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法正常顯示畫面請點我瀏覽



電子報130期 2025.08.01 出刊
【聖嚴師父的叮嚀】
隨順因緣的求職觀
【方丈和尚開示】
選工作,依循正業與正命
【會長會務報告】
榮董會活動預告
【推薦課程和活動資訊】
法鼓山各分寺院及會團共修和活動查詢
【榮董故事分享】

食輪不動 法輪不轉—張有德與陳雲蓮菩薩賢伉儷

  學佛真的很好!—余王玟菩薩
  救苦救難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楊常善菩薩
【特別報導】
以善啟善 有大願力 —「新竹精舍參學暨龍潭肯納雙老園參訪」活動報導
  2025溫哥華「方丈和尚關懷講座暨榮譽董事頒聘典禮」報導
【通告】
8/8洛杉磯榮董頒聘典禮暨感恩聯誼會(洛杉磯道場)
  8/16北二區榮董參學暨肯納莊園(新竹精舍)
  8/16法鼓山矽谷中心開幕典禮
  2025年起榮董生日卡全面數位化
【榮董會大事記】

2025年7月活動回顧

【服務項目】
伴您共行菩薩道
【榮董參加辦法】
續慧命 種福田
【聯絡我們】
搭起福慧圓滿的橋梁

隨順因緣的求職觀

有句話說:「畢業即失業。」就業問題經常是社會新鮮人最大的困擾。在美國,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會向政府貸款繼續讀書,畢業進入職場後,會從薪水裡逐年扣抵償還貸款;若找不到工作,政府也有完善的失業救濟制度。

臺灣目前人浮於事,失業率年年升高,父母親難免會責怪孩子:「別人工作每天早出晚歸,怎麼你整天待在家裡,也不積極地去找工作?」失業的人待在家裡受到奚落,到外頭也要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找不到工作令人覺得很痛苦,因而產生自卑。其實不是他們不想找工作,而是找不到適合的工作。特別是一些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因為長期處於家庭、學校這些單純的環境中,出了社會以後,面對種種競爭及複雜的關係,往往無法適應,導致他們不斷地換工作,或是乾脆辭職,終日枯坐家中。

有一個大學畢業的男生,已經三年沒有找到工作,他的父母來問我應該如何是好?我告訴他們:「你的孩子身強力壯,可以學做木工、做泥水匠,或是做各式各樣勞力的工作啊!」他的父母不以為然地說:「那怎麼可以,我的兒子是大學畢業的,怎麼可以做工呢?」我說:「你們的觀念錯了。我在美國認識一位律師的兒子,大學畢業後沒有工作,他就去學做木工,不斷深造進修,手藝愈來愈精湛,最後還成為木匠學校的老師,專門教學生如何做精緻的工藝,不但備受尊敬,收入也不比一般公務員差。」

大多數人都希望學以致用,但是我也看到許多人畢業後就改行。有一位畢業生,大學時主修法律,結果卻到郵局上班,我很好奇地問他:「學法律的人不是應該當法官、律師或檢察官嗎?」他回答說:「因為這些執照不容易考取,正好碰到郵局缺人,而且我一考就考上,所以就去上班了。」像這樣不是也很好嗎?畢業後不要急著精挑細選,有工作就先去做做看,然後一方面留心是不是有其他更適合的工作,再另謀出路。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叫作「隨順因緣」,一切事情都要因緣和合,因緣成熟了,自然能左右逢源,想要的馬上就會得到;因緣還未成熟之前,即使你碰得頭破血流,還是會到處碰壁,找不到好工作。

所以,身為社會新鮮人的父母與師長,應該輔導他們建立掌握因緣的正確求職心態,幫助他們健康面對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

(選自《工作好修行》)

選工作,依循正業與正命

◎果暉法師

‧ 問: 每年畢業季,都會迎來一群社會新鮮人,他們可能正在探索自己未來的職業,方丈和尚對此有何建議呢?

‧ 答:佛法的「八正道」中有「正業」與「正命」兩項,於此問題密切相關。正業有更廣泛的意義,也就是正當的身體、語言及心理行為。以佛法的正業來工作,則待人處事不妨礙人、不讓他人起煩惱,也會讓自己時時健康、平安。

進一步而言,正當的工作或職業,就是佛法所說「正命」。職業不僅為一己之謀生而已,更是善盡職責而得以自利利他。我們有時也會看到一些令人惋惜的報導,例如甫出校園、非常優秀的年輕人,因一念貪心鋌而走險,幾乎毀掉自己的一生。故正當的職業,除了為獲得一份收入之外,同時也要考慮到這個工作,既不會傷害自己的身心,也不會造成別人身心的危害。如從事不正當的職業,例如販毒、詐騙等,不僅害人害己,甚至引來牢獄之災,葬送自身大好前程。

