二屆生命自覺營
  【電子書】2025上半年行事曆
【最新課程資訊】
《快樂學佛人》2025上半年各地開班
《福田班》2025上半年各地開班
《長青班》2025上半年各地開班
【最新禪修活動】
最新禪修活動報名
【活動查詢】
法鼓山活動查詢平台

護勤金剛的鐵漢柔情

專訪榮譽董事王茂森、邱苓絜菩薩賢伉儷

常隨師父好因緣
茂森菩薩說:「跟隨師父學習佛法,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好。只能用心體會,語言文字難以道出內心感恩的萬分之一。」回憶起和師父互動的15年時光,茂森菩薩內心有一股暖流,他感動得哽咽、眼眶泛紅,眼神銳利的鐵漢師兄頓時柔和、感性。

茂森菩薩青年時期是憲兵特種部隊的成員,有著英勇的莊嚴相,體格挺拔,發願成為師父身旁的護法金剛。加入護勤組,是茂森菩薩的大願心。他說:「佛法真好,師父是智者、是明師,此生有緣隨侍身旁,在未來際也願能成為常隨師父的護法。」

師父的身影烙印心中,無法撼動,而師父的一言一行、溫柔慈悲,更是長住於心。

師父是ㄧ盞光亮無比的明燈,讓他不再害怕夜路泥濘,跟著師父的腳步,前程明亮、無懼。「回顧這30多年來,無論是走過泥濘、濺濕一身的挫折,還是滿面春風的花團錦簇,師父的風範常伴我心,跟隨師父的法,不會迷失。」茂森菩薩為這段殊勝因緣留下註解。

報師恩,力行就對了
茂森菩薩賢伉儷都在法鼓山體系擔任悅眾,彼此相互扶持,盡心盡力做奉獻。邱師姐曾擔任中山區召委,她提及民國88年外借新庄里民中心舉辦歲末感恩活動,當年黃楚琪會長有參與活動,黃會長因感恩地區信眾的奉獻,以及父親往生時給予的關懷,同時體會到弘揚佛法及傳遞法鼓山理念的重要性,遂慨捐民權東路一段屋舍。民國91年3月裝修完成,舉行灑淨儀式,中山辦事處正式在此展開信眾服務。

中山精舍交通便利、室內寬敞,感恩黃會長的大力護法,接引更多信眾共修。邱師姐特別感恩黃會長當年的慨捐房舍,利益信眾。

近期茂森菩薩也獲邀擔任召委職務,雖百忙中撥冗承擔,但因眼疾不得不暫時捨下,待因緣成熟再回歸法務。茂森菩薩畢生以師父法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為終身努力的目標與方向。他說:「報師恩,力行就對了。」

回想起86年5月,300位僧俗弟子跟隨師父大陸尋根,在出發前二天,所有重要的護照、台胞証等全部遺失,法師囑咐若有心跟隨師父大陸尋根,念觀世音菩薩即可滿願。在誦唸ㄧ夜的觀音菩薩聖號後,所有物品竟於隔天全數失而復得,深刻體會願力的不可思議。

苓絜菩薩分享她以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安度所有困難的心路歷程。佛法的好,說容易,實踐難。當有一天能把佛法運用在生活中,讓心變寬、讓事變圓,習性漸漸淺薄,心境不再被綑綁,真要感恩師父以身作則的教導。

事業根留台灣是學佛的契機
那些年臺灣很多產業轉往大陸投資,茂森菩薩經過多次考察,在税制、社會風氣及產業適合性考量下,捨棄大陸設廠投資,根留臺灣,此舉造就了他們的學佛機緣。對他們賢伉儷來說,留在師父身旁是最大的福報。

進入法鼓山的因緣,是民國81年男眾老菩薩往生。邱師姐的朋友引薦法鼓山師兄姐的關懷與助念,日後也成就婆婆茹素數十年。感恩之餘也順勢加入道場,開啟了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一環。

當年師父建設法鼓山亟需人力、資金,茂森夫婦立即發願捐款成為第194號榮董,也積極參與勸募會員的行列。之後參加念佛會,並於農禪寺和法鼓山開山寮參與由師父親自指導的禪七共二次,深深感恩能隨師打禪,禪修期間的小參更讓他有震懾的體驗,在嚴厲與柔軟中體驗禪味,感念師父的殷切指導。

茂森菩薩的人生經歷就是一個傳奇
茂森菩薩青年時期是憲兵特種部隊,不僅長相英俊,有健壯的體格,更是國家培育的對象。當年的工作薪資是同齡者的數倍,他常在國家接待外賓的重要活動中擔任執事者,有相當優異的表現。在面臨究竟要接受國家外派至美國訓練,未來擔任要職?還是學習經營生意?的抉擇時刻,他幾番思索,決定離開軍旅回歸社會。離開軍職後,也曾嘗試過航空職務,但感覺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創業成了唯一的選項。

