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23年攜手合作,榮董會北一、北四區於7月12日再度合辦「新竹精舍暨龍潭肯納園參學、參訪」活動。
一早,兩部遊覽車搭載近80位榮董及寶眷,由北一召集人古承濬從奇岩站、北四召集人林高順從新埔站分別帶領出發。此次活動意義非凡,不僅讓大家得以參訪新竹精舍親近三寶,更有機會走訪「龍潭肯納雙老園」,同時藉此做公益、行好事。
風動?幡動?您心動了嗎?
七月小暑過後、大暑未臨,在丹納絲颱風甫離境的悶熱天氣中,候車時許多菩薩巧妙取用小扇或分組舉牌搧風。有菩薩若有所悟地問:「風動?幡動?」,隨後自我提醒「切莫心動」──心靜自然涼。此番場景,彷彿即興演出了六祖禪師的公案──「風動?幡動?心動?」,巧妙詮釋師父「禪修就是照顧好自己的心」的叮嚀。
第一站:參學新竹精舍
自1990年聖嚴師父首度前往新竹弘講,種下菩提種子以來,歷經27年,新竹地區護法信眾的願心與菩提心凝聚成新竹精舍(新竹分會),如今精舍儼然矗立於由清大、交大、科學園區等高等學府、高科技人才與家庭聚集的繁華都會區,擁有六、七、十三個整層樓面。它為這科技城吹來了「心靈環保風」,讓大眾可以在緊繃焦慮中放慢腳步、沐風喘息,成為放鬆及療癒身心的停泊處。
六樓安座、聆聽師父開示
一行人首先來到六樓多功能大廳,副寺常全法師親自迎接,熱情點名多位陸續入座的菩薩,大家倍感溫馨。
常全法師為大家安排播放師父的開示影片,並引導大眾:「或許大家已聽過,但每次因緣、心境、歷練不同,相信會有不同的體會與啟發,請大家細細聆聽。」
在影片中,師父深切地提醒我們:法鼓山以禪修、教育、文化為核心,其中又以「禪修」作為修行的主軸。我們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寺院,更是肩負著「淨化人心、淨化社會、實踐心靈環保」使命的場域。師父殷切叮嚀,不論是法師、居士,或是專職人員,每一位法鼓山的成員,都應身體力行地展現法鼓山的精神、理念與方法──不僅是理解它,更要親身實踐、深入體驗,並勇於分享與推廣。
師父進一步指出,我們是法鼓山的「心臟」,我們的任務就是活出法鼓山的教育內涵。理念若只停留在口號,就只是空談;唯有透過生活的具體體驗,才能真正展現漢傳禪佛教的三大教育與四種環保的實質意義。師父勉勵我們:「要趕不要急、要忙不要亂」,因為「急」與「亂」不是禪的精神。禪,是一種努力但不緊張,是一種自然融入生活、輕鬆愉快又精進不懈的狀態。大眾無不感受到師父的慈悲與關懷,更加堅定我們用佛法護持社會、使法鼓山這顆「心臟」跳動得更有力的使命感。
七樓行願、供燈迴向
接著法師引領大眾分組參觀七樓,包括知客處、行願館、祈願觀音殿、輕食區等。
響應黃楚琪會長帶領榮董會大家庭、大願力的護法心願,也感動於新竹提供道場護法居士的大菩提心,大家無不歡喜地慷慨解囊,在知客處前大排長龍,護持三寶與道場的永續經營。隨後,菩薩們一一到觀音殿供燈,恭敬虔誠地向觀世音菩薩禮拜祈願,祝願每位菩薩隨願所成、福慧增上;祝願新竹精舍在副寺常全法師帶領下,與更多科技城大眾分享禪修法寶,接引更多人領略心靈環保之好,使人人生活幸福、人間充滿無窮光明與希望。
食輪動,法輪轉
午齋時間,大家回到六樓,供養畢,依序取餐。義工菩薩精心製作了各式五顏六色、營養豐富的健康菜餚,搭配時令水果,華麗列隊迎請大家開動。另一取餐動線則是聞名已久的新竹芋頭米粉湯,熱騰騰地令人垂涎,靠牆處還有各式茶點、高山茶、東方美人茶、搭配藍莓、芒果等精緻蛋糕;尤其義工菩薩一大早特地向商家預定的「第一鍋」炸油條,及特別沖泡的杏仁茶,更是吸睛。
非常感恩常全法師及全體義工菩薩們的用心與體貼入微的接待。美食當下,大家回想起每次在道場用齋時「五觀堂」的提醒:「食存五觀」,要對食物提起正念,以飲食巧作佛事,讓大眾身心輕安,更能於善法中堪任修持。願我們不負新竹精舍全體義工菩薩的精心料理備餐,長養法身慧命,延續聖嚴師父推動心靈環保禪佛法的悲願。
召集人臨行依依致感言
北一召集人古承濬說:「出社會後第一個工作就在新竹,當時擔任中油公務員,走遍新竹大街小巷,這次回來,找回許多記憶。讚歎新竹精舍努力耕耘佛法種子,也請大家一起發大願,認識法鼓山、體驗法鼓山、分享法鼓山、推廣法鼓山。」
原隸屬北一區、後被黃會長徵召擔任北四區召集人的林高順說:「過去在北一學習多年,對於有人說他心在北一,他藉此澄清:我不是心在北一,我是心在法鼓山。並與在座菩薩共勉,好好在法鼓山學習,落實在生活中,利益自他,營建自己健康平安快樂的人生。」