總之,職業的選擇,除了個人抱負與薪資之外,也要考慮這個職業是否能對社會、對環境帶來好的影響。故職場工作,除了為有形的世間財之外,如能顧及無形的平安財,乃至智慧財、功德財等面向的成長,那是最佳的選擇。

(轉載2025年7月《法鼓雜誌》)

【活動預告】
 
2025年08月08日(五) 洛杉磯榮董頒聘典禮暨感恩聯誼會 (地點: 洛杉磯道場)。
2025年08月16日(六) 北二區榮董參學暨戶外禪 (地點: 新竹精舍)。
2025年08月16日(六) 舊金山榮董感恩聯誼會 (地點: 矽谷中心)。
2025年10月05日(日) 新加坡榮董頒聘典禮暨感恩聯誼會 (地點: 新加坡護法會)。
2025年10月10日(五) 馬來西亞榮董頒聘典禮暨感恩聯誼會 (地點: 馬來西亞道場)。
2025年12月13日(六) 榮董會全球悅眾聯席會議 (地點: 雲來別苑)。
【法鼓山活動資訊】
【各地法會】法鼓山中元孝親報恩法會專區
  【安和分院】8/8(五)、8/9(六)鬆活一日禪
  【農禪寺】兒童班9/7~11/16
  【總本山】念佛共修8/2、8/9、9/27、10/4、12/20
  【總本山】大悲懺法會8/16、12/27
  【總本山】中華佛學研究所45週年所慶—立足中華,放眼世界
  【總本山】法鼓山僧伽大學25週年特展-法師與他們的產地
【最新課程資訊】
《快樂學佛人》2025年各地開班
《福田班》2025年各地開班
《長青班》2025年各地開班
【最新禪修活動】
最新禪修活動報名
【活動查詢】
法鼓山活動查詢平台

食輪不動 法輪不轉

專訪榮譽董事張有德、陳雲蓮菩薩賢伉儷

走過熙熙攘攘的新北市永和六合市場,來到張有德、陳雲蓮菩薩賢伉儷的家。一進門,牆上的照片就吸引了我的目光,一張張照片訴說著主人翁在法鼓山30多年來奉獻的軌跡,令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智慧巧手 廣結善緣
有德與雲蓮菩薩早年曾經在政大附近的一個佛寺學佛;民國80年,在林明月師姐接引下,他們開始親近法鼓山。由於深受聖嚴師父的威儀以及慈悲與智慧吸引,而且非常認同法鼓山的理念,因而時常會去農禪寺參加共修。

隨著時間推移,這對賢伉儷開始加入義工行列。有德菩薩曾經在SOGO百貨附近經營日本料理店,手藝很好,從民國86年起,在農禪寺、總本山、安和分院及天南寺,都可以看到他們在大寮奉獻、廣結善緣的身影。

擔任法鼓山各分寺院道場的主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活動多、用齋的人數也多,遇到大型法會更是一大挑戰。例如水陸法會,一天之中,早、中、晚三餐各有數千人要用齋,有德及雲蓮菩薩與團隊義工們在凌晨12點多就必須起床作業,以供應4點的早齋;早齋結束,午齋作業緊接著就要進行,時間非常緊湊,根本沒時間休息,要一直忙到晚上藥石結束,才算大功告成。

在這麼忙碌的一天中,有德和雲蓮菩薩的心是否一直處在緊繃狀態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有德菩薩每次擔任主廚,都會事先做好妥善規劃,因此能在忙中有序的工作,確保用齋順利進行,讓典座法師安心。而且有德菩薩能夠善巧的將舊菜變新菜,完全不浪費食材,更是讓法師讚賞。聖嚴師父曾說:「會煮菜不代表真正會煮,要能把舊菜變新菜才是真正會煮。」有德菩薩把這句話牢記在心裡,用巧思讓舊菜呈現新樣貌,讓大家吃得歡喜又惜福。

募人、募心、募款
民國85年,有德和雲蓮菩薩成為勸募會員;師父曾開示:「要接引人來學佛,先從勸人護持開始。」雖然雲蓮菩薩自覺口才不佳,但因對佛法、師父的堅定信心,因而積極勇敢的勸募,一有機會就接引人護持法鼓山,她的護持會員因而多達一百多位。

民國88年,雲蓮菩薩在法鼓山當時的舊觀音殿學插花時,動了一個念頭:法鼓山這麼大,師父要建設到何時才能完成?在開車下山途中,眼淚不停地落下。突然師父的一句話閃過她的腦海:「一個小小的螺絲釘,也能帶動整個機器的運轉。」於是回家後就認了第一個榮董;民國91年又用同修有德菩薩名義認了第二個榮董,為法鼓山的建設奉獻心力。

在法鼓大學籌建時,護法總會推出「5475大願興學」專案,雲蓮菩薩盡心竭力地接引了550人護持,是師父親自頒獎的第二位菩薩,非常令人讚歎。

念佛會的保溫瓶
雲蓮菩薩的法器打得非常好,除了自身不斷地精進,她照顧、關懷其他菩薩也很用心,曾經擔任雙和分會大事關懷組及念佛組副組長,也是現任念佛會副會長。

幾年前,她覺得擔任念佛會副會長已經多年,應該把職位讓給年輕人歷練,因此向果悅法師請辭,法師說:「妳是悅眾們的保溫瓶。」勉勵她繼續留下奉獻迄今。

心安就有平安
然而,生活並不總是一帆風順。112年底至113年初,有德菩薩與雲蓮菩薩先後生病,面臨健康的挑戰。有德菩薩因血栓住院開刀,兩個月後,雲蓮菩薩也因小中風住院手術。在這段艱難的時期,兩人始終保持著對佛菩薩的信心,佛法的力量讓他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病苦;眾多法師與菩薩們的關懷與祝福則是強而有力的支持,讓他們順利度過生命的難關。

學佛因緣 代代相傳
有德與雲蓮菩薩育有二女二男,孩子們從小就時常跟隨父母前往道場,每一位都有皈依,善根早已種下。民國112年11月,有德菩薩住院開刀那一天,雲蓮菩薩剛好要到安和分院掌廚,前一晚兒子跟雲蓮菩薩說:「請媽媽把明天的義工勤務完成後再到醫院看爸爸,醫院的事我會處理好。」這種以眾人利益優先的精神令人敬佩。目前孩子們在職場各有所長,以自己的專業,利益社會大眾,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下,一步步地學習佛法的慈悲與智慧。

發願 行願 讓好願實現
在長年學佛的生活中,有德與雲蓮菩薩深知「有大願力」的重要。他們明白,發心利人是實踐菩薩道的不二法門。雖然已過「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他們仍不斷的發願、行願。雲蓮菩薩說:「只要色身在,就要用願力去推動,做利人利己的事。」因此每次做義工都很法喜。他們做義工不求功、不求德,只求大眾平安、闔家平安。

聖嚴法師說:「人生要在安定中求富足,又在鍛鍊中見其莊嚴。」有德菩薩與雲蓮菩薩的生命故事告訴我們,學佛過程中,無論面對何種挑戰,心中始終懷抱著對佛法的堅定信仰,踏實的去實踐,就能真正體會佛法廣大無邊的力量。相信這對賢伉儷行菩薩道的身影,將會繼續激勵著未來的學佛者,讓更多人在這條道路上找到光明與希望。

(採訪/陳如秋)

學佛真的很好!

專訪榮譽董事余王玟菩薩

大寒前三日,與余王玟榮董在農禪寺初相識,師姐滿頭銀絲,神情舉止穩重而安祥,表顯沉浸浩瀚佛海,已成氣候!

少見的雙姓門第
成長於台東的余王玟榮董,首先說明自己是雙姓,「余」和「王」分屬父母姓氏。27歲那年因為結婚移居台北,曾經是職業婦女,服務於金融業--土地銀行,但是選擇提前退休,規劃新的人生。

目前日常生活,主要就是照顧幼年的孫子,平常也上上休閒運動課程,偶而也和師姐們相約,一起上法鼓山做義工,參與整理園區景觀工作,生活雖是規律平淡,卻顯怡然自得。

大兒子車禍 啟動學佛因緣
師姐平靜淡然談及自己學佛因緣:大兒子車禍往生,關心的摯友(本身即是虔誠的佛教徒),特別邀請法師蒞臨主持莊嚴佛事,祈為往生者得大利益,啟動師姐親近道場、認識佛教,以及學佛的因緣。此後聖嚴書院開辦的「福田班」、「佛學初階」、「長青班」等等課程,師姐均已參加學習並結業。

另外師姐也分享:94年法鼓山金山開山大典時,合唱團廣召學員參與,師姐隨即積極加入護持,直至COVID19疫情開始後,才停止團練共修。

敬重聖嚴師父不畏艱苦 弘法利生
目前在法鼓山關懷照顧生命園區的果耀法師,是師姐一起在台東長大的高中同學,當時師姐心裡畫了個「?」,不能理解為何同學要遠從台東,跑到台北追隨師父出家?