在軍中跟會、存錢,存得人生中第一筆創業基金。創業項目選擇無線搖控器,可用在汽車及鐵捲門,當年尚在戒嚴時期,無線搖控器是管制品。民國75年7月解嚴後,取得臺灣無線搖控器應用專利10年,爲行銷全球奠基。

創業品項啟蒙於軍中的訓練,成就於自我的不放棄。解嚴後曾請北科大教授一起研發,教授們表示不懂這幾項產品;之後到歐美國家實際考察、採買樣品;為了增進專業領域的技能,前往就業輔導中心重新學習電子零件,一步一步測試,不放棄的堅持,在申請專利後都獲得收益與成就感。

22年前,茂森菩薩的事業增加了新的品項:照明設備,從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的服務,專業級的照明設備外銷全世界,無論是海上的遊輪,陸上的救護車、消防車、警車、救援所需的照明設備,都是精威公司的強項。致力於開發照明事業,全然是因為有感於師父是人間的一盞明燈,有了這樣的連結,照明設備成為茂森菩薩努力開展的動力。

由軍人身分到師父身旁的護法金剛,進而成為青年創業家,更獲得國家發明特獎及產品金牌獎,以臺灣為基地外銷全世界!這個創業的傳奇,在不放棄的精神裡開花結果。茂森菩薩感性的說:「有好因緣進入法鼓山修學佛法,師父的法改變了我。外表,嚴肅的樣貌漸趨柔和;內心,柔軟度的提昇,與年輕時期軍人的習性有天壤之別,深深感恩遇見善知識。」

分享佛法是未來的使命
茂森菩薩曾任台北市後備憲兵荷松協會理事長,經常受邀到軍中為現役軍人演講。有些年青的軍中弟兄們缺乏生活經驗,或者不夠自信,很需要鼓勵、引導。茂森菩薩經常分享他自己的生活經驗,鼓勵軍中的年輕學子們,要加強專業領域的學習,只要有毅力,做正向的選擇、做對的事,人生處處有機會,也就可以活出人生的一道光。

師父的108自在語、心靈環保、四眾佛子共勉語,都成為他演講的資糧,讓他不僅能接引有緣人學佛、推廣孝道,也能弘揚法鼓山的理念。他說真希望自己能變成師父的長臂,他願意代師父走入軍中,去感化、感動更多人。

疫情期間,他也邀請醫師好友們把醫學知識帶入軍中,讓弟兄們面對疫情不恐慌、不懼怕,讓現役的弟兄們學習成長,做好身心靈的照顧,平安渡過疫情。他說,未來也會持續做關懷,因為他相信:當身心都得到養分,心中的正能量、正知見就能堅定,中心思想也將更明確。

夢境的安慰,未來的路踏實明亮
最後,茂森菩薩分享的一個與師父有關的夢境。猶記得那年,他的人生遇到了一個大困境,人生路上狠狠地摔了一跤。有一個晚上,他做了一個感覺很真實的夢,他夢見自己在黑夜中踽踽獨行,前方是泥濘不堪的黃泥路,不知如何往前走,正猶豫著,師父突然出現並牽起茂森菩薩的手。師父說:「我走前面,你跟著我,我腳踩過的泥路,你再踩上去,就不會那麼難走了。」就這樣,茂森菩薩跟著師父的腳步ㄧ直往前走,果然泥濘不沾,過了幾許,師父指著前方,前方已是舗平的柏油路,他的夢就在此刻醒來。

過了一個月,公司的訂單一張一張進來,扭轉了公司的頹勢。又過了一些日子,當他值勤護勤組送師父回寮房休息,正要離開時,師父叫住他,親切地問他:「你最近是不是好很多啊?」茂森菩薩心頭一震,連忙點頭說:「好很多,感恩師父。」原來師父什麼都知道!這一世跟著師父的腳步,走得踏實、走得歡喜,提昇人品、建設淨土,盡心盡力報師恩。

(採訪/賴寶卿)

三代因緣 一心護法

專訪美國榮譽董事陳俊元、詹秀勤菩薩賢伉儷

1987年的某日,旅居紐約的俊元師兄及秀勤師姐開車經過正在舉辦活動的東初禪寺,俊元師兄的一句:「以後來這裡就好,好停車!」自此開啟了他們跟隨聖嚴師父學佛的因緣。

佛教不是拜拜而已
踏入紐約東初禪寺後,俊元師兄接觸到《正信的佛教》、禪修以及修行的方法,深深欽佩師父的作風。秀勤師姐原本就出生於佛教家庭,而師父的一句:「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打動了她。在這裡,佛教不是拜拜而已!聖嚴師父看見每個人第一個想的都是「我可以為他做什麼?」,這點令秀勤師姐很佩服!為他人而想、而做,會讓你感覺很快樂!施比受更有福。兩人從此加入東初禪寺。