十樓大殿禮佛告假
在兩區召集人代表全體參學菩薩的感謝聲中,副寺常全法師帶領大家到十樓大殿禮佛告假,並一一贈送精心伴手禮。帶著法師的祝福,一行人前往下一站:龍潭肯納園。
第二站:參訪「龍潭肯納雙老園」
「肯納」是「自閉症」者的正名,意寓社會大眾給予肯定接納。此次肯納園的參訪有著特殊因緣,因為這裡正是榮董會執行長陳宜志師兄所住之處,並由宜志師兄的同修陳金燕師姐(現任基金會督導)為大家做簡報。
打造肯納兒的理想社區
「龍潭肯納雙老園」由台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集結肯納(自閉)症及其身心障礙者家庭、各界資源,於2016年在桃園市龍潭區打造,是「生活共好」的世代間雙老共居處所。它以「社福機構的專業照顧」與「親子住宅的陪伴照顧」模式,讓肯納者家庭在園區內形成互助聚落,共同實踐「共住」、「共照」、「共力」、「共享」、「共治」的理想。這是台灣第一、也是唯一由基金會和家長共同開發的肯納園。
皈依三寶,面對家有肯納兒
自閉症者主要的困難在社交互動、溝通方式、行為模式和感官敏感度等方面。他們的自我防禦性很強,另外還會伴隨:智能障礙、過動分心等問題,生活上因為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而導致情緒不穩、大吼大叫,或撞牆、或摔東西、或自我傷害,常被學校、社會排拒,終其一生需要父母的陪伴與照顧。
金燕師姐提到,當時生下這個孩子(陳鎮宇菩薩,今40歲),常被上述各種狀況弄得不知如何是好。冥冥中佛菩薩護佑,引領她進入農禪寺,碰到已出家的高中同學果鏡法師,進而皈依三寶,以佛法自我開導,冷靜面對。為增進照顧兒子的知能,她同時尋求相關專業知識,找出特殊方法,改掉兒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行為問題。她也擔任基金會工作,歷任董事長、董事,參與重要決策、傳承經驗,帶領基金會運作。目前固定在齋明寺共修的金燕師姐說:「要感恩有聖嚴師父、有法鼓山!讓我們家飛越杜鵑窩。」(註:金燕師姐於2012年出書《自閉兒的春天》,分享教養鎮宇的故事。賣書所得全數捐給基金會。)
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
參訪中,難能可貴地觀賞到肯納兒的迎賓太鼓表演、鎮宇菩薩的鋼琴獨奏,以及其他肯納青年的手敲鐘才藝表演,最後由全體肯納青年帶領大家一起唱跳的有氧太鼓。
大眾向金燕師姐稱讚鎮宇鋼琴彈得很好時,她說:「小時候為了減輕鎮宇對聲音敏感所產生的情緒行為,經專家指點用音樂治療,所幸鎮宇音感很好,也就有機會持續下去。」
看著這些孩子,即便只是簡單的語言肢體動作,卻是他們克服身心限制、歷經漫長練習的成果,揉合了父母多少慈悲與意志,才能有短暫而穩定的呈現。此刻台上台下融合一片,菩薩們在搖動的手機手電筒中淚光閃閃。金燕師姐表示:「孩子需要曝光機會,今天非常感恩大家來看孩子,給孩子掌聲,讓孩子感覺自己很棒、很榮耀、被肯定而建立信心,也讓社會大眾能認識肯納兒。」另外太鼓隊團長說:「未來如有機會能公益演出,歡迎大家接洽邀請。」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龍潭肯納園區的整體規劃包括: 機構照顧安置、社區公共場域的打掃、手作商品工藝推廣、咖啡、食堂等實習工坊、有機農場蔬菜種植,從育苗、施肥、播種、採收、包裝、外送等工作學習、培訓,肯納陪伴照顧(親子雙老住宅)等結構化的環境建設。目前正逐步的推動中。
臨離開前,菩薩們紛紛填寫捐款單、挑選各種手作商品、以及領取預購的伴手禮,略盡棉薄之力,並也希望能拋磚引玉帶來更多的迴響,祝願園區的偉大構想一一實現,讓肯納症者親子一起無憂安養終老。
後記
在報導肯納的過程中,向金燕師姐請教資訊,獲知黃會長今年四月份曾帶台灣弦樂團到肯納表演,並將照片上傳榮董會群組。隨後,金燕師姐就接到了北一區、北四區榮董會7月12日肯納關懷之旅的聯繫。感恩高順師兄、承濬師兄關懷弱勢的慈悲心行,成就了這一次意義非凡的參訪活動。誠如遊覽車甫抵肯納園時,首先映入眼簾的社福大樓那獨特的「缺角」意象,它提醒我們人間有不完美,但可以藉由愛去包容、支持和理解;也感恩這個「缺角」,帶給大家「知福、惜福、培福、種福」的珍貴人生行囊。
(報導/余果景‧攝影/北一區、北四區提供) |