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法正常顯示畫面請點我瀏覽



電子報125期 2025.03.01 出刊
【聖嚴師父的叮嚀】
追求快樂是起點,不是目的
【方丈和尚開示】
身心健康 自然就快樂
【會長會務報告】
榮董會活動預告
【推薦課程和活動資訊】
法鼓山各分寺院及會團共修和活動查詢
【榮董故事分享】

以專業廣結善緣—葉樹姍菩薩

  我們的法鼓人生 好事親近 壞事遠離—張震宇、魏麗花菩薩
  學佛改變了憂傷悲苦的人生—詹采瑩菩薩
【特別報導】
2025方丈和尚新春祝福 活動報導
【通告】
4/25~4/27第二十屆榮董禪悅營(信行寺)~3/11開始線上報名
  4/26北七區榮董蘭陽分院參學暨戶外禪~3/12開始報名
  2025年起榮董生日卡全面數位化
【榮董會大事記】
2025年2月活動回顧
【服務項目】
伴您共行菩薩道
【榮董參加辦法】
續慧命 種福田
【聯絡我們】
搭起福慧圓滿的橋梁

追求快樂是起點,不是目的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以及五蘊熾盛等,總稱為「八苦」。苦是人生的事實,不過正因為有苦,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樂,因此達賴喇嘛曾說:「生命的目的是追尋快樂。」他採取與釋迦牟尼佛相對的角度來說,佛陀講「離苦」,他則講「得樂」,但呈現的都是人生的實相。

雖然說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但必須先釐清: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是什麼?

其實人類從出生開始,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追求快樂,而是滿足欲望,例如對食物、生活安全等欲望的滿足,一旦欲望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快樂的感受。因此,「快樂」和「欲望」兩者間有絕對的關係。

在物質上追求快樂、滿足,應該是現代人共同的傾向,否則物質文明不會發展得那麼快。可是,在追求快樂的同時,不禁令人懷疑,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是不是可靠?能不能維持長久?

適可而止的欲望,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合理、無止盡地追求欲望,就會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痛苦。所以,人們表面上在追尋快樂,事實上卻也在追尋痛苦,因為所追求的快樂,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而且快樂不會是永久的真實,它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說穿了不過是一種幻影。

而且,享受快樂之後,又會回到痛苦的原點。所以,人生不過是從苦到樂、從樂到苦,一個永不間斷的循環而已。只是人們自我安慰,假想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快樂,結果卻永遠陷於痛苦之中。

佛教的密宗雖然特別重視「大樂思想」,但這是指修行過程中,在精神上產生的喜樂。例如修習禪定時有所謂的「禪悅」,只要能夠修到身心統一,就會有一種沒有綑綁、束縛的舒暢感,也就是「輕安」的快樂;又例如中國淨土宗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終極目的,也是以「極樂」來形容修行到最後的境界,可見修行的確可以得到快樂的結果。可是,修行的目的並不單只為了自己追求快樂,而是為了幫助別人遠離痛苦、得到快樂。

如果僅以追求快樂做為人生的目標,很可能會變成一個享樂主義者而有所偏差,更有可能適得其反地帶來痛苦。達賴喇嘛之所以說:「生命的目的是追尋快樂。」是站在眾生的立場,迎合現代人趨樂避苦的心理,我們千萬不要誤解達賴喇嘛真正的意思。

因此,追求快樂只能說是一個起點,是人類共同的希望,不能誤以為追求快樂就是人生的最終目的,否則,僅追求物質生活上的快樂,帶來的結果可能就是痛苦。而且以佛教的立場而言,應該要有「不為一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精神,當一切眾生都得到平安與快樂時,你才會真正地離苦得樂。

(選自《真正的快樂》)

身心健康 自然就快樂

◎果暉法師

‧問:佛法所講的「快樂」是什麼?

‧答:從佛法的觀點,快樂就是知足常樂;少欲少惱就是一種快樂。倘若不知足,內心欲壑難填,一定苦多而樂少。

所謂勤勞健康最好。讓身體少生一點病,心理也比較能夠平安。從深層看,平常人的心念變化迅速,且往往與習氣交織,煩惱也就趁隙而生,所以感到不快樂也是正常的。如果能夠認知「無常才是平常」,反而比較容易感到快樂。

凡事「有果必有因,但有因不一定有果」。快樂的「果」,一定來自快樂的「因」;而不快樂的「因」,雖不必然會,但常常會帶來不快樂的果。例如,美食當前無法控制,一時貪圖口腹之欲拚命地吃,吃到消化不良,導致腸胃受苦,就是不明飲食的因果關係。

什麼是快樂?身心能夠保持健康、平安,就是幸福。快樂不是藉由「追求」獲得,愈追求快樂,反而愈不快樂。能夠了解苦樂的因果道理,用正確的觀念來生活,就比較會快樂。

不過,快樂也是相對的,換言之,少一點苦,就會感到快樂。因此,不需要特別去追求快樂。若能減少不必要的憂心苦惱,保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快樂自然而然會出現。