因禍得福 建大信心 發大願心
當時,聖嚴師父每三個月在台灣與美國兩地輪流弘法,在紐約有很多機會能和師父面對面交流,深感在美國的法鼓山菩薩比台灣的菩薩更幸運。師父的關心就像父親,真的感覺像一家人。師父講經時,總會加入小故事,直指人心,也教導信眾在遇到狀況時如何用佛法處理,既奇妙又生活化,容易接受。但也是在此時,秀勤師姐親身經歷了一次人生的無常及佛法的不可思議。

秀勤師姐記得是在1992~1993年之間,因天氣變化,她在上班時過敏咳嗽、氣喘,常常一口氣無法呼吸,因此總是氣喘藥不離手。經檢查,原來是脖子內有腫瘤。醫生說由於腫瘤很大,手術需要開胸,風險非常大,且腫瘤與聲帶非常接近,術後有可能無法說話。秀勤師姐內心非常害怕,遲遲無法決定是否動手術。

俊元師兄為此向師父請示。聖嚴師父得知後,鼓勵秀勤師姐必須接受治療。三個月後,師父再回到紐約,一見到秀勤師姐就問:「為什麼還沒開刀?怎麼這麼不聽話?」秀勤師姐向師父說明醫療情況及她的擔憂,師父了解後再次鼓勵並開導她,告訴她開刀時全程念〈大悲咒〉,並保證平安無事。

由於師父給予她信心,秀勤師姐接受了一次長達6個多小時的手術,並在恢復室停留了13個小時。當她醒來時,只記得她仍在念〈大悲咒〉,並詢問護士何時開始手術?護士卻告知腫瘤已成功切除,長達12公分、寬6公分。因為聽從師父的開示及加持,深信佛菩薩會保佑,過程中充滿了許多不可思議之處,難以言語。秀勤師姐當下發願,這一生一定要做好佛弟子,努力學習,並發願做永遠的義工。

代代護法播慧種 一向專念證菩提
談到學佛的因緣,秀勤師姐家中原本就信仰佛教。她的母親詹盧仁惠菩薩於1970年代末移居紐約,皈依並護持美國紐約東禪寺的浩霖長老。而聖嚴師父在紐約無棲身之地,暫時掛單於東禪寺時,母親便與師父結緣並供養師父。

談到這裡,俊元師兄分享了關於秀勤師姐祖母詹美妹菩薩的因緣。住在台灣新竹的祖母不識字,只會念「阿彌陀佛」,對人非常好、非常慈悲。有一天,祖母突然叫大家回家,因為她的棺木都買好了。秀勤的父親聽見後,非常緊張,去找祖母在獅頭山上寺院的法師,法師說祖母已來拜別。回家後,祖母說道:「時間還沒到,都去睡覺休息一下,因為接下來大家會比較忙。未來幾天會下雨,但出殯當天會放晴。我們吃素的,沒什麼可以送人,要多用些糬。」隔日,祖母就安詳捨報。

當年,聖嚴師父聽俊元師兄分享祖母一心念佛、預知時至一事,向俊元師兄說明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並囑咐他日後寫下這個故事,因為這能鼓勵大眾。原本應該是書中的故事,卻在生活中真實發生,全家因此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俊元師兄的榮董因緣則源自其母親陳呂掌珠菩薩。母親在台中往生時,俊元師兄自紐約趕回台灣,因故未能聯繫助念。而在火葬當日,卻遇見了法鼓山助念團,許多為另一場佛事提早抵達的師兄師姐當下為母親助念,場面非常莊嚴!

活用四它 放下最不簡單
師父的四它是師兄師姐的座右銘: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個方法非常實用,當兩人意見不同、產生困擾而心生不安時,這時就「面對它」;當兩人面對它時,那些不安、恐懼、瞋怒的現象自然會漸漸消失。當無法逃避時,就「接受它」,然後「處理它」;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最後,不管是否已經處理了,或暫時無法處理,都要「放下它」,不再有罣礙。

秀勤師姐說,最後一點仍是她需要加強努力的地方,因為相信若能放下,不論處於哪一種狀態,心都能自在。

秀勤師姐還記得,參加勸募會員後,第一次在聯誼會上需要面對大眾講話時非常緊張。上台前,她一直在東初禪寺的地下室背稿,師父看到後說:「不用緊張,只要把你想說的說出來就可以了。你和佛菩薩講話需要背稿嗎?只要把下面坐的每一位當作菩薩就好了。」聽到師父的開示,秀勤師姐真的就放鬆心情了。

幸福的大家庭
秀勤師姐在1994年參加勸募會員,2000年接任紐約接待組組長,2004年至2018年接任紐約義工團團長,2019年接任北美護法會副會長,至今仍在任。俊元師兄則是她最大的後盾,也常參加活動並擔任義工。兩人互相搭配、相互體諒,不僅照顧好自己的家,也照顧好佛陀的家。在這段期間,家人也感受到俊元師兄和秀勤師姐的變化,因此秀勤師姐的母親、姊姊以及俊元師兄本人,陸續加入榮董的行列。今年8月11日,紐約禪中心舉辦45週年活動,看到法青及義工們一起盡心盡力合作交流,讓他們非常感動。能在這個大家庭一起修學佛法、共同成長,讓他們感到非常幸運。

(採訪/巫俊毅)

認定佛法是心靈的港灣

專訪美國榮譽董事John菩薩

祖母身影 兄長提攜
John菩薩,目前和同修定居紐澤西,九月下旬回國探親期間接受採訪,時差並未讓他看起來疲憊,反倒是精神奕奕。問及學佛因緣,John菩薩略略停頓,思索片刻後提及,最初的學佛起點,應該是奶奶。五歲之前,住在嘉義,奶奶長年吃素、供奉觀音菩薩,是位虔誠的佛教徒,耳濡目染之下,對於佛教自然而然覺得親近。

另外一個因緣,應該是哥哥,在John眼中,哥哥是一位心思細膩的人,經常思索生命的議題,成長階段曾接觸其他宗教,後來開始學佛,非常精進且深入。他憶起,兄弟倆睡上下舖,睡前,哥哥會跟他分享佛法,也討論過「人死了會去哪裡」這樣的大哉問!六道輪迴、五蘊熾盛,這些觀念對於當時的他來說,聽得是一知半解,卻也十足的好奇。他記得哥哥說過「佛法非常的科學,也很生活化」,John記得曾有一個晚上,熟睡中聽到動靜,原來是有蚊子來擾清夢,看到哥哥正在抓蚊子準備放生到窗外,而不是打蚊子,這讓他感受慈悲的力量落實在生活中。還有一個相當殊勝的因緣,哥哥曾和印順導師合照過,哥哥送給John一本印順導師的著作《成佛之道》,這本《成佛之道》後來成為他學佛之路的重要指引。

哥哥學佛之初,家中長輩因為不了解,顯得憂心忡忡,經過互相溝通,加上時間推移,家長終於能欣然接受哥哥及John的婚宴均採用全素桌;不僅如此,因為哥哥和大嫂吃素,姪女和姪兒都是母胎素,雙親也歡喜煮素食給孫子、孫女吃。因緣尚未成熟,強求不得,耐心溝通,時機到了也就無需勉強,這就是隨順因緣。

異鄉異客 尋找港灣
大學畢業、服完兵役退伍後,John準備留學,因為心裏知道親近佛法是好的,就帶著《藥師經》出國。跟同修先是在芝加哥發展,後來搬到紐約後再輾轉到紐澤西定居。這段期間,一得空就在住家附近找佛寺,一開始在中國城到處尋找,後來才知道有個東初禪寺。John回想起第一次到東初禪寺,大門深鎖,不得其門而入,在附近晃一晃就離開了。直到一年後才再度拜訪,這次終於有機緣走進東初禪寺,於是開始參加週日「地藏經共修」,現在想想為何一直在找佛寺呢?大概是因為自己和同修是第一代移民,出國在外,沒有歸屬感,感覺陌生、孤單,也沒有長輩可以依靠、指引,於是認定佛法就是心靈的港灣。

換個角度想,若沒有出國而是留在台灣,或許因為很舒適,就沒有那麼強烈的動力去尋找心靈的港灣。John常對父母說,法鼓山在美國的道場給予他與同修很多的照顧。特別要感謝的是,在東初禪寺「地藏經共修」時,有一位Anderson師兄,他的維那唱誦很有攝受力,字字句句敲入心坎,讓他安定。另外,在新冠疫情期間John盲腸炎開刀時,果乘法師、現在的寬和法師以及一位護士菩薩──彭溫巧師姐,給予諸多關懷,讓身在異鄉的他倍感溫馨。搬到紐澤西之後,紐澤西前任召委達人師兄、現任召委威盛師兄,也都給予家人般的關懷。特別是,兩年前John與太太有一個難關,當時監院常華法師和常齋法師扛著銅鑄的祈願觀音到家中,這尊觀音陪伴他們度過幽暗的難關,無盡的感恩難以言喻!所以當John和同修心裡不踏實的時候,就會到東初禪寺和紐澤西道場,那感覺就像回到家一般,回到溫暖安全的港灣。

善用四它 化解隔閡
在紐約工作挑戰不少,壓力自然也不小,John的工作是審計,需與客戶接觸,與人的溝通密切。同事們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他常覺得自己認同感不夠,缺乏自信,再加上語言的隔閡,總感覺在溝通、表達上有些吃力。一開始,會計準則艱澀難懂,不免懷疑起自己的英文能力,後來才得知,其實就算是美國人,大家也都看得吃力,這才釋懷。打個比方,沒有法律背景的人看法律條文時,每個字都認得,卻不知道到底在說什麼,是一樣的道理。

開會的時候,放眼望去,清一色本地白人,只有他一個亞洲裔,就開始擔心自己是否說錯話或做錯事,總感覺格格不入。常常在做簡報之前,就心念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來安定自己。慢慢的,學習面對自己與美國同事的差異,接受美語非母語的狀態,處理因為文化差異的阻礙,放下心中的執念再轉念,「四它」,成為John的安心秘笈。John說:「曾經有位同事用The loudest quiet person來形容我,我覺得非常到位。遇到同事在台上發表,精彩處我就會大力地嘶吼讚聲,雖然感覺有點幼稚,但是我相信自己是一個很好的啦啦隊,可以鼓舞團隊。在國外工作已經15年,雖然不是一帆風順,不過感覺我運氣總是好的,常常遇到善知識照顧。」

學習典範 自我期許
聖嚴師父在《風雪中的行腳僧》這本著作中提到,他總是在無路中找出路,在艱辛中見其悲願,在堅毅中見禪慧,生命對他而言,就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John想到,師父曾在紐約街頭到處流浪,不知道何處可以落腳?但因為堅定弘法這條路是正確的,非常篤定的向前走。當他駐足紐約中央公園,時空的交疊,讓John對於師父的悲願感受特別強烈。在國外,信眾跟義工比台灣少,看到法師們非常辛苦,奔波於亞特蘭大、波士頓等美國各地關懷信眾。在建築法規非常嚴格的紐約地區,東初禪寺的建設歷經許多波折與煎熬,師兄師姐同心同願,在基督教盛行之地,能夠將其建設起來,實在得之不易。法師與義工菩薩們,都是他學習的典範。

末了,我問John,期許自己成為怎樣的人?他說:「期許自己成為安定的人!安定是一種生活態度,因為安定讓人信服,讓人自然想要親近,一點也不勉強。」

(採訪/孫美文)

2024榮譽董事會全球悅眾聯席會議—有大願力接引更多同心同願的菩薩

12月7日榮譽董事會全球悅眾聯席會議海內外悅眾集聚安和分院舉辦,可以看到2024年法鼓山在雪梨、舊金山、紐約、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溫哥華…等海外,甫成立弘法道場、正在動土施工、首次開辦長青班活動、結合地區資源關懷老人…。國內各區召集人除了積極籌辦活動,有的也邀請法青菩薩參與活動,甚至遠到海外分院參與活動。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說:「盡心盡力第一,最重要的是要有大願力。海外分院許多都在成長,或正在規劃合乎大家使用的硬體,其實目的都是要關懷他人,接引更多人來修學佛法。」護法不遺餘力的榮譽董事會黃楚琪會長鼓勵悅眾們:「2025年我們的工作重點一樣很簡單,只有八個字:關懷榮董,接引榮董。」

每年歲末的全球悅眾聯席會議不僅讓各自忙碌的悅眾菩薩可以透過榮譽董事會的網絡,了解法鼓山弘法的觸角開展之處;會議中海內外各道場的召集人輪流報告一年成果,透過這樣的方式,互相學習、觀摩,讓新的一年的榮董活動注入更多的創意。12月7日總共有102位悅眾出席,舊金山、洛杉磯、澳洲、加拿大、新加坡悅眾則透過網路連線共同參與。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都監常遠法師都蒞臨關懷。安和分院監院果旭法師特地安排健康美味的午齋,讓這場會議圓滿溫馨。

榮董會的大家長黃會長2024年護法腳步不停歇,方丈和尚看在眼裡,讚嘆黃會長:「黃會長的確是全球性的會長,有時候我看他即便只有1、2位榮董菩薩,他都會飛去關懷,精神可嘉。」黃會長發大願力,發願自己的家族,可以早日圓滿100個榮董,他同時期勉在場的悅眾:「我們為善要讓人知,但不求回報。鼓勵大家來做好事,讓好事更普及。也希望大家心中都要有願,能夠接引週遭朋友,護持法鼓山,成為榮董。」

近年來,整個世界人心浮動,需要佛法安定身心的人愈來愈多。透過悅眾會議了解法鼓山透過僧俗四眾在世界各個角落弘法的印跡。加拿大舉辦讀書會、健行;西雅圖道場有定期共修、法會、課程;香港道場舉辦午間禪,接引上班族的菩薩,成效不錯,未來香港道場也希望能有一個禪修中心的空間,讓更多人能學習禪法。馬來西亞道場2024年動土,預計2027年峻工;新加坡道場整年度所有的活動高達400多場次,同時結合社區力量,一起到老人院關懷。舊金山場道今年開辦長青班,課程多元,成效卓著;澳洲雪梨道場像初生嬰兒,明、後年會需要更多菩薩共同護持,讓道場因緣成熟。紐約道場仍在整建中,洛杉磯道場舉辦讀書會、瑜伽班、法會…等,活動豐富,當地菩薩齊心護持參與。

除了海外區域外,榮譽董事會各個分區每年皆會舉辦1-2場以上活動,讓該區的榮董菩薩形成互相關懷的網絡。透過規劃結合參訪分院的健走、文化之旅,榮董菩薩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近年來舉辦活動,北一區古承濬召集人有一個心得:「我們下車參訪時,天氣都是好的,一上遊覽車,馬上開始下雨。真的有龍天護法。」看到每位悅眾菩薩都盡心盡力,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舉例中華隊隊長陳傑憲在未得到冠軍前,即使被三振也展現笑容,「因為他有願心、有信心。祝福大家新的一年用大願力幫助自己及他人成長,將佛法內化並且用在生活上。感恩大家一年的辛勞和付出,透過佛法我們一起讓人心和善、家庭和樂、生命和諧、世界和平。」

會議結束後,方丈和尚、都監法師分送悅眾菩薩結緣禮;一起享用安和分院義工菩薩用心準備的美味齋飯。身為悅眾不論出席什麼活動,總是被法師、道場關懷著,所以,每次舉辦活動時,也都能夠把這份被照顧過的感恩,化做關懷菩薩們的動力,讓這份善的循環源遠流長。

2024榮譽董事會全球悅眾報告

■舊金山(許瑤玲副召集人報告):北美長青第一班,5月3日在舊金山開辦了!讓老菩薩們可以到道場學習安頓身心的方式,參與的菩薩們都覺得很歡喜。母親節我們與22個灣區組織參加南灣華僑文教中心母親節園遊會,讓當地民眾有更多機會認識法鼓山。7月21日方丈和尚果暉法師特來頒聘,現場以茶會方式溫馨交流。
此外,方丈和尚、果器法師、果醒法師、果慨法師…等,也到舊金山舉辦對話、講座、課程。
每隔3個月會開辦禪悅素食課程,和菩薩們分享製作各種素食料理及點心的方法,反應非常熱烈。
法鼓山矽谷中心將於2025年2月中旬啟用,希望可讓忙碌的矽谷人透過禪法安頓身心。

■洛杉磯(鹿博文副召集人報告):2024年7月榮董聚會由監院常統法師策劃並帶領禪茶,由大學生參與司茶,透過活動讓年輕菩薩感受法鼓山禪法境教及學習榮董們無私奉獻。特別感恩總本山提供師父關懷榮董的英文字幕版影片,發揮極大影響力。今年有4位榮董,明年預計也有4位榮董受聘。
好消息是12月底新的禪堂及整修的居士寮將完工,屆時將有可以容納62位禪眾的空間。

■澳洲雪梨(梁友璋菩薩代張麗文聯絡人報告):2023年分會才成立,今年開展許多培訓活動:禪修及法器悅眾、護法總會委員暨分會營運管理、快樂學佛人及英文初級禪訓班義工、讀書會帶領人…,緊接著開辦歲末分享會、禪修活動、浴佛、戶外禪、法會共修、快樂學佛人。10月底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首度造訪雪梨,進行為期6天弘法關懷行程。
2025年預計成立法鼓山雪梨分會榮董會群組,促進交流、凝聚共識,共同推動道場建設,並透過多元活動,接引新榮董,為弘揚漢傳佛教奠定根基。

■新加坡(高德慧菩薩報告):每周皆有禪坐、念佛、法華經、生命關懷、靜手鈔經等共修活動。快樂學佛人、福田班、佛學班、長青班、兒童營、初級禪訓班已上軌道。透過禪繞畫、茶禪以及法會等多元活動,接引不同的菩薩。菩薩走出道場淨灘、做社區關懷,讓法鼓山的整體關懷被大眾看見。
2025年持續鼓勵榮董菩薩積極參與日常共修、法會。舉辦感恩茶會、參加總本山落成20周年活動,勸募更多榮董參與擭持道場建設。

■加拿大(許淑珍召集人報告):上下半年分別以《禪的生活》、《生死不惑》兩本聖嚴師父的著作開展讀書會,除了在菩薩家裡進行外,也到戶外的公園進行。
2025年擬舉辦戶外聯誼、研讀聖嚴師父禪修書籍、接引發願的年輕菩薩進入讀書會,薰習菩提願心。

■西雅圖(由葉錦耀召集人代陳瑞娟副召集人報告):西雅圖分會真的多虧有王崇忠菩薩及陳瑞娟菩薩發大願,才能有今天開展線上讀書會、法會、禪坐共修及豐富的佛法課程與講座。今年針對青少年及兒童舉辦禪修活動及心靈環保體驗營。關懷活動則是時時刻刻不斷進行。

■紐約(吳齊流副召集人報告):東初禪寺舉辦45週年活動,方丈和尚特地前來關懷。由於禪寺仍在進行整建工程,共修不易。2024年舉辦春遊、秋遊,在法師的帶領下,結合禪法的一日遊,讓參與的菩薩們法喜充滿。

■香港(蔣志惠菩薩代理張國華召集人報告):續辦第五、六屆「護法菩薩行」課程活動,以精進料理、茶懷石、邀請繼程法師舉辦講座及書畫展,讓信眾透過多元活動深入經藏。為接引忙碌上班族,籌辦「靜心午間禪」,透過午休引導放鬆、禪坐,將佛法注入都會上班族的生活中。另外,「法鼓山家庭兒童班」、「幸福親子班」協助親子共學,讓小菩薩從活動中建立良好品德。悅眾感恩會以義賣活動及音樂會帶動大眾參與。9月份51位榮譽董事從方丈和尚手中獲頒聘書。
2025年持續透過多元活動,關懷榮董、接引榮董。正規劃將「靜心午間禪」向企業團體推廣,讓年輕上班族知道佛法的好。新的一年期許能圓滿購置會址、建設禪修中心2大目標。

■馬來西亞(由陳如秋菩薩代理王榮良菩薩報告):9月22日共有400位來自海內外的榮董、嘉賓、法師與義工參與馬來西亞新道場動土典禮。同時方丈和尚頒聘給14位新晉榮董菩薩。
新道場樓高5層,地下一層,預計2027年竣工,將成為法鼓山在東南亞推廣禪法的重要據點。
2024年是馬來西亞道場25週年,開展一連串的活動:開啟內在寶山之旅、心的房間、SRE樂園、茶禪體驗,同時邀請藝人共同參與「人間有幸福」祈福會,為馬來西亞及世界祈福。

■高屏台東(曾瓊玉召集人報告):3月9日舉行榮董戶外禪,前往藤枝國家森林遊樂區進行八式動禪、自由行,空氣非常清新、氣候宜人,和榮董菩薩們透過戶外禪的因緣,有更深刻的互動,未來在關懷上,更能提供即時全面的服務。
5月份召集多位榮董菩薩一起參與在高雄紫雲寺舉辦的第19屆榮董禪悅營。

■雲嘉南(蔡美惠召集人報告):5月19日舉辦浴佛暨心靈環保家庭日,方丈和尚果暉法師特前來為活動揭幕。8月11日-17日舉辦中元報恩地藏法會暨慈悲三昧水懺法會,退居方丈果東法師前來開示關懷。
監院常湛法師透過茶會關懷榮董菩薩;歲末感恩分享會,僧伽大學女眾副院長果光法師蒞臨關懷開示。
2025活動預告:3月15日雲集寺擴建啟用暨皈依大典,3月16日雲嘉南區榮譽董事頒聘典禮。

■中區(馮玉芳菩薩代理陳治明召集人報告):7月舉行中區榮董感恩聯誼會聆賞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9月偕菩薩們赴馬來西亞參與新道場動土典禮。關懷前中區召集人唐進賢菩薩及豎琴家陳釗沛菩薩。

■北七區(黃炳陽召集人報告):於基隆精舍舉辦讀書會、念佛共修、書法班、合唱團、禪坐共修、法會等活動。6月份舉辦健走禪悅行邀請榮董菩薩用禪修方式環走情人湖步道。

■北六區(呂慧嬪召集人報告):非常感恩黃會長於8月24日北六區榮董感恩聯誼會時,帶領悅眾菩薩們一起出席,讓我們的活動更加溫馨、熱鬧。感恩聯誼會在常持法師的安排下,當天有法青的表演、國樂演奏,榮董菩薩們都覺得很歡喜。

■北五區(由梁玉飛菩薩代理張聖時召集人報告):於疫情期間張聖時召集人建立榮董家庭關懷Line群組,透過群組佈達聖嚴師父的開示、大法鼓以及佈達道場各式活動,即使疫情過去,張聖時召集人因工作長年旅居美國,群組已然形成綿密共學網絡。
2025年將持續發展線上社群,擴大關懷、勸募、護持,發展地區悅眾團隊。

■北四區(林高順召集人報告):今年舉辦兩場戶外禪活動。於6月份到法鼓山社大三芝戶外教室參學、11月份於蘭陽分院參學。早在半年前就規劃好11月的參學活動,未料康芮颱風來台,驚險掃過,11月1日活動如常舉行,當天共有80餘位菩薩參加,從安農溪生態公園遊覽、蘭陽分院參學、宜蘭餅發明館DIY,大眾一起體驗結合修行與休閒的心靈饗宴。

■北三區(吳聿琪召集人報告):上半年於林口分會舉辦參學活動,了解林口分會的空間之美,享用美味齋飯後,到運動公園戶外經行。隨著榮董會頒聘活動,進一步關懷菩薩。

■北二區(辛智秀召集人報告):舉辦兩場參學暨戶外禪。於上半年回訪總本山參學,帶榮董菩薩走朝山步道、法華公園、祈願殿、大殿、開山觀音、大願橋、海印三昧。下半年參訪淡水分會並邀請法青菩薩共同參與,在導覽老師沿路解說下,讓榮董菩薩們了解淡水的歷史文化。

■北一區(古承濬召集人報告):今年到天南寺參學,40幾位榮董菩薩透過托水缽、大地園禮拜,體驗「小法鼓山」的境教;隨後轉往新北市三鶯新北市美術館參訪。每次舉辦活動時,真的感覺有龍天護法的護佑。原本在下雨,當我們到目的地時,雨就停了。當天待活動結束後上遊覽車,雨又開始下,屢試不爽。明年將持續舉辦禪悅行活動,持續增進榮董間的情誼。

🎥2024/12/07榮董會全球悅眾聯席會議影音紀錄(安和分院)
https://youtu.be/7DBcRQHeK5k

(報導/施心媛.攝影/潘森典、陳瑞)

2/15方丈和尚新春祝福 (地點: 農禪寺)~1/2開始報名

2025年起榮董生日卡全面數位化

2024年12月07日(六)

榮董會全球悅眾聯席會議 (地點: 安和分院)。

伴您共行菩薩道
 
榮譽董事會竭誠為您、寶眷及親友提供下列服務:
【捐款服務】 凡發心成為榮譽董事者,相關資料表之填寫、護持捐款之繳交等相關事宜,會本部均可提供諮詢及辦理。
【捐款查詢】 提供「預約榮譽董事」或「發願榮譽董事」累計護持金額之查詢。
【諮詢服務】 法鼓山各項活動、法會、課程之諮詢。
【全面關懷】

◎大事關懷/佛事諮詢、臨終關懷、往生助念、慰問關懷、追思祝福、公祭行禮……等等之關懷與諮詢服務。
◎喜慶關懷/婚嫁、祝壽、喬遷、落成、滿月……等等之祝福。

續慧命 種福田
 
榮譽董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成為法鼓山的榮譽董事。為鼓勵「護法因緣 代代相傳」,可以「預約榮譽董事」或「發願榮譽董事」的方式加入法鼓山榮譽董事的大家庭,給自己一個布施種福田的大好機會,給後代子孫一個大好希望。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洽詢。
劉珍維編輯
搭起福慧圓滿的橋梁
 
若您有任何問題、寶貴的意見或者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利用以下方式與我們聯絡,祝福 心安平安!
TEL: +886-2-2896-6119 #258 & #259 (專案秘書室)
上午9:00至下午5:30
Email: secie@ddmf.org.tw
Fax: +886-2-2895-8155

備註說明
榮譽董事會基於遵循創辦人 聖嚴師父提倡之自然環保理念,相關邀請函、活動訊息需要郵寄者,郵寄原則調整如下:
若同一家庭、同一地址有多位認捐榮董,將只郵寄一份,以主要代表人為收件人。
其餘同一家庭同一地址之榮董,則以榮董編號呈現於郵寄名條上(不含往生菩薩、非自然人及絕對保密者)。
實施初期,如有疏漏之處,尚請菩薩們見諒與指導。
 
 
 
 
 
 
 
 
 
 
 
 
 
 
 
 
 
榮董會電子報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 聯絡我們取消訂閱榮董會電子報

聯絡專線:+886-2-2896-6119 #258 & #259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