言談中,了解余王榮董其實很早就開始護持道場,但是皈依聖嚴師父的因緣,成熟於民國93年。師姐由衷敬佩師父不畏艱苦、持之以恆地推動佛法,提倡「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心五四」、「心六倫」等理念,完全適合時代潮流需要。

皈依後的改變與喜悅
皈依後,師姐正式接受佛法教化與薰陶,曾經參加三天禪訓課程及1、2日禪修體驗。漸漸地,感覺到自己變得比較有慈悲心,不再事事與人計較,也發現自己喜歡主動幫助人,且不喜歡隨口說人是非。

師姐也分享自己發願護持齋堂打菜,只要有善知識邀約做義工,總是二話不說,一起同行,平常雖然以照顧家庭為主,但哪裡缺志工,還是儘量往哪裡去支援!

加入榮董大家庭因緣
110年12月,當余王師姐聽到果品法師關懷的東初禪寺要改建整修時,立即起心動念、發心護持,匯出等同於認捐榮董席次金額的美金,以實際行動護持海外道場,令人感動。

師姐也體會到,並不是每位榮董的家境都很富裕,但大家都能平日省吃儉用的把錢省下來,護持法鼓山,累積榮董席次,讓師姐打從心底地感動。
更看見許多資深年長的老菩薩,長年盡心盡力奉獻自己,護持成就道場,感動之餘,雖然自己不是十分富裕,還是想再繼續累積認捐下一個榮董。

學佛真的很好
師姐也慨嘆「佛法這麼好,知道的這麼少,誤解的人卻那麼多」!

雖然家裡成員都有拿香拜拜,卻都還沒有學佛;幸運的是,家人並不阻擾師姐學佛,也不反對她護持道場做義工。

最後師姐最想要和菩薩們分享的是:學佛真的很好!希望大家趕快一起來學佛,共享學佛的種種美好與喜悅。
阿彌陀佛!

(採訪/劉美諄)

救苦救難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
楊常善榮董故事分享

感恩祖母為我埋下學佛的種子
我是楊常善,出生於高雄市傳統務農大家庭,父母育有五位子女,我上有一位姊姊,下有二位弟弟與一位妹妹。

自幼家中即有持早齋習慣,逢初一、十五,祖母更會準備可口蔬食供家族食用。因著這項因緣,日後成為佛教徒的我,葷素飲食的轉換完全無障礙。感恩祖母為我埋下學佛的種子。

這樣的我到底在做什麼?
1999年離開職場前,同事們關心我離開職場後該如何是好?年近不惑之年的我總是回答:「先休息一下再說吧!」

選擇暫離職場,起因於自己心中總有個疑惑:上班工作除了支撐家中經濟,日復一日,這樣的我到底在做什麼?沒有答案!

當時我生活過得非常不開心,有位私交不錯的同事告訴我:「既然想休息,也不能完全無所事事,我居家附近的餐飲店有張貼一張海報,是『聖嚴法師教禪坐』的課程喔!」他鼓勵我報名。感恩善知識引介提點,在此之前我未曾接觸過任何道場,也沒聽過「禪坐」這個名詞。基於好奇,便前往當時的三民精舍報名參加禪坐課程了 。

救苦救難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
初級禪訓班結業後,我暫別職場。當時剛發生921大地震,三民精舍負責關懷竹山地區的菩薩,需要較多義工投入,經由果舟法師接引,便和法師與義工們經常往返高雄、竹山,與埔里地區,就此展開一段義工生涯。

當時聖嚴師父為安撫不安的人心,推出一張海報,上有師父低頭合十法照及「台灣加油」四個字,看見這張海報,我深受感動。

又師父對大眾開示:救苦救難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撫慰了眾多不安的心靈,至此對師父產生景仰之心。

對「佛教徒」身份的不了解與誤解
擔任義工期間,法師常鼓勵我皈依成為三寶弟子。當時的我總是百般推託,不願隨意就範皈依成為三寶弟子,原因源自於自己對「佛教徒」這個身分有諸多的不了解與誤解。法師見我有疑慮,便推薦我參加農禪寺舉辦的梁皇寶懺法會。法會後,見我當下並無積極回歸職場打算,便鼓勵我繼續報名參加佛七與禪七,幾次活動下來,有感於法師們的慈悲與威儀,隨順因緣於第二次佛七解七日正式皈依成為三寶弟子,緊接著受菩薩戒,算來距離開始親近道場已過三年!

行住坐臥間總帶著好大的一個"我"
在法師的邀請下,我曾到埔里德華寺及僧大擔任短期義工,義工期間跟隨大眾作息,生活規律有序,也領略了團體生活的箇中滋味。當時年輕的我,佛法知見薄弱,行住坐臥間總帶著好大的一個"我",幸運的是法師及菩薩們都很包容,總會適時善巧的提點我。

那時出入總本山,經常有機會遇見聖嚴師父,但我總是遠遠的看見師父時,便急忙轉身繞道而行,不敢與師父迎頭碰面。為何不敢與師父碰面?因為心虛,看著師父孱弱為法奔走的身軀,返照自己的懈怠,慚愧之心油然升起。

勤修貪嗔癡,熄滅戒定慧?
在總本山擔任義工期間,因舍弟公司需要協助照料,便返鄉再入職場迄今。

回到高雄後,應菩薩的邀請參加佛學班及精讀班課程,結業後擔任佛學班服務學長,積極參與紫雲寺各項活動。在這些大小活動中,由小我進入大我的過程中,起初經常發生「勤修貪瞋癡,熄滅戒定慧」的事情,此時法師或同修大眾都以因緣法提醒。經過數次活動洗禮後,漸漸掌握做人處事的要領,師父的四它,對我幫助最多、最大。

感恩水陸法會的殊勝因緣
近年遭遇公司業務人力老化、技術斷層,又長年獨自照顧年邁雙親;加上自身健康也出現狀況,承擔多重壓力,備感心力交瘁。

當下只知道自己必須做些改變,距離水陸法會舉行日期約15天前,我撥打電話給專職菩薩,請求協助報名總壇,感恩自己還有那麼一點福報,獲得法師及專職菩薩的協助,順利報名成功。

報名成功後,自己每日禮拜五悔儀,行前抱著打七的心情告訴家人,離家後將斷絕音訊,大小事請自行協調處理。非常感恩因著水陸法會的殊勝,在因緣不斷改變下,經歷數年的尋找,終於也如願地找到理想住所。

師父的四它做為依靠,打起精神繼續向前
公司營運面對人才流失與老化問題,調整接案,選擇較不粗重的工程,並尋找可以節省力氣的輔助工具,且優化公司福利待遇,吸引年輕新血加入。
二年來嘗試各種可行方案,卻依然缺工,面對這樣的狀況與舍弟討論做出縮減業務的決定。過程中也有灰心的時候,幸運的是我們有佛法,有師父的四它可以做為依靠,總能再打起精神繼續向前。

(撰文/楊常善‧整編/劉美諄)

以善啟善 有大願力 —「新竹精舍參學暨龍潭肯納雙老園參訪」活動報導

繼2023年攜手合作,榮董會北一、北四區於7月12日再度合辦「新竹精舍暨龍潭肯納園參學、參訪」活動。

一早,兩部遊覽車搭載近80位榮董及寶眷,由北一召集人古承濬從奇岩站、北四召集人林高順從新埔站分別帶領出發。此次活動意義非凡,不僅讓大家得以參訪新竹精舍親近三寶,更有機會走訪「龍潭肯納雙老園」,同時藉此做公益、行好事。

風動?幡動?您心動了嗎?
七月小暑過後、大暑未臨,在丹納絲颱風甫離境的悶熱天氣中,候車時許多菩薩巧妙取用小扇或分組舉牌搧風。有菩薩若有所悟地問:「風動?幡動?」,隨後自我提醒「切莫心動」──心靜自然涼。此番場景,彷彿即興演出了六祖禪師的公案──「風動?幡動?心動?」,巧妙詮釋師父「禪修就是照顧好自己的心」的叮嚀。

第一站:參學新竹精舍
自1990年聖嚴師父首度前往新竹弘講,種下菩提種子以來,歷經27年,新竹地區護法信眾的願心與菩提心凝聚成新竹精舍(新竹分會),如今精舍儼然矗立於由清大、交大、科學園區等高等學府、高科技人才與家庭聚集的繁華都會區,擁有六、七、十三個整層樓面。它為這科技城吹來了「心靈環保風」,讓大眾可以在緊繃焦慮中放慢腳步、沐風喘息,成為放鬆及療癒身心的停泊處。

六樓安座、聆聽師父開示
一行人首先來到六樓多功能大廳,副寺常全法師親自迎接,熱情點名多位陸續入座的菩薩,大家倍感溫馨。

常全法師為大家安排播放師父的開示影片,並引導大眾:「或許大家已聽過,但每次因緣、心境、歷練不同,相信會有不同的體會與啟發,請大家細細聆聽。」

在影片中,師父深切地提醒我們:法鼓山以禪修、教育、文化為核心,其中又以「禪修」作為修行的主軸。我們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寺院,更是肩負著「淨化人心、淨化社會、實踐心靈環保」使命的場域。師父殷切叮嚀,不論是法師、居士,或是專職人員,每一位法鼓山的成員,都應身體力行地展現法鼓山的精神、理念與方法──不僅是理解它,更要親身實踐、深入體驗,並勇於分享與推廣。

師父進一步指出,我們是法鼓山的「心臟」,我們的任務就是活出法鼓山的教育內涵。理念若只停留在口號,就只是空談;唯有透過生活的具體體驗,才能真正展現漢傳禪佛教的三大教育與四種環保的實質意義。師父勉勵我們:「要趕不要急、要忙不要亂」,因為「急」與「亂」不是禪的精神。禪,是一種努力但不緊張,是一種自然融入生活、輕鬆愉快又精進不懈的狀態。大眾無不感受到師父的慈悲與關懷,更加堅定我們用佛法護持社會、使法鼓山這顆「心臟」跳動得更有力的使命感。

七樓行願、供燈迴向
接著法師引領大眾分組參觀七樓,包括知客處、行願館、祈願觀音殿、輕食區等。

響應黃楚琪會長帶領榮董會大家庭、大願力的護法心願,也感動於新竹提供道場護法居士的大菩提心,大家無不歡喜地慷慨解囊,在知客處前大排長龍,護持三寶與道場的永續經營。隨後,菩薩們一一到觀音殿供燈,恭敬虔誠地向觀世音菩薩禮拜祈願,祝願每位菩薩隨願所成、福慧增上;祝願新竹精舍在副寺常全法師帶領下,與更多科技城大眾分享禪修法寶,接引更多人領略心靈環保之好,使人人生活幸福、人間充滿無窮光明與希望。

食輪動,法輪轉
午齋時間,大家回到六樓,供養畢,依序取餐。義工菩薩精心製作了各式五顏六色、營養豐富的健康菜餚,搭配時令水果,華麗列隊迎請大家開動。另一取餐動線則是聞名已久的新竹芋頭米粉湯,熱騰騰地令人垂涎,靠牆處還有各式茶點、高山茶、東方美人茶、搭配藍莓、芒果等精緻蛋糕;尤其義工菩薩一大早特地向商家預定的「第一鍋」炸油條,及特別沖泡的杏仁茶,更是吸睛。

非常感恩常全法師及全體義工菩薩們的用心與體貼入微的接待。美食當下,大家回想起每次在道場用齋時「五觀堂」的提醒:「食存五觀」,要對食物提起正念,以飲食巧作佛事,讓大眾身心輕安,更能於善法中堪任修持。願我們不負新竹精舍全體義工菩薩的精心料理備餐,長養法身慧命,延續聖嚴師父推動心靈環保禪佛法的悲願。

召集人臨行依依致感言
北一召集人古承濬說:「出社會後第一個工作就在新竹,當時擔任中油公務員,走遍新竹大街小巷,這次回來,找回許多記憶。讚歎新竹精舍努力耕耘佛法種子,也請大家一起發大願,認識法鼓山、體驗法鼓山、分享法鼓山、推廣法鼓山。」

原隸屬北一區、後被黃會長徵召擔任北四區召集人的林高順說:「過去在北一學習多年,對於有人說他心在北一,他藉此澄清:我不是心在北一,我是心在法鼓山。並與在座菩薩共勉,好好在法鼓山學習,落實在生活中,利益自他,營建自己健康平安快樂的人生。」

十樓大殿禮佛告假
在兩區召集人代表全體參學菩薩的感謝聲中,副寺常全法師帶領大家到十樓大殿禮佛告假,並一一贈送精心伴手禮。帶著法師的祝福,一行人前往下一站:龍潭肯納園。

第二站:參訪「龍潭肯納雙老園」
「肯納」是「自閉症」者的正名,意寓社會大眾給予肯定接納。此次肯納園的參訪有著特殊因緣,因為這裡正是榮董會執行長陳宜志師兄所住之處,並由宜志師兄的同修陳金燕師姐(現任基金會督導)為大家做簡報。

打造肯納兒的理想社區
「龍潭肯納雙老園」由台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集結肯納(自閉)症及其身心障礙者家庭、各界資源,於2016年在桃園市龍潭區打造,是「生活共好」的世代間雙老共居處所。它以「社福機構的專業照顧」與「親子住宅的陪伴照顧」模式,讓肯納者家庭在園區內形成互助聚落,共同實踐「共住」、「共照」、「共力」、「共享」、「共治」的理想。這是台灣第一、也是唯一由基金會和家長共同開發的肯納園。

皈依三寶,面對家有肯納兒
自閉症者主要的困難在社交互動、溝通方式、行為模式和感官敏感度等方面。他們的自我防禦性很強,另外還會伴隨:智能障礙、過動分心等問題,生活上因為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而導致情緒不穩、大吼大叫,或撞牆、或摔東西、或自我傷害,常被學校、社會排拒,終其一生需要父母的陪伴與照顧。

金燕師姐提到,當時生下這個孩子(陳鎮宇菩薩,今40歲),常被上述各種狀況弄得不知如何是好。冥冥中佛菩薩護佑,引領她進入農禪寺,碰到已出家的高中同學果鏡法師,進而皈依三寶,以佛法自我開導,冷靜面對。為增進照顧兒子的知能,她同時尋求相關專業知識,找出特殊方法,改掉兒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行為問題。她也擔任基金會工作,歷任董事長、董事,參與重要決策、傳承經驗,帶領基金會運作。目前固定在齋明寺共修的金燕師姐說:「要感恩有聖嚴師父、有法鼓山!讓我們家飛越杜鵑窩。」(註:金燕師姐於2012年出書《自閉兒的春天》,分享教養鎮宇的故事。賣書所得全數捐給基金會。)

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
參訪中,難能可貴地觀賞到肯納兒的迎賓太鼓表演、鎮宇菩薩的鋼琴獨奏,以及其他肯納青年的手敲鐘才藝表演,最後由全體肯納青年帶領大家一起唱跳的有氧太鼓。

大眾向金燕師姐稱讚鎮宇鋼琴彈得很好時,她說:「小時候為了減輕鎮宇對聲音敏感所產生的情緒行為,經專家指點用音樂治療,所幸鎮宇音感很好,也就有機會持續下去。」

看著這些孩子,即便只是簡單的語言肢體動作,卻是他們克服身心限制、歷經漫長練習的成果,揉合了父母多少慈悲與意志,才能有短暫而穩定的呈現。此刻台上台下融合一片,菩薩們在搖動的手機手電筒中淚光閃閃。金燕師姐表示:「孩子需要曝光機會,今天非常感恩大家來看孩子,給孩子掌聲,讓孩子感覺自己很棒、很榮耀、被肯定而建立信心,也讓社會大眾能認識肯納兒。」另外太鼓隊團長說:「未來如有機會能公益演出,歡迎大家接洽邀請。」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龍潭肯納園區的整體規劃包括: 機構照顧安置、社區公共場域的打掃、手作商品工藝推廣、咖啡、食堂等實習工坊、有機農場蔬菜種植,從育苗、施肥、播種、採收、包裝、外送等工作學習、培訓,肯納陪伴照顧(親子雙老住宅)等結構化的環境建設。目前正逐步的推動中。

臨離開前,菩薩們紛紛填寫捐款單、挑選各種手作商品、以及領取預購的伴手禮,略盡棉薄之力,並也希望能拋磚引玉帶來更多的迴響,祝願園區的偉大構想一一實現,讓肯納症者親子一起無憂安養終老。

後記
在報導肯納的過程中,向金燕師姐請教資訊,獲知黃會長今年四月份曾帶台灣弦樂團到肯納表演,並將照片上傳榮董會群組。隨後,金燕師姐就接到了北一區、北四區榮董會7月12日肯納關懷之旅的聯繫。感恩高順師兄、承濬師兄關懷弱勢的慈悲心行,成就了這一次意義非凡的參訪活動。誠如遊覽車甫抵肯納園時,首先映入眼簾的社福大樓那獨特的「缺角」意象,它提醒我們人間有不完美,但可以藉由愛去包容、支持和理解;也感恩這個「缺角」,帶給大家「知福、惜福、培福、種福」的珍貴人生行囊。

(報導/余果景‧攝影/北一區、北四區提供)

2025溫哥華「方丈和尚關懷講座暨榮譽董事頒聘典禮」報導

2025年7月20日,夏日晨光灑落的溫哥華道場舉辦了一場結合方丈和尚關懷講座暨榮譽董事頒聘的殊勝活動。本次活動以年度主題「有大願力」為軸心,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親自蒞臨開示與頒發聘書,監院常悟法師現場關懷,近180位東西方信眾共同參加。溫馨、莊嚴、感恩的氛圍中,菩提種子深植人心,信願行的力量也悄然展開。

人人行好願,人間淨土即可實現
講座開始,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以幽默且生活化的語言,闡釋大願力的重要,並邀請大眾最後一同隨喜觀禮、肯定與祝福榮董菩薩的發心護持。如同學生上課,一節課五十分鐘,中場要休息,才能不斷精進;修行也需調適節奏,從「一個微笑,一句祝福」為願開始,一步步累積,有信心、決心與毅力,人間淨土就能實現。大眾內心深受鼓舞,也更加堅定了在人間行菩薩道的信心與方向。以大願力護持佛法,來廣種福田;以大願力弘揚佛法,來廣度眾生。

生生世世護持三寶,守護正信的道場
講座暨頒聘典禮由溫哥華法青副組長何彥儀菩薩,以及榮董會悅眾巫俊毅菩薩合作主持。主持人帶領大眾齊發願:「生生世世護持三寶,生生世世守護正信的道場。」後,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親頒聘書予新任榮董,並與新任榮董及寶眷一同合影,紀錄這殊勝且充滿意義的頒聘儀式。

悅眾何念恩菩薩母子同時圓滿。資深悅眾陳照興、賴美杏菩薩伉儷的兒媳婦及兩位孫子一同獲聘。當最後一位新任榮董巫定剛小菩薩在祖父、母親及妹妹的陪同下上台時,主持人突然向大眾告假,原來他是小菩薩的爸爸!之後主持人暫時放下麥克風與家人一同參與合影,以趣味與歡笑圓滿活動。本次頒聘有多個佛化家族三代皆圓滿榮董,讓護法因緣代代相傳。觀禮大眾一同見證並祝福,心生歡喜及感動。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榮董的能捨與奉獻,與講座主題「有大願力」相互呼應。願大眾都能許下弘法利生的大願,成就生命的意義。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於會中鼓勵溫哥華道場未來能持續拓展,方便接引更多人一起修行,一起建設人間淨土。

聖嚴師父說,一個人做事力量有限,結合大家就有無限的功德。此次頒聘典禮,不僅肯定榮董們的長年護持,也是對正信佛法的深信與承擔。

雖身在海外,願力無邊。每一位榮董的發心,都是弘法的燈塔、安定社會的力量。願這份菩提願力,在溫哥華落地生根,開展更多福慧善緣。

(報導/王則堯‧攝影/溫哥華道場)

8/8洛杉磯榮董頒聘典禮暨感恩聯誼會(洛杉磯道場)

8/16北二區榮董參學暨肯納莊園(新竹精舍)~7/1開始報名

8/16法鼓山矽谷中心開幕典禮

2025年起榮董生日卡全面數位化

2025年07月12日(六)

北一區、北四區榮董參學暨肯納莊園 (地點: 新竹精舍)。

2025年07月20日(日)

溫哥華榮董頒聘典禮暨感恩聯誼會 (地點: 溫哥華道場)。

伴您共行菩薩道
 
榮譽董事會竭誠為您、寶眷及親友提供下列服務:
【捐款服務】 凡發心成為榮譽董事者,相關資料表之填寫、護持捐款之繳交等相關事宜,會本部均可提供諮詢及辦理。
【捐款查詢】 提供「預約榮譽董事」或「發願榮譽董事」累計護持金額之查詢。
【諮詢服務】 法鼓山各項活動、法會、課程之諮詢。
【全面關懷】

◎大事關懷/佛事諮詢、臨終關懷、往生助念、慰問關懷、追思祝福、公祭行禮……等等之關懷與諮詢服務。
◎喜慶關懷/婚嫁、祝壽、喬遷、落成、滿月……等等之祝福。

續慧命 種福田
 
榮譽董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成為法鼓山的榮譽董事。為鼓勵「護法因緣 代代相傳」,可以「預約榮譽董事」或「發願榮譽董事」的方式加入法鼓山榮譽董事的大家庭,給自己一個布施種福田的大好機會,給後代子孫一個大好希望。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洽詢。
劉珍維編輯
搭起福慧圓滿的橋梁
 
若您有任何問題、寶貴的意見或者需要我們為您服務的地方,歡迎利用以下方式與我們聯絡,祝福 心安平安!
TEL: +886-2-2896-6119 #258 & #259 (專案秘書室)
上午9:00至下午5:30
Email: secie@ddmf.org.tw
Fax: +886-2-2895-8155

備註說明
榮譽董事會基於遵循創辦人 聖嚴師父提倡之自然環保理念,相關邀請函、活動訊息需要郵寄者,郵寄原則調整如下:
若同一家庭、同一地址有多位認捐榮董,將只郵寄一份,以主要代表人為收件人。
其餘同一家庭同一地址之榮董,則以榮董編號呈現於郵寄名條上(不含往生菩薩、非自然人及絕對保密者)。
實施初期,如有疏漏之處,尚請菩薩們見諒與指導。
 
 
 
 
 
 
 
 
 
 
 
 
 
 
 
 
榮董會電子報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 聯絡我們取消訂閱榮董會電子報

聯絡專線:+886-2-2896-6119 #258 & #259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