(轉載2025年2月《法鼓雜誌》)

【活動預告】
 
2025年03月16日(日) 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台南分院)。
2025年04月06日(日) 北區榮董頒聘典禮 (地點: 農禪寺)。
2025年04月25~27日 第二十屆榮董禪悅營 (地點: 信行寺)。
2025年04月26日(六) 北七區榮董參學暨戶外禪 (地點: 蘭陽分院)。
【法鼓山活動資訊】
【總本山】3/22、4/26、5/24大悲懺法會
  【總本山】3/6~3/9第廿八屆在家菩薩戒
  【寶雲寺】3/28~4/4梁皇寶懺法會
  【農禪寺】3/21~3/23農禪生活體驗營
  【青年會】學佛好好學佛3/16、4/13、5/18、7/06
【最新課程資訊】
《快樂學佛人》2025上半年各地開班
《福田班》2025上半年各地開班
《長青班》2025上半年各地開班
【最新禪修活動】
最新禪修活動報名
【活動查詢】
法鼓山活動查詢平台

以專業廣結善緣

專訪榮譽董事葉樹姍菩薩

因專業 結善緣
曾榮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的樹姍菩薩,也是金鐘獎各類型主持人的常勝軍,她是第20屆最佳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第26屆最佳電視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第28屆最佳電視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的得主。最令人讚歎的是,透過專業,與大眾廣結善緣。

會與師父結緣,是因為在家裡無意間讀到大學同學梁寒衣根據師父《金剛經》弘講錄音內容整理出的《福慧自在》這本書,所以萌生想要為當時主持的台視晨間新聞節目--早安您好「面對當代人物」單元,訪問聖嚴師父的念頭。樹姍菩薩主動連繫後,來到農禪寺進行採訪,那是1995年的2月,她第一次與師父見面。完成採訪後,師父看著她說:「葉小姐,我幾週後在國父紀念館有三天《心經》講座,邀請妳來幫我主持。」

樹姍菩薩誠惶誠恐地回答:「我不敢,我沒有佛學基礎。」但師父眼神堅定地說:「所以,請妳來主持基礎的佛學講座。」師父高度說服力的眼神,像是有穿透力一般,於是她就接受這項邀請。因為這個因緣,在三天的講座後,樹姍菩薩皈依成為三寶弟子,法名「果慧」。

小故事 大感恩
後來,張光斗菩薩開設一個《不一樣的聲音:與聖嚴法師對談》的節目,剛好樹姍菩薩離開了原來的工作單位,覺得有機會跟師父再續前緣再好不過,就開始主持這個節目。那時候師父的身體狀況還不錯,錄影一次大概早上錄三集,中午稍微休息一下,下午再錄,就這樣一路主持下來,持續七年多。本來是一年換一位主持人,因為師父慈悲,說樹姍菩薩讓他很「安心」,所以就一直主持到師父體力無法再支撐長時間錄影為止。

時光芢苒,匆匆數載,有一次在雲來寺,接近中午時分,安排了以心六倫為主題的採訪。師父當時的身體狀況不太好,剛結束繁忙的行程從外面回來,顯得有些疲倦,但因為弟子們的請託,錄影機器已經架設好,樹姍菩薩也在等待,還是勉力而行,撐起精神錄影。錄製完成後,她看著師父由侍者法師攙扶,腳都無法著地,目視師父背景時禁不住難受、感傷,這才深刻體會到,師父剛剛說:「師父只有一個,弟子們大大小小事情都要我出面,你們自己解決也可以的……。」體會到師父期望弟子們成長、以及弟子們仰望師父的心情。

也還記得,聽師父的醫療團隊說,「大悲心起」活動的那一天早上,師父才剛出院,前一天身上還插滿了管子。因為採訪,樹姍菩薩坐在師父身旁,聞到一種特殊的味道,幾年後因為父親也洗腎,才知道那是洗腎病人的氣味。最令她感恩的是,師父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訴她,照顧洗腎病人要注意什麼,教她怎麼照顧爸爸。師父的慈悲,讓她久久不能自已。母親往生後,父親低沉好一段時日,後來父親開始用書法抄寫師父的108自在語,每每朗讀師父的法語,父親就會說感覺自己被法語療癒,長養了生活的動力、生命的智慧。

經典畫面 永難忘懷
2002年,榮譽董事會發起「超越2000,邁向3000」的活動,以舉辦「榮董感恩晚會」表達對所有護法信眾的感恩,並期許在9月28日之前達成圓滿3000位榮董的目標。當天晚會的主持人是葉樹姍菩薩與吳宗憲菩薩,其中有一個經典畫面,就是樹姍菩薩邀請師父上台擊鼓,大眾聽到師父懇切的道謝,且用生命在擊大法鼓,無不動容,「大願力、大家庭」的氣氛感染在場的每一個人,甚至是超越時空,傳遞給後來觀看影片的四眾弟子們,激勵大家發願做一位好鼓手,讓護法因緣,代代相傳下去。

還有另一個畫面,是樹姍菩薩主持時的即興發揮,那是2005年,八歲的鋼琴小神童-牛牛參加了法鼓山開山典禮的音樂會,本來師父因住院無法前來,當樹姍菩薩看到師父來到會場後,就請牛牛小菩薩幫大家一個忙,請牛牛代表大家給師父一個擁抱,祝師父早日康復。師父後來還寫下「牛牛真的跑上觀眾席來抱我一下,叫我一聲聖嚴爺爺,這滿有意思的,讓我很感動」。這經典畫面,是樹姍菩薩心中頗為欣慰的神來一筆。

生命難題 當頭棒喝
多年前,樹姍菩薩家裡出了變故,她出於單純的信任,卻換來莫須有的官司纏身,差點因為混亂的心,承擔起概括授權的究責。當時她糾結的是,如果不幫忙,是不是不慈悲?還是師父瞪大眼睛的當頭棒喝:「慈悲,慈悲,但是不能濫慈悲~當你的頭都要被人砍掉的時候,你要怎麼保護別人?」才讓她清醒過來,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如何面對困境,並設法處理這不小的課題。而後,師父細膩考慮她的處境,特別交代主持費一定要樹姍菩薩收下,還請她到法鼓山,當面關懷,並給予「四它」的開示。叮嚀她,不要忘了自己還有小孩、工作,仍要好好生活,只要問心無愧,事情可以一件一件解決,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樹姍菩薩從小就在幸福的家庭成長,爸爸媽媽很爽朗、開明,這番挫折對她而言是震撼彈,也是逆增上緣,讓她藉由佛法的智慧,浴火重生。

忙人時間最多 另類力爭上游
退休後的樹姍菩薩,持續奉獻自己所能,她會因為一個採訪,特別南下高雄衛武營去看被採訪者的演出,還笑說因為65歲高鐵半價很划算,其實,這是她的用心,希望在採訪前能更深入認識對方。她也在能力範圍內,邀請好朋友們支持藝文團體。同時,擔任不少文教基金會的執事,盡心盡力投入人文教育,即使退休,行程依然滿檔。難怪,樹姍菩薩會說,她最受用的師父法語是「忙人時間最多」。

曾擔任法鼓山主持人培訓講師的樹姍菩薩,用「說菜人」來形容主持人。她拿一桌菜來比喻一場活動,有一群發心的菩薩,做事前規劃就像是規劃菜單食譜,另一群人執行計畫,則像是廚師們奉獻廚藝,那麼將美味的佳餚,詳盡介紹給大眾,讓大家心生歡喜的,就是主持人,這個角色可說是一場活動的下游。現在,樹姍菩薩開始參與較多屬於活動規劃的上游工作,她開懷的笑說:「我正在力爭上游喔!」這一語雙關的幽默,不禁讓我看著樹姍菩薩,從仰望公眾人物的視角,瞬間轉化為對視鄰家學姐的平行角度,竟是這般親和又有魅力,啊!好一個力爭上游。

(採訪/孫美文)

我們的法鼓人生—好事親近 壞事遠離

張震宇、魏麗花菩薩賢伉儷榮董故事分享

我姓張名震宇,同修魏麗花,我們於民國83年皈依,師父賜法名「果永」、「果奉」。我與同修都來自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家庭,我是公務人員子弟,自幼便懷抱美國夢,想著長大去賺美金;同修是木匠傳家,岳父從事裝潢工程,培養四子一女成長,秉承家岳的技藝與勤奮傳家的精神,現皆已立足社會並有很好的成就。

民國78年隨著經濟成長,我們兩人在北投中央北路購置了第一間屬於自己的溫暖小窩。隔壁鄰居三代同住,和樂融融,某天早晨,鄰居老太太在院中打掃,見到正要去上班的我,居然向我勸募,這讓我感到非常驚訝!是什麼力量可以讓一個不熟識的老太太開口勸募,這也促使我們對佛教團體做一些小額的捐款。其實當時的我懵懵懂懂,常常在想人們逢廟就拜,終其一生到底是在拜什麼?同修拿了一本師父的著作《正信的佛教》給我,這本書解開了我心中所有疑惑,也開始認識佛教。

後來在阿姨陳恭菩薩和表哥劉定春師兄的接引之下,參加了法鼓山中山精舍的共修,也多次參與建設法鼓山的朝山活動,更自梁皇寶懺開辦以來即年年參加,若說佛緣,這個就是學佛的開始。

一直到民國82年,我們換了一間比較寬敞的房子,搬到新店,慢慢的轉至新店地區共修。原來的新店共修是在楊老師家的頂樓,容納不下越來越多的護持信眾,此時聽到師父「家家佛堂 處處蓮花」的號召,漸漸步入小康的我們剛好有一筆存款夠買一間三樓30坪的房子,暫時提供地區菩薩共修之用,尤其是新店區有一些老菩薩要爬到6樓去共修,真的很辛苦。當時我有一點猶豫,她轉述了師父的一句話:「需要人做的事,我來吧!」,在同修的堅持下,最終我們決定成全這份道心。

民國92年,我們本著拋磚引玉的心購買了一間公寓,在現任退居方丈果東法師的帶領下,菩薩們一起歡喜灑淨,新店地區終於有了一個自己的共修處。直到民國96年,因爲我們的共修處位於住宅區,著實有諸多不便,30坪共修處引退,在眾多護持的師兄師姐們用心持咒又勸募集資下,購買了一處捷運站旁、商辦大樓裡面的80坪電梯辦公室,捐贈給基金會做為新店辦事處,讓更多護持法鼓山的信眾可以參與共修。果然有願就有力,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呀!

這時候,我們提供的共修處也任務圓滿,回歸私人用途,目前是我兒子的住宅。我們思量著當時買下此處,就是要暫時無償提供菩薩們共修使用,現在經過了三、四年收回時,沒想到房地產溢價逾百萬餘元,於是同修就與我商量回捐100萬元給基金會,這也成就我成為家庭中第一位榮譽董事的美事。

殊勝因緣,我接續參與了法華鐘的叩鐘,接著參加百年樹人、921災區安心站捐贈鋼琴、捐助僧伽大學獎學金、認捐新店辦事處營運費用,以及天南寺義工亭、停車間修建等。我們也開始義工人生,同修參加接待組,我去交通組;同修去勸募組,我也幫忙募款;有時候出坡淨溪一天,揮汗如雨,換來內心無比的快樂。我們也不忘傳遞佛法,陸續接引女兒庭睿、兒子朝勛、媳婦湘筠,一步步圓滿了五位榮譽董事。

同修每每提及佛化家庭,這是她最欣慰的事情,有時候我會稍稍與同修討論,就我這個收入夠這樣子開銷嗎?她反倒問我,這樣做我們家的錢有變少嗎?是的,不但沒有變少,還屢屢有善因緣,正所謂"好事親近 壞事遠離",讓我們家庭圓滿、健康、歡喜、和樂,這是菩薩心造就善的循環,相信這也影響了好多位菩薩,讓他們都想要一起做義工、積功德。

記得有一年,師父在農禪寺約見我們,因為我們專業從事古蹟修復多年,師父想要聽聽對於市定古蹟大溪「齋明寺翠靈塔」修復的看法。當時的我,因為有過寶塔捐贈塔位方式及細算造價與捐款的經驗,所以在沒有搞清楚師父的想法前,就洋洋灑灑發表了一大篇捐款換塔位的構想,並沒有對古蹟原貌修復提出建議。就在向師父報告時,只見師父的表情越來越冷峻,兩隻眼睛像利劍一般射向我……,這時候我知道說錯話了,立刻停止報告,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師父向來與商業行為劃清界線,只顧弘揚佛法,後來大溪齋明寺的修復,我還是默默的去參與了一小部分。

去年我岳父身體漸漸衰老,可是每當兒女們去探望他時,他總說我全身都很舒服,我吃得飽、睡得好,全身都不會痛,你們不用常常來。看著他抖動的右手和下唇,我們都知道他深受帕金森氏症的困擾,再也看不見當年意氣風發的匠師。他曾經前進921地震災區幫忙趕造組合屋,也曾經每天一大清早六點鐘出門,騎著一台老舊摩托車從新店到三峽天南寺,幫忙施工停車棚和義工亭,在他的眼中沒有困難的事情,在他的口中聽不到他喊苦。然而隨著身體老化,他離開了凡塵,子孫們都深信他會往生佛國世界。就在他往生前一週,我們還曾討論可否成就他任榮譽董事的事,沒想到計劃跟不上變化,沒來得及在他往生前辦妥。這時候我和同修集結了子孫的共識和力量,在常應法師的引導下,三天內成就了岳父擔任榮譽董事的殊勝因緣,做為他往生佛國的資糧,也敦請到他的老友常哲法師為他主持告別式。我們都親身見到了老菩薩往生前的自在,就在他見過所有想見的親友後的那一天,他在睡夢中往生,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子孫們一起助念、看著他安詳的離開,這是眾人求之不得的殊勝!所以家人更深信:為善快樂,學習佛法可以安心修福再造福。

佛法在我家已經成為幸福方程式,在順境廣種福田,逢逆境用智慧平心靜氣去化解,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近日來常常提點我們幸福在那裡?幸福就在佛法裡,經由學習和應用在生活上就會帶來幸福,祝十方大德修福有福、修慧得慧,時時禪悅!

(整理/劉美諄)

學佛改變了憂傷悲苦的人生

專訪榮譽董事詹采瑩菩薩

在台北市北投捷運站附近有一間美容工作室,室內擺設簡潔、雅緻,每次客人在這裡完成臉部美容後,不僅容光煥發,心中的煩惱也總是能夠獲得紓解。到底這間美容工作室負責人是用甚麼理念和方法在服務她的客人?她又是如何在耕耘她自己的心田?以下是這間美容工作室負責人詹采瑩菩薩精采的生命故事。

深深體驗到「生命是苦」的實相
采瑩師姐生於桃園楊梅鎮鄉下,小時候家境窮苦,父母親為了家計只得搬到板橋謀生,她和弟弟兩人則被留在鄉下由祖母照顧。國小五年級時,弟弟的心臟病發作,為了醫治弟弟的病,原本已經窮苦的家庭更是捉襟見肘。就讀國一時,妹妹出生,讓采瑩師姐幫忙料理家務及照顧弟妹的責任更加沉重,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上高中後,由於弟弟昂貴的醫療費用導致家裡債台高築,最後采瑩師姐被迫輟學去上班賺錢,這也讓她深深體驗到「生命是苦」的實相。

在工作幾年後,采瑩師姐結婚成家,育有一女一男,但是丈夫對家庭沒有責任感,讓她時常在擔心、害怕、悲傷中度過。民國77年,在丈夫大姐的建議下,采瑩師姐到農禪寺去散心,沒想到,從此開啟了她學佛的因緣。

到農禪寺學佛讓心靈有了依靠
此後,每當心情不好時,采瑩師姐就帶著孩子到農禪寺,然後把他們安置在兒童班,自己去參加共修,這也讓她受傷的心靈有了依靠。然而丈夫對她學佛很排斥,不僅對她去農禪寺有意見,也不准她吃素、誦經,這讓她感到非常痛苦,一直到聽了師父的開示後,她才心開意解。

第一次聽到師父的開示,采瑩師姐就留下深刻印象,師父說:「你們這些女眾,要來農禪寺之前,要先把家中的兩尊佛菩薩供好,來這裡供佛才有功德。不要以前做三餐給人家吃,後來變成兩餐,最後是買便當,這千萬使不得啊!」師姐聽了這段話非常感動,從此以後,每次要去農禪寺之前,都會先問丈夫是否可以去,如果他同意才去,如果他不說話,她就留在家裡。

師父的另一句開示:「當你笑得出來時,痛苦就會減半,再怎麼苦也要笑得出來。」這也提醒師姐要改變自己。從此,自結婚以後已經很久沒有笑容的采瑩師姐,開始利用早上去公園散步的時間訓練自己,一看到人就微笑說早安,時間一久,不僅痛苦減輕了,也拉近了與他人的距離。

勇敢承擔大寮主廚的執事
早期忙於工作及照顧孩子,采瑩師姐每年只能到農禪寺參加共修4、5次,2006年10月雲來寺啟用時,她剛好在附近買房子,於是主動去雲來寺報名當義工。由於當時唯一的缺是大寮主廚,雖然不會煮菜,招呼她的楊師姊一句鼓勵的話:「只要有心就會。」讓采瑩師姐勇敢地承擔大寮主廚的執事。

時間過得很快,從承擔大寮主廚執事開始,迄今已經過了18年歲月,在這段日子裡,采瑩師姐學習成長很多;讓她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農禪寺水月道場興建時期,齋飯是改到雲來寺煮,有時候一次要煮400多人份,挑戰是非常大;所幸,在典座常嘉法師的指導下,采瑩師姐與團隊們學習到處理的技巧與方法,終於順利圓滿達成此一任務。

勸募秉持募人、募心、募款原則
除了在大寮當義工外,采瑩師姐也是法鼓山成立護法會後,首批領取「勸募簿」的勸募會員之一。她每次在向大眾募款興建法鼓山時,都是用「100元不少,1000元不多」這句口訣;首先是從自己的家人及店裡的美容師開始,然後慢慢擴展至店裡的客人、信用合作社的襄理等,這位襄理還幫她介紹一些會員。記得有一年,農禪寺舉辦勸募會員大會,在師父開示後,接著以抽籤方式請菩薩上台分享心得,師姐被抽到;當時她全身發抖不敢上台,師父就很慈祥地問她:「妳叫什麼名字?」師姐回答後,師父說:「下次我還是會請妳上來。」師父以風趣的方式化解了采瑩師姐的窘境,讓她內心非常感動。

對於勸募工作,采瑩師姐一直秉持著「募人、募心、募款」的原則在做,因為她牢記師父的一句話:「今日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至於認捐榮董,采瑩師姐是受到師父:「 榮譽董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成為法鼓山的榮譽董事。」這句話的鼓勵,經過幾年的累積才圓滿完成。

在工作中把握機會度眾生
做義工的經驗也讓采瑩師姐反思,自己在當義工時很開心,那麼上班有錢賺,就應該更開心才是;因此,不管是在時間上或其他服務,她都願意為客人付出更多,也時常藉機跟客人分享法鼓山的好,接引他們護持佛法、修學佛法。

讓采瑩師姐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客人剛到店裡時總是一臉酷相,從不和其他人打招呼,防衞心很強,師姐於是利用做臉時間,和她分享佛法,帶她去農禪寺,接引她護持法鼓山。逐漸地讓這位客人卸下心防,並且和她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十幾年後,這位客人的母親往生,師姐幫她申請助念,台南地區蓮友的關懷讓她深受感動。佛事過後,這位客人以報恩心積極投入大事關懷的行列,透過助念、佛事諮詢等關懷行動幫助了很多家庭,更重要的是,她人變得非常柔軟、親切,認識她的人都說她是180度大轉變。這位客人是誰呢?她就是目前榮董會關懷組的組長洪芸甄師姐。

平日把握時間精進修行
學佛之後,采瑩師姐每天早上4點就起床做早課,誦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心經》、〈大悲咒〉及「觀世音菩薩聖號」;週日有空就禮拜88佛,若遇到店裡沒客人,就把握時間看《地藏經》。每年農禪寺的梁皇寶懺、水懺及法鼓山的水陸法會期間,她就停止所有工作去精進修行。

采瑩師姐也會利用時間參加佛學課程,記得上佛學班時,有一堂課是果賢法師要學員們把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不管開心或不開心的事都拿出來想一想;把所有不管喜歡或不喜歡的人,也都以觀想方式靜靜地檢視,最後師姐放聲大哭,從此內心的結也打開釋懷了。
就這樣,透過不斷的修行與學習,采瑩師姐的生命的品質提升了,助人的願力也增強了。

發願要繼續接引更多人學佛
聖嚴師父說:「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是為了完成兩大任務:一是為了償債與收帳而受苦受樂;二是為了還願與發願而盡心盡力。」采瑩師姐早年歷經一連串生命的試煉,但在佛法力量的加持下,終於化煩惱為菩提。如今的她是以感恩心面對一切人事物,也發願要繼續接引她周遭的親朋好友來學佛,相信在她努力之下,會有更多的人因為獲得佛法的滋潤而過得身心健康、幸福快樂。

(採訪/陳如秋)

2025方丈和尚新春祝福 活動報導

天氣多變的立春時節,2月15日這一天暖陽高照,宛如初夏,榮董會「方丈和尚新春祝福」活動在水月道場──農禪寺盛大舉行。

祥雲來集 菩薩們回到如來家
一出奇岩捷運站,立見舉牌的師姐等候在旁,引導榮董菩薩們搭接駁車前往農禪寺。從等車、搭車到完成報到,每一個轉接處皆有溫馨引導,讓人一早就心生歡喜。

著大禮服的悅眾菩薩們早在8點前就已就緒,等候菩薩們回家。千人魚貫入寺,一片祥和。榮董和寶眷們穿梭在水月道場,臉上盈滿回到如來家的喜悅;在掛滿紅燈籠的長廊上,一方面享受著年節歡慶的氣氛,一方面感受道情交流的溫暖,淨土在人間,此刻即是。

一個微笑、一句祝福,好運蛇來
活動9點準時開始,由游明儒、孫美文兩位菩薩擔綱主持,他們以互動方式將開場進行得熱鬧、有趣。主持人問所有與會佳賓:您今天微笑了嗎?透過和身旁菩薩的微笑問好、相互祝福,以及和螢幕上其他會場的菩薩們揮手致意,在一片「要幸福喔!」的祝福中,每一個人都打開心內的門窗,迎來幸福、喜悅的時光。

主持人針對「蛇年」做了諸多詮釋。「蛇」其實是膽小、害羞的,遇上時只要保持冷靜,通常牠們不會主動攻擊;而「蛇毒」有鎮痛、消炎及抗凝血劑的功能,蛇的繁殖力很強,也象徵著重生和創造生命的意涵。最後,主持人以「壞事龍總去,好運蛇來,發大願捨我其誰」祝福所有參與盛會的榮董菩薩。

接著由法青「心潮悅音」獻唱,他們以《雙手合十》、《和心在一起》兩首佛曲供養大眾。「心潮悅音」成立至今邁向第十年,他們以年輕、活力的熱情,將對佛法的理解譜成動人樂曲,用唱的給您聽。其中《雙手合十》的歌詞深具渲染力,Rap的唱法更具動感,大眾跟隨台上法青輕聲唱著:「……跟著法鼓山,帶動慈悲的風氣…善良的百性,弘揚大悲心。念念觀世音,求求觀世音,學學觀世音…」,此時此刻沒有台上、台下之分,只有眾人的心在一起的感動。

在大眾心連心之後,接續的祈福法會由主法法師果器法師及悅眾法師,帶領大眾同沐佛恩、同霑法喜。在三稱「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之後,眾人唱誦〈大悲咒〉、《心經》、「觀音讚」、「觀音菩薩聖號」,圓滿對自己、對家人、對他人的祝福,並以迴向將這份殊勝的祝福送至每一個角落。

有大願力 發願真的好
圓滿殊勝的祈福法會後,黃楚琪會長上台關懷。黃會長感恩聖嚴師父創建法鼓山,讓大家能在此種福、培福,期許菩薩們響應主題年「有大願力」,從小處做起,一個微笑、ㄧ句祝福,許好願、做好事,ㄧ起轉好運。同時以知恩、報恩、奉獻的心,去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而做好事一定要讓大家知道,多響應、多流傳,讓願願相續、代代相傳。最後黃會長祝福大家福慧圓滿,同成佛道。

接著主持人邀請各區召集人上臺,各區召集人手持「發願真的好」五字的字牌,透過隨機的排列,組合出──「發的願真好」、「真的發好願」、「好願發真的」這些與「有大願力」主題相呼應的祝福。

在主持人的提問下,召集人娓娓道來多則自己或他人的小故事,故事生動有趣,引領大家一窺「發願」對自我、對他人的好處。發願,會讓内心生起承諾,當心有了方向,生命就有目標、有使命感,而受到鼓舞的心將充滿活力、動力,進而展現人生的價值。發願,有如人生的GPS,當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時,向善的心有了導航,人生將光明璀璨。主持人邀請大家一起來發一個好願,盡其一生努力做好一件事;發一個好願讓它實現,有願就有力,護持佛法、弘揚佛法。

護法因緣──葉樹姍菩薩分享
這次的榮董分享,特別邀請到資深媒體人、同時也是法鼓山各大型活動最佳主持人──葉樹姍菩薩,來分享她與師父互動過程中感人的故事。

30年前,葉樹姍因主持《台視早安您好──面對當代人物》節目,很幸運的採訪到聖嚴師父。葉菩薩記得當時是1995年2月,當天北投天氣極冷,一趟訪問下來,師父受涼了。

採訪結束後,師父告知幾周後將在國父紀念館講三天的《心經》,希望樹姍菩薩來擔任主持人。在師父堅定的眼神中,樹姍菩薩接下主持棒,也在第三天於師父座下皈依,正式成為三寶弟子。

師父教導樹姍菩薩,採訪者必須要眼神專注看著對方的眼睛,眼神很重要,是ㄧ種禮節、禮貌。之後,樹姍菩薩前後擔任法鼓山撞鐘祈福法會、大悲心起、水月道場啟用等大型活動的主持工作,她的主持功力不惶多讓,可說是最令人仰賴、讚嘆的主持人。

師父說樹姍主持,他很安心,給予樹姍菩薩很大的肯定。樹姍菩薩也舉了幾個難忘的例子跟大家分享,她說,曾主持一場師父跟作家「以愛情為主題」的座談會,當時樹姍菩薩很不解,師父幼年出家,沒有戀愛經驗,如何談論愛情的議題?師父巧妙的說,難道醫生要得癌症才能為癌友治病嗎?這不啻是當頭棒喝!師父說得有理呀!

有ㄧ年,師父於病中仍接受採訪講述「心六倫」,師父盡形壽、獻生命,滿足弟子的需求,樹姍菩薩心有所感。她說,有一年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遭逢難關,師父親自關懷,給予「四它」開示,這溫暖的關懷和開示,讓她得以在困境中體驗逆增上緣,用佛法的智慧幫助自己浴火重生。

當眾人仍沉浸在樹姍菩薩帶來的感動時,法鼓山合唱團以《法鼓頌》、《如來如去》、《慈悲》、《好願在人間》等歌曲,承接起這份感動;之後法青上台與合唱團一起,共同演繹《菩薩行》,浩大的氣勢、悠揚的歌聲,獲得滿堂喝采。

護法因緣──張震宇、魏麗花菩薩分享
震宇菩薩分享自己的學佛因緣,他說自己曾對宗教團體逢廟就拜感到十分困惑,他無法理解大家究竟在拜什麼?佛法又到底在說什麼?有一回,他的同修魏麗花菩薩給了他聖嚴師父《正信的佛教》這本書,閱讀之後,他心中的困惑與謎團逐一解開。之後,他參加了農禪寺梁皇寶懺法會、法鼓山朝山及中山精舍共修等活動,在這些過程中他找到學佛的方向,也奠定了學佛的基礎。

讓他更堅定學佛、護法的因緣,是他從北投搬到新店之後。他和同修前往新店共修處參加共修,當時共修處在六樓,因樓層較高,老菩薩爬上樓比較辛苦,共修處坪數也小,隨著共修人數增加,早已不敷使用。同修轉述師父的話:「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來吧!」他深受感召,在購入3樓30坪公寓之後即發心提供信眾共修使用。此舉起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民國96年在信眾發願持咒、勸募集資下,新店分會購入商辦80坪的電梯大樓,終於有了寬敞空間可以接引更多信眾來修學佛法、護持佛法。

在生活中,師父的「四它」是最好用的心法,在順境中廣種福田,在逆境中自在放下,也就沒有太困難的事。震宇菩薩ㄧ步一腳印完成拋磚引玉的願心,也獲得家人的全力支持,可說是護法因緣、代代相傳的典範。

方丈和尚期勉學習小龍精神
方丈和尚首先向大家拜年。方丈和尚說,今天是農曆元月18,已過元宵。ㄧ般元宵過後新年已圓滿,但是現代人每天都可以買得到「粿」:甜粿、菜頭粿、發粿、紅龜粿,象徵富「貴」全年,天天好過年,日日都富「貴」。就像我們天天「跪拜」,親近三寶,時時好日,日日好日,年年好年。方丈和尚接著勉勵大眾,蛇年要學習小龍精神,身段柔軟,學佛長長久久;學習小龍蛻皮,懂得放下、成長。

方丈和尚提到,最近南部地震頻繁,無常隨時可能會出現,但我們的心要不受影響,凡事多用心、少擔心,自安安人,保持心的安定與平靜,心安自有平安!方丈和尚也勉勵信眾,在日常生活中用「四它」、「四安」、「四福」來廣結善緣、廣種福田。

方丈和尚還分享他每日睡前唱誦100聲「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殊勝處,感恩佛陀加被,知道自己在呼吸,有呼吸在就有希望,鼓勵大家多念佛。最後榮董菩薩們依序出列,向方丈和尚問訊,親領方丈和尚的祝福。

午齋後,菩薩們互道再見,「新春方丈和尚祝福」活動至此圓滿。

🎥2025/2/15榮董會方丈和尚新春祝福精采影音紀錄
https://youtu.be/uplcqK1RYyM

(報導/賴寶卿‧攝影/潘森典、攝影組)

4/25~4/27第二十屆榮董禪悅營 (地點: 信行寺)~3/11開始一律採用線上報名

4/26北七區榮董蘭陽分院參學暨戶外禪~3/12開始報名

2025年起榮董生日卡全面數位化

2025年02月15日(六)

方丈和尚新春祝福 (地點: 農禪寺)

伴您共行菩薩道
 
榮譽董事會竭誠為您、寶眷及親友提供下列服務:
【捐款服務】 凡發心成為榮譽董事者,相關資料表之填寫、護持捐款之繳交等相關事宜,會本部均可提供諮詢及辦理。
【捐款查詢】 提供「預約榮譽董事」或「發願榮譽董事」累計護持金額之查詢。
【諮詢服務】 法鼓山各項活動、法會、課程之諮詢。
【全面關懷】

◎大事關懷/佛事諮詢、臨終關懷、往生助念、慰問關懷、追思祝福、公祭行禮……等等之關懷與諮詢服務。
◎喜慶關懷/婚嫁、祝壽、喬遷、落成、滿月……等等之祝福。

續慧命 種福田
 
榮譽董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成為法鼓山的榮譽董事。為鼓勵「護法因緣 代代相傳」,可以「預約榮譽董事」或「發願榮譽董事」的方式加入法鼓山榮譽董事的大家庭,給自己一個布施種福田的大好機會,給後代子孫一個大好希望。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洽詢。
劉珍維編輯
搭起福慧圓滿的橋梁
 
若您有任何問題、寶貴的意見或者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利用以下方式與我們聯絡,祝福 心安平安!
TEL: +886-2-2896-6119 #258 & #259 (專案秘書室)
上午9:00至下午5:30
Email: secie@ddmf.org.tw
Fax: +886-2-2895-8155

備註說明
榮譽董事會基於遵循創辦人 聖嚴師父提倡之自然環保理念,相關邀請函、活動訊息需要郵寄者,郵寄原則調整如下:
若同一家庭、同一地址有多位認捐榮董,將只郵寄一份,以主要代表人為收件人。
其餘同一家庭同一地址之榮董,則以榮董編號呈現於郵寄名條上(不含往生菩薩、非自然人及絕對保密者)。
實施初期,如有疏漏之處,尚請菩薩們見諒與指導。
 
 
 
 
 
 
 
 
 
 
 
 
 
 
 
 
 
 
榮董會電子報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 聯絡我們取消訂閱榮董會電子報

聯絡專線:+886-2-2896-6119 #258 & #